此时楚国三面受敌,而白公胜公然违背王上之令,欲行不轨之事,而侄儿是顺天讨逆,这正是天时之在。
而地利,是因为叔父历经三朝,对楚都十分熟悉,楚都一寸一土都逃不过叔父之眼,而且有叔父统领楚都众臣守护,有里应外和,这是地利其二。
至于人和,当今楚王重用鬼谷王禅,捣风搅雨,一时之间,楚都内祸不断,而外患重重,先有秦国阵兵十万于秦楚边境,现有晋郑卫联盟,陈兵二十五万于北方边境。
再继而吴国陈五万精兵于吴楚边境,如此一来,除去南方荒芜之地,楚国已是三面受敌,此国之不和也,天地不利于王上,而亦无人相帮于王上,此时熊章之过。
天不利地不宜,人不和,此正是对叔父及侄儿之利。
至于白公胜此人,侄儿并无过多了解,可他却野心过大,长途奔袭,一万人马,是可以夺下楚都。
可想来有叔父稳守楚都,白公胜想得到楚都,实非容易之事。
以二千护卫亲兵来抵一万兵甲,正是杀敌一万,自损八千之势。
我以一万精兵以逸待劳,若还不能成事,实会让天下人笑话。
我这一万兵甲,其实已有三千人潜入楚都,这是侄儿之备,一切皆听从叔父调遣。
其它七千人,已备好船只,只要一声令下,自然可以渡江而入,里应外合,想他白公胜也难胜本人之兵吧!”
司马子节也是带兵之人,如此大事也是早有准备,绸缪已久。
三千兵甲无声无息的已潜入楚都,比之白更胜更谋事在前,这到让子西有些意外,此时脸上到是十分欣赏。
一个做父亲的对儿子有能耐的欣赏,这也是一种身为父亲的享受。
“你能如此相信叔父,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不过这三千兵甲暂时还用不着。
此时城内有二千护卫,而老夫府上一直在招募江湖之中有才之人,算起来也有一千多人。
若再加上你的三千精兵,我看白公胜真的连入城都难,那么试问你又有何机会平叛反逆呢?
所以这三千人,只能等老夫拼完楚都二千护卫以及老夫府上的一千兵甲之后才会使用。
而当老夫让白公胜残胜之后,夺得楚都,那时他最多还剩一半兵力。
而楚都局势已成乱局之时,你再利用这已经潜入城内的三千兵甲,夺取楚都北城门,再利用江北的七千兵甲,与白公胜拼个死活,想来以一万兵甲对阵五千兵甲,而且这三千兵甲就是奇兵,你不会心有惧意吧。”
“自然不会,侄儿除了三千兵甲已潜入楚都之外,还有三千兵甲其实现在并不在江北,而是在江东,已绕过汉江与在江汇流之口,进入江东地界,这三千兵甲已经从江东上岸,此时已绕过楚都以南,直接绕到叔父的凤凰山,再从凤凰山攻击王宫之内的白公胜兵甲。
而侄儿所率余下四千兵甲从楚都北面袭击白公胜的兵甲,这样可以吸引白公胜主力。
到时会形成三面包夹之势,而我的两路奇兵可以从后包抄,直接占据王宫这个楚都重地。
这样一来,白公胜前无进路,后无退路,任白公胜有五千兵甲也是无济于事。
最后的结局只能是潜逃而出,若不然就会葬身楚都城内。”
司马子节所说,其实也是利用了地利之便。
子西府,还有子基、子闾府与王宫其实都是楚都的中心地带,其后直靠凤凰山,而此山正是子西的封地所在,在这里有其凤凰亭,再往东去就是抚江楼。
所以若从背后袭击王宫,这算是奇兵,而且司马子节此次非一处奇兵,则是二路,一共六千人。
而他只带余下的四千人,正面渡江而来,这样会吸引白公胜的大军趁机前来江岸与之决战。
而他的六千重兵则趁机夺得王宫,这样一来,白公胜就会首尾失据。
失了王宫,称王不成,只能潜逃而出。
那么最后的结果当然是司马子节夺得楚都,成为最后的胜利者。
“不错,不错,你到是谋算精准,上兵伐谋,知己知彼,如此一来,可保万无一失,也不负老夫这么多年的教诲。
想来依老夫所估,此次白公胜自然不会全部投入一万兵力,所以明日开城,老夫会任其进入,不再盘查。
若依白公胜之略,欲夺城之后守城,他必然先夺取四个城门之防卫,这样他的其它兵甲就可以直攻王宫,而没有后顾之忧,这样也就分化了他的兵力。
而老夫所率的二千护卫,却也只会与王宫为重,三面包夹白公胜的楚军,以尽可能消灭其有生力量。
至于四城门之兵,白公胜不会放弃,这是他留的活口。
也是他预谋着,当他夺下楚都之后,防着其它外路楚军攻城之用。
那时若他能轻而易举夺下楚都,凭一万兵甲,甚至再在楚都附近征兵一万,那二万兵甲,自然可以阻拦一时。
而他的巢邑三城还有四万兵甲,自然会增援于他。
只是白公胜想得过于天真,老夫当然愿意他夺下楚都,只是也会消耗他的兵力。
当你攻入楚都之后,他不会等到巢邑之兵,更不会据城而守,只会是一场内斗而已。
想来这么多年,你所带之兵不会输与白公胜所带之兵吧!”
子西与左司马子节不愧是父子之交,所以两人所谋,应该来说是相辅相成。
司马子节所谋也算是出奇不遇,而子西则会利用现有楚都的能力尽量削弱白公胜的兵力,这样先让白公胜夺得楚都,继则再在城内以起反攻。
白公胜虽然布兵于四方城门,守住外攻之敌,可却无法估计内部奇兵之攻。
所以依此来论,此次司马子节与子西应该是真的万无一失了。
“感谢叔父对侄儿的照顾,它日子节若能一登楚王之位,定不会忘了叔父大恩。”
司马子节此时跪在地上,对着子西行了一个大礼。
而子西呢,则微笑以对,当子节行礼完毕,这才扶起子节。
“坐吧,你我虽然是叔侄之称,可却形同父子,你不必在意老夫还会有什么想法。
楚国天下当是你的,老夫若是功成之后,自然会引退,不再会过问你如何治理楚国之事。
将来之势一切还要靠你自己,若说列国之才,当数鬼谷王禅最为聪慧,不论将来如何,你必要体贴百姓,以让他觉得无忧,能得鬼谷王禅辅助,胜过雄兵百万。
你当上楚王之后,一切当以楚国为谋,不可小肚鸡肠。
此次我叔侄两人能有此势,一切当感激鬼谷王禅。
其实鬼谷王禅的谋算远胜老夫,他对列国形势的谋算,十分精准,包括对秦国之势,以及现在的晋国之势。
若说还有他没有谋略到的,或许只有吴国之势,这也是因为他好大喜功之过。
而这一切也正是老夫的谋算,所以他说起来也算是成全老夫一辈子不能完成的雄心壮志,现在却在贤侄身上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