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尹子西之位,以及左司马之位,将来就由叶公及吴仁将军来替换。
可若两人并无寸功,那就算我与申公联名推荐,怕也难与让人信服。
而在下早就说过,晋国此次的目的非在与楚国真的动兵,而只是想借此机会,要侵占郑卫宋。
而且此次晋国发兵,现在看起来与子建必然有联系。
当年他一心想促成晋楚结盟,此志当不会轻易忘却。
而晋国此次出兵,也正好给了他一个内乱的机会,若子建与晋国还有勾结,那么借此机会,白公胜必然会出兵袭击楚都,他有很大机会实现其反叛抱负。
若楚王之位易弦,那么叶公也无能为力,只能势行其令。
那时宋国就会夹在晋国与楚国之间难与动弹。
最后的结果当然是晋国即得了郑卫,又得了宋国。
只是如此奢想,在下当然不可能让其得逞了,只有要有鬼谷王禅在,楚国内祸将会一次清除。
而此时吴国已出兵威胁巢邑三城,摆出一副进攻楚国,为晋国造势的情形,白公胜只会带一万人攻入楚都。
想来他所带的一万兵马就在大江南岸驻扎着,此时正时刻观察着五万楚军的动向。
而巢邑是白公胜最后的驻守之地,若他夺位失败,必然会回巢邑三城。
所以本帅命叶公带龙城五万精兵,于三日之后日夜秘密朝巢邑三城机动。
而吴仁将军也必须三日之后顺江而下,于下游摆渡叶公的五万大军,秘密潜进巢邑三城。
此前我已派了两位得力助手潜入巢邑,在适当的时候清除一些白公胜的死堂,如此一来,叶公即可收复巢邑三城,让白公胜无处可逃。
而平叛白公胜的功劳,就是叶公与吴仁将军的。
至于龙城,晋军既不会真攻,反而只会是本帅详攻,摆摆架式罢了,最后只会逼晋国知难而退,所以并无实功。
想来叶公与吴仁将军不会有功不战,反而违抗本帅的军令吧!”
王禅虽然解释得十分清楚,可后面的语气还是略为加重,也就是叶公与吴仁同不同意,都必须执行,因为此时王禅是受楚王亲封的主帅。
“沈某尊主帅之令,定不负主帅之命,拿下巢邑三城。”
“末将听令,定不负主帅之命,完成五万大军渡江之任。”
叶公与吴仁两人同时起身,对王禅行着军令之礼,不敢有异。
此时大家才清楚,王禅从来未把晋国放在眼中,而一直把清除楚国内祸为主,对于外围形势变换不为所动。
而且早就为叶公与呈仁考虑得当,把建功之事让与两人。
若说让叶公守城,而王禅带兵去攻巢邑,甚至比叶公更适合,可王禅却并不贪功,而是把此功让与叶公,为将来叶公代替子西成为楚国新的令尹做铺垫。
于此两人而言,当然不会再有什么想不通的事了。
“叶公,巢邑之兵也是我楚国兵甲,可为保大部分兵甲降伏,若是遇上固执之人,叶公不可手下留情,我那两位朋友武技高超,只要叶公大军一到,自然会与叶公接头,有他们两人在,叶公一切杀伐都可交与两人去办。
想来只要清除了白公胜的一些亲随,大部公楚军并不会真的愿意与白公胜一起反叛,而且叶公在军中一直都享有威望,想来拿下此三城,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吧?”
“主帅放心,沈某虽然胸无大计,可也带兵征战多年,对于巢邑三城决不会有失,若是有失,愿受军令处置。
再者,此时吴国增兵于巢邑三城,城内楚兵虽然是白公胜一手所建,可并不会对老夫所带之兵有疑。
他们会认为是王上增派之兵,以图对抗吴国之兵,只要进了城内,沈某就会将机行事,并且城内有主帅所布内应,若沈某还不能夺下三城控制之权,沈某就白食多年军粮了。”
叶公此时也是半开着玩笑,对拿下巢邑三城没有一丝犹疑。
王禅听完叶公的承诺,也是转头看着有些疑惑的吴仁。
“吴将军,是否在想,为何你的水师船队还要在此空等三日?”
“不错,既然要到大江下游摆渡叶公的五万大军,为何不提前行进,反而如此仓促,还请主帅明示。”
王禅嘿嘿一笑道:“兵不厌诈,刚才本帅说过,此时白公胜的一万兵甲应该已经到了南岸,可他却并不会马上作出决策,依常理吴将军的水师也该在此等着白公胜的一万人马,以图把他们摆渡至江北。
而且这三日之内,白公胜要确认一个事实,那就是楚都确实已无兵甲,尽数调往龙城,而吴将军并不知道他本就不想去龙城,反而在此等他,这样他才会知道我们对他反叛之心并无防备,让他可以放心的直奔楚都。
所以吴将军的水师这三日必须在此等候,若是你现在就顺江而下,那么白公胜必然会察觉到事情的不对。
引蛇出洞,就是要让蛇觉得所有事都有利于己,这才能让它十分放心。”
“原来如此,未将明白,一切听主帅之令。”
“鬼谷先生,子建其人十分狡诈,此次看起来白公胜该是稳操胜卷,那以他该会留在巢邑三城,那以叶公此行就会十分危险,不知先生如何考虑此事?”
此时一直不语的申公却问起了一个看似并不相关的问题,吴仁与鲁班都有些疑惑,可叶公却心里明白,只是他身为此次的副帅,当然不会惧怕一个梦魇奸人了,更不会主动提出。
“申公问得好,在下也会给大家一个明白。
此次吴国出兵,其实目的并不在于楚国,或许也在于楚国,可却并不以楚国为主。
吴国的最大威胁在于越国,所以此次驻兵巢邑,也只是在下送给吴王的一个大礼。
而世人皆会觉得是因为在下持才而傲,让吴王率百官十里相迎在下,而让吴王心生怨气。
此时北方晋国出兵楚郑边境,而秦国十万大军依然在上雍城外,这是吴国的机会。
所以吴国会认为楚国三面受敌,是不可多得的瓜分楚国的良机,吴国自然不会落后。
而吴国出兵巢邑,也可以向晋国表明其心意,减少晋国因二年前吴楚交好而产生的敌意。
而吴国的出兵,势必会引发越国的之动。
此次机会是吴国之机,也是越国之机。
若任吴国与晋秦吞没楚国,那么越国将来就永远失去了称霸中原的出路,甚至可能因楚国灭亡而被三强吞没。
所以越王勾践必然会出兵攻吴,想趁吴国欲攻楚国之机,对吴国发起进攻。
而这一点子建自然也清楚,而他本就是一个投机之人。
在楚国如此,在郑国也是如此,总想着趁乱得利。
所以子建自然是胸有成竹,已经为将来白公胜夺得王位之后着想。
在下推测,此时的子建该已去了越国,若越王勾践与范蠡举越国之兵攻吴之际,那也是他的机会。
无论是越国胜或是吴国胜,那么他都可以用巢邑三城的楚军偷袭被击溃之国。
若吴军大胜,那越都就会空虚,若用以巢邑三城之兵,从楚境出发,不出三日即可攻入越都。
若白公胜夺得王位,那么如此一来,越国必然不保,将会成为楚国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