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重润这话说的很明白,坐朝之君就是把皇位,帝国都送出了,那算这些妖僧什么的有本事。可他不信这套,神鬼之说,亦不会让他们炼什么长生不老药。
他们要是愿意接受朝廷的监督,就好好的替朝廷教化百姓。要是不愿意,那也可以,他手里的兵有的是,谁要是活的不耐烦可以试试,反正长枪在他手中。
“妖尼-空蒲,与嵩山人韦什方等以妖妄惑众。其行刁毒,其心不忠。”
“如此之辈,放任自流,早晚荼毒苍生,为天下害。臣附议,增设官吏,没收土地,”
尚书右仆射-杜审,面色肃然,举着笏板高声附议皇帝的决策。一些看不惯神神鬼鬼的官员,也随着杜相的表态,纷纷出班附议。
朝廷的税收,都是百姓一滴汗掉地上砸八瓣,辛辛苦苦的挣来的;内府的财帛,也是皇庄的产物,是皇室的私有财产。
没用在国计民生上,反而便宜这些装神弄鬼之徒,凭什么啊?就凭他们的嘴,会说花哨?大爷的。
但,应该表态的尚书左仆射-唐休璟,侍中-姚涛,吏部尚书李峤等人却是缄口不,显得颇为忌讳。这倒不是说,他们与皇帝二心,也不是私底下与宗教有什么交易。
而是担心,宗教蛊惑人心的手段各异,万一激起民变来,引起天下震动来,像黄巾之乱一般。那得到的这点便宜,与付出代价相比,就得不偿失,显得因小失大了。
限制,没问题,可要有度,一下子绝了他们建立庙宇的土地,以及限制度牒法规,人家一定是有意见的。皇帝还年轻,将来的日子长着呢,犯不着急于与那些神棍计较,一点点来呗。
众臣的缄默,李重润也是看在眼里,他心里很是清楚,这些臣工或累世为宦,或为勋贵功臣,他们做官做事,都是有自己的一套的。
李重润刚刚亲政,威信还没有竖立,他的冒险行为在臣工们眼里,就是小孩子摆龙门阵。这些敢与太尉三辅臣梗脖子的家伙,自然不会轻易表态的。
没人给递台阶,自己找台阶下吧!正当李重润要开口之际,含元殿响起了几声咳嗽声,只见秦睿揣着袖子,从班中走了出来。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陛下是天子,口衔天命,我等身为人臣,职责就是查缺补漏,为主分忧。”
“不说话,就行了吗?”,重重哼了一声后,秦睿转身对李重润拱了拱手。
“陛下,自古以来,官逼民反者,无非就是胁迫太甚。......”
耕者有其田,只要继续保证土地的政策,舒缓狭乡、宽乡之间的问题,百姓自然不会冒着杀头的危险,跟朝廷作对。
天下诸宗教,占用的土地不知凡几,且朝廷从未收到过一文赋税。那些可都是上等的良田,而起到的作用却与荒田别无二致。
与其让他们租出去,继续对百姓盘剥,敲骨吸髓,莫不如分给百姓,让他们种。
“诸位同僚,别小看一亩三分地,那可是一家人的指望。”
“给宗教种田,和给自己家种,能一样么?朝廷收获的,不仅是一条新的赋税,更是一份民心。”
“太宗皇帝说过,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老百姓是不能得罪的。而两权其害取其轻,朝廷也只能选择得罪那些人。”
秦睿的态度,对于今日的廷议,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凭借自己在朝中多年的威望,硬是把可堪斟酌之事,帮皇帝一锤定音。
见诸臣摄于太尉的威严,不敢多,李重润微微一笑,户部尚书岑義为主,鸿胪寺卿-薛通为副,着手整改。
ll臣不压主,是每一个当臣子的,必须守住的底线。所谓天无二日,国无二主,就是这个道理,臣子们的主子,永远都只能有一个-那就是皇帝。
像含元殿这样,臣工与皇帝的意见不一,秦睿再以一己之力,扭转朝局走向的事,一次俩次还行,日子长了,那就是告诉天下人,李重润还个儿皇帝。
如果皇帝掌控朝局,把握不了走向,群臣以看他的脸色为意向,那朝堂成什么体统,他竭尽全力让李重润亲政,岂不成了瞎子点灯,白费蜡。
限制宗教令下达后,秦睿在府中闭门谢客,都把自己关在书房中整整四个月,写下数万字的治国条陈。并将太宗皇帝的《帝范》十二篇,从头到尾注解了一遍。
又在结尾处,写下了:太宗拨乱反正,贞观盛世,自古罕论,求其故,尽忠于国,虽仇必赏,心怀异谋,虽亲必诛。
最后,又从秦始皇至隋炀帝期间的坐朝之君中,挑选出二十四位帝王,明智、昏聩各十二位,对他们的施政,当国的措施,加以详细的剖析。
洋洋洒洒,十余万字,道尽王朝兴替,并定名为《帝说图鉴》,以为专供皇帝查阅。
“嗨,你可算出来了,以后可不敢赌气,把自己关起来了。”,见秦睿从书房中走出来,李淑一脸担心的说着。
呵呵.....,握着李淑的手,秦睿轻声道:“夫人,这些年,你跟着我担惊受怕的,没过过一天安心的日子,我对不起你。”
“没头没脑说这个干嘛!”,李淑的脸,腾的一下红了起来。
“最后一次了,我保证这是最后一次。”,说完这话,秦睿就命侍卫,去准备一下,他沐浴更衣后,要进宫。
李淑感觉怪怪的,好好的,干嘛要说这些。不过,今儿,是她嫁到秦家以来,秦睿最温和的一次,温和的让她都不相信,眼前的这位就是她的军神丈夫。
目送着秦睿离开,李淑微微一笑,他呀,心里还是有秦家的,否则怎么会派人,千里迢迢的给秦峯送大氅呢!
,长生殿,翻着秦睿上交的谏,《帝范》注解,及《帝说图鉴》,武后一边看,一边低声默念。
曰:人君之大德有三:一曰谦虚纳谏,二曰知人善任,三曰恭俭爱民。后世人君之德未有过焉者也……后世制度之美,莫能加也……至精至妙,后世人才之盛莫能及也。
“为君者,躬擐甲胄,至履弘堂而登睿极。其思患也,不可谓不周,其虑后也,不可谓不远。这个好。”
扫了一会儿,武后合上书,放在案子上,面色惋惜的说:“利见,真的要走?”
秦睿还不到四十岁,正是人年富力强,经历充沛的时候。而且,还没有什么野心,经得住权力的诱惑,与皇帝之间感情深厚,有这么的重臣再朝供职,武后闭眼了也是安心的。
可他说的也不是没道理,有他在朝臣就会永远把皇帝当作儿皇帝,永远看着他的脸色行事,这对于皇帝和大唐来说,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太皇太后,臣本是一介为士大夫所不耻的纨绔子弟,没有您的恩遇,拙拔,中宗皇帝的非凡礼遇,才有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