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上述症状中,最痛苦的则是大便难,五六日不大便,大便时又困难,对生活是太有影响了。没办法只能喝些肠清茶类的东西,喝了则通,通了又秘,肯定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我感觉,腰痛是是空痛,是肾虚腰痛,大便难也与此有关。鼻子不通应和心病有关,因为,心肺有疾,鼻为之不利。心痛与心肾都有关系,且已到了有瘀血的程度。因是老年人,所以对我来说,治疗起来更有难度。

曾推荐吃肾气丸,选八味的,而不是那种加了车前子和牛膝的。吃过一阵子,腰有些好,但大便更难,这可以理解,因为肾气丸中有泽泻和茯苓。所以不能吃了。

为解决大便难的问题,推荐吃麻子仁丸,我认为这总比肠清茶要好一些,但效果差不多。看来,肾虚的问题不解决,还是不行。可肾如何补,一直不敢下手。试着用过苓桂术甘汤合肉苁蓉、地黄、附子等,效果不明显。一直到现在,还是没有头绪。

由此说到麻子仁丸,这是伤寒论的方子,药有麻子仁、芍药、杏仁、枳实、厚朴、大黄。那么,这个方子如何解释呢?我这样解释一下,大家看有没有问题:麻子仁通肠润便,芍药滋阴,杏仁调降肺气以调整水液输布,枳实、厚朴、大黄三味正是小承气汤,所以本方通大便而又不伤阴液。

这样解释应该没有问题吧?这也是我学习方剂学、中药学以后得到的知识,我也用这样的知识去面对病症,很多时候,是很见效的,吃了就可以通便。可是,如上面的病例,便是通了,但并没有解决问题。当然,上面已说明了只是借用。可单就麻子仁丸方来说,还是有很多问题并没有搞清楚的。

接上贴

首先,什么是脾约?很多书写都是挺含糊的,好象就是脾有约束,脾对津液的约束,脾对胃中水液的约束。没发现有谁说得很详细很肯定的,不知道网友们有没有更好的解释。

伤寒论说,趺阳脉浮涩,浮为胃气强,涩为小便数,其脾为约,大便则硬,用麻子仁丸。这个约字不好解,我认为我仍然没有得到一种较好的解释。

脾约的问题没弄透,必然会影响到后面对方子的理解了。方剂学我除了读教材,还读《医方集解》和《王绵之方剂学讲稿》等,意思都差不多,都不能解开我心中的结。所以只好自己慢慢再悟。

再来看方子:麻子仁、芍药、杏仁、枳实、厚朴、大黄。后三味是小承气,方义是泻热去实,肯定不是脾约的问题了。那么,芍药呢,芍药可以利小便,本来小便数,反用利小便的药。麻子仁油润,所以可以润肠通便,但已有小承气,何必再加麻子仁?杏仁也是油润的,也有润肠之功,但我能感觉到杏仁在此处必是通过调肺而调肠的,润脾性不是它的主要用处。

由于不懂“脾约”,也不懂麻子仁和杏仁、芍药的真正药理,所以,方解是不完全的,不深刻的。还有小承气三味,如果要一一分析药理,也是含糊的。

接上贴

上面说的,不知道网友们能否理解我的意思?用通常的药学知识去做方解,看着似乎很有道理,仔细想想却不够透彻。许多时候我们都会被那似是而非的方义一带而过,含含糊糊地接受了,其实却少了精髓,以至于临症的时候,才发现是不得要领的。

如果我们能仔细地去求真,也许会一步一步地发现最基本最直接的病机和药理,一步一步地走近伤寒论,走近真正的中医药。

我曾试着对“趺阳脉浮涩,浮为胃气强,涩为小便数,其脾为约,大便则硬”这一段进行体会,但不一定正确,大家一起讨论:

趺阳脉在伤寒论脉法中是胃脉,前面有图,可以找到。浮为阳,阳明气强,则脉也可以浮,或者理解为浮大,阳明气强则为热为燥,太阴与阳明表里,阳明过燥则太阴受到影响,其湿性为燥牵扯。这是一。

其二,涩为小便数:涩为血少,阳明气强是太过,是邪气。所以胃中水谷之气因而不能正确地变化而赤为血,而是化水,故血少小便多。

现在我们还不是已知道原因,而是要从这里去倒推一些问题。小便多则大便硬,这个可以理解,但正常状态下,前后之水是如何分配的?由谁主导?麻子仁丸中是哪味药令水自前阴调入后阴?或者是哪味药先降下阳明之燥气,然后前后之水的分配则恢复正常?或者二者皆有?

如果杏仁是通过调肺气而调大便,那么,水液如何从化为小便之前通过哪条管道进入大肠?是皮毛?还是别的?是先升后降还是直接下降?

问题很多,谁能一一作解?如果有解,则脾约的机理我们就懂了,每一味药的药理也懂了,然后在遇到其它的问题时,我们用药岂不是也能得心应手?那疗效自然就如桴鼓相应了。

接“麻子仁丸”贴

伤寒论原文说,“浮为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这里的“其脾为约”,是脾在约束别的还是脾被别的约束?或者“约”字另有意义?这是应该先确定的,约束和被约束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情况。

我们可以反过来推导,当脾虚寒时,即太阴病时,大便稀溏,而如今是大便干燥不通,那就应该是脾过燥,即受阳明燥气的影响了。如果大便溏是因为脾不能运化水液,那么反过来就应该是脾运化水湿太过。但这就如同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其中,“太阳阳明,脾约是也”。这么看来,“约”好象并不简单地是约束或被约束的意思了。

也许是我太笨,反正这里面的东西,我只是隐约有感觉,却总也不能弄得特清楚。不说了,说这些有点太过专业了,会影响没学过中医的网友。

我说个例子吧,大家或许可以理解我想表达的意思。

在某地有一处高速路,这里常出车祸,人称“魔鬼路段”。于是专家过来查找原因:

a专家:因车辆发生故障,导致车祸。

b专家:车辆刹车失灵,是导致车祸的原因。

c专家:刹车片过热熔化,所以刹车失灵,导致车祸。

d专家:由于此路段下坡过长,司机需连续踩刹车,因而刹车片过热熔化,刹车失灵,导致车祸。

解决问题的方法,自然是改正路况,增加提醒。

这个例子是真实的例子,专家倒未必是真的,我列出四位专家的意见其实就是想表达出四个分析问题的层次,这和中医辩证是相通的。如果我们面对疾病时,不能找到d原因,那么,你就不能解决问题。

为什么一定要追问“脾约”呢?那是因为“脾约”和肺的“治节”功能等一样,书中都少有详细而确定的解释,如此关键的东西,至今没有确论。

这样追根问底会不会是钻牛角尖呢?我认为不是。恰恰相反,如果这些术语被一带而略过,那对于深入学习是非常有害的,使得我们与真正的中医始终有一层隔膜。

脾约的麻子仁丸与理中辈似乎有些对待之意,便溏泄用理中辈,便坚难用麻子仁丸,理中辈治的是阴盛,麻子仁丸治的是阳盛。从这两方中可以慢慢学习到茯苓、白术、干姜、芍药、杏仁、麻子仁的药理,还可以体会承气辈的原理,再渐悟枳实、厚朴、大黄的药理。还可以再去体会“桂枝加杏子厚朴”汤治喘家的原理。

如何认识中医中药》小说在线阅读_第21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sq63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如何认识中医中药第21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