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
曾经最困难的那段时期,靳凡的生活就像一个典型的宅男,闲暇时间只是待在家里看看论坛,打打牌,跟外界的接触都很少,很多的心事压得他没有心思去娱乐,他只是一个人抽烟、喝酒让自己慢慢沉淀,慢慢平静。
其实像靳凡这样的80年代生人,都在年轻的时候经历过这么一段无力回天的过程,没赶上公费上学,也没赶上就业分配,还没赶上国家经济大发展的时候自己去下海,因为你那时候还是个胡同里到处乱窜的孩子,总之就是一个社会的倒霉蛋。好不容易花了10多年,花了好多钱读出来个文凭,找工作才发现自己的优势只是比农民工兄弟能多说出来一句xxx学校毕业。在这个人山人海的首都北京,辛辛苦苦拿到的微不足道的工资在房子、车子、媳妇面前只能算是恒河沙数,那些一出生嘴里就喊着金钥匙的富二代们没有经历过这些,他们就不会知道一个人要靠自己的努力去翻身,去攀登是多么的艰辛,他们花着爸妈赚来的钱,就被冠以“富二代”之名,而那些靠自己的双手去打拼的人往往会被人称为“啃老族”,这是多么不公平的事情,却又无奈。靳凡算是两边都曾经涉足过——他是曾经的富二代,有幸在很小的时候就移民到了加拿大,但是很不幸的是家道中落,一个富二代回到了家乡,要为自己的衣食住行努力赚钱。所以他有着富二代的那种见识,也有着平凡80后的那种经历,以至于现在的他最能理解这两个群体之间的微妙关系。
其实生存在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是自私的,无论是穷人还是富人,即便是雷锋那样的代表性人物,也是有着自私的一面,只不过他的自私不是表现在赤裸裸的物质需求上,而是在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上,因为那种帮助别人的的满足感正是他精神上所渴望的,换句话说,这与有钱人要吃鲍鱼鱼翅,用prada、lv是一样的,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不同的是雷锋需求的是精神,别人需求的是物质。
人们往往狭义地理解“自私”,同时也在狭义地定义无私,一个人的精神需求在大于物质需求的时候,就会想去做一些普罗大众认为正确的、自己认为别人需要的那些无私的好事,就像巴菲特和比尔盖茨,这两位世界上最不缺钱的人现在致力于慈善事业,大多数报道都是表扬他们对社会的回报,这是他们一种社会价值的表现,他们热衷于此也是因为能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就像是被光照射着的月亮,人们都觉得很美好,但是没有人会注意到还有没有被光照射到的另一面,这有这两部分组合在一起,才是一个完整的月亮。从这个角度说,这种光天化日之下的无私,其实背后就是自我的自私。
而中国国情下的富人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像巴菲特和比尔盖茨一样,很多人还停留在为了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而努力赚钱的层面上,毕竟很多人都是靠着权力寻租或者机会等因素而暴富,但是能够一夜暴富的只有金钱数量上的增加,没听说过什么人的知识和素质也在一夜之间暴富起来,因此很大一部分富人的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没能达到同一水平,更谈不上要让他们精神需求大于物质需求了。这一部分人就把自己的物质需求放大化,来填补他们精神需求上的空白,于是,人们就看到了暴发户现象,看到了只买最贵不买最好的炫富一族。
当这种富有的状态持续下去,到了他们的儿子辈或者孙子辈这种现象就会得到缓解,因为他们从小的生活环境已经成为了一种常态,这种物质上的需求就会渐渐淡化,相应的,精神上的需求就会更加强烈,让富二代不再是一种含有贬义色彩的词语,这才是富人应有的一种状态。
同为80后的靳凡现在的生活可以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或者可以说是又回归到了原来的“正轨”。潘洪亮这个桥梁的作用发挥得很出色,靳凡顺利地从“平凡80后”走上了一个“不平凡的80后”之路。
牌桌上的人们有些人是本着一种社交和娱乐相结合的心态来玩的,有些人是想要来赢钱的,还有些人是就喜欢打牌,输输赢赢的无所谓,各种心态的人都有,其中不乏有像乐钧那样求胜心强、打牌很有技巧性的人在,也要感谢有这样的一类人在,这牌打得还算有点意思。渐渐地,他在几个月的时间里就给自己打出来不小的一笔的资金,而这个数字一直在没有规律的变化着,具体有多少他也不确定,他能肯定的就是这个数字是一直在增加的。这算是他利用潘洪亮这根绳子空手套到了白狼。世界上最精明的资金运作也不过如此了。
现在靳凡能过任何他曾经幻想的生活、他曾经怀念的生活,他那颗饥渴已久的心灵现在逐渐被金钱和名誉满足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