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三兄弟,同甘共苦,生死与共,就像三驾马车,一路走来,不知吃过多少苦,受过多少罪,如今突然来了一个外人,如此亲近,落在谁心里都不好受。
关羽张飞不高兴了,不高兴,有什么反常举动,史书没记载,但刘备的态度是明确的,那就是,以后不要扯这事了!
为此,他还说了一句动情的话,他说我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他把自己比作鱼,而诸葛亮,就是水,鱼没了水,就活不了,意思已经很明白了。
关羽张飞虽然有点认死理,但也知趣,便不提这事了。
当时的诸葛亮,还是个二十来岁的小伙子,一直在隆中种田,刘备花费这么大力气,为的是什么?难道就仅仅是为了一个“隆中对”?
三国真相第四部浪淘沙(奋斗)
作者:汤浩方
35凭诸葛亮是个治国奇才?凭诸葛亮有一帮好朋友?凭诸葛亮长得帅?
都不是,真实的原因,是诸葛亮的背景。
一说起诸葛亮,许多人就很激动,似乎一个神仙中人马上就漂浮在眼前,腾云驾雾,不食人间烟火,不问人间世事,其实不然,诸葛亮也有着坎坷的人生,还有他复杂的经历。
在我的眼中,诸葛亮始终是一个伟人,但同时也是一个人,一个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
这里我就不大篇幅介绍他了,以后我会专门讲述,今天只说一说诸葛亮的这个背景。
可能有人觉得奇怪,诸葛亮自己不都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吗,难道还有什么背景,官二代,富二代?
官二代没错,富二代不靠谱,但诸葛亮的老爸只是个小官,太山郡丞,也就是个市府秘书长,但他死得早,诸葛亮还未成年就死了。
所以诸葛亮小时候是个没爹的孩子,幸好他还有个叔父是豫章太守,罢官后投奔了刘表。
因为叔父与刘表是老朋友。
跟随叔父一起来到荆州的诸葛亮,从此与刘表和荆州的本地豪强搭上了关系,他在荆州的关系网非常复杂,可谓是背景深厚,非一般人所能比。
先说诸葛亮自己,他老婆是“沔南名士”黄承彦的女儿,黄承彦的老婆,与刘表的老婆是姐妹,都是蔡讽的女儿。而蔡讽有一个姐姐,嫁给了太尉张温,蔡讽还有一个儿子,名叫蔡瑁。
把这些绕来绕去的关系一梳理,就明白了,刘表,是诸葛亮老婆的姨父,蔡瑁,是她舅舅。依据中国人的习惯,刘表也就是诸葛亮的姨父,蔡瑁也是他舅舅了。
再说诸葛亮的姐姐,诸葛亮不但有哥哥,有弟弟,还有两个姐姐,大姐嫁给蒯家的蒯祺,二姐嫁给庞家的庞山民。庞山民的老爸,就是荆襄名士庞德公,而庞统的叔叔,也是这位庞德公。庞统还有个弟弟,名叫庞林,娶了一个老婆,正是习祯的妹妹。
这些盘根错节的关系,好似一张大网,把诸葛亮网在其中,而刘表当初拿下荆州,靠的就是这些地方豪强的支持,尤其是蒯越和蔡瑁,更是居功至伟。
与刘表,与荆州本地五大豪强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这就是诸葛亮的背景。
所以,要是以后还有人说诸葛亮是“布衣”,估计你可以说他out了!
中国是个人情社会,背景最重要。
大家应该也看到了,当初司马徽向刘备推荐的高手,一个是卧龙,一个是凤雏,而刘备只重用卧龙诸葛亮,凤雏庞统则冷落一旁,要不是后来鲁肃和诸葛亮推荐,刘备都几乎忘了这个人。
既然两人才干相当,干嘛要忘了庞统?只要不是白内障,不可能视庞统而不见,主要原因,也还是庞统的背景,没有诸葛亮的硬。
有时候真实的东西让人很难接受,在人们的心目中,刘备礼贤下士,诸葛亮志存高远,似乎都是神一般的存在,可是,真实的,永远都是真实的,很现实,也很残酷。
其实,说这些并非要否定刘备和诸葛亮,只是要告诉大家,利益,永远有驱动人们最大的魔力,虽然我们不能忘记人性中的美好,但利益纠葛,却是谁也回避不了的。
我们之所以要将真善美作为我们的追求,就因为它们太少了,我们面对的这个世界,经常是自私自利,经常是冷酷无情,经常是利欲熏心,利令智昏、唯利是图的嘴脸,我们看到太多了,但我们无须去抱怨,也无须去憎恨,唯一要做的,就是勇敢的去面对,如何运用自己的智慧,去战胜它!
知道这个浑浊世界的本质,是为了我们更好的生存,你了解它,才能击败它!知彼知己,方能百战不殆。
虽然诸葛亮出山,给刘备画了一幅美好的蓝图,可只是看起来很美,因为这不是起房子,画个图就能开工,这需要外部条件的成熟,还需要自己的不懈努力。
正当刘备准备卖命干的时候,刘表的命令来了。
命令他出击曹操。
三国真相第四部浪淘沙(奋斗)
作者:汤浩方
36之前说了,刘表准备对刘备动手,方法是“阴御之”,也就是暗地里来,背后捅刀子,借刀杀人,这都是“阴御之”。
把刘备调往前线,出击曹操,表面上是打击敌人,实际上是借曹操之手干掉刘备。
刘备带兵离开新野,一直打到叶县,叶县在哪呢?在荆州的最北部边境,紧挨着豫州。
荆州地方很大,被四面包围,左边是益州,右边是扬州,下边是交州,最上边还有两个州,分别是司州(即司隶校尉部)和豫州,而汉献帝的大本营许都,就在豫州。
叶县离许都,只有一百二十里。
这么一点点距离,骑马眨眼就到,要是进了许都,把汉献帝抢走,丢脸可就丢大了。
所以曹操绝不允许发生这样的意外,他速命伏波将军夏侯惇、虎威将军于禁和裨将军李典出战迎击刘备。
三大将军都来了,但刘备不怕。
两军相持,一直耗着,耗到最后,刘备顶不住了。
他跑了,烧了营寨跑人。
夏侯惇和于禁非常高兴,太好了,就怕你不跑,你跑,我就追!
在追击中,一路势如破竹,把刘备打得落花流水,估计这就是夏侯惇和于禁的真实想法。
他们俩拉开架势,准备追击。
有人反对,李典!
李典虽然年轻,但行事老道,他劝两位一定要淡定,千万不能追!他的理由是,刘备无故撤走,肯定有埋伏,况且南边道路狭窄,草木幽深,所以不能追!
可是夏侯惇和于禁不听。
夏侯惇虽然是独眼龙,但脾气比较大,这样的人好冲动,所以劝不住;于禁虽然比较稳重,但立功心切,估计当时也是夏侯惇做主,也就没有反对。
管你什么埋伏不埋伏,我一顿猛打,你也就没辙了!
夏侯惇和于禁率军猛追。
刘备在博望等着他们,等他们来上钩。
李典果然没猜错,刘备跑人,不是耗不起,而是故意的。
见战局陷入僵局,刘备意识到,必须采取行动,他想到了诱敌深入。
诱敌深入,讲白了,就是故意假装失败逃跑,然后挖好坑等着你。
夏侯惇和于禁两兄弟手拉着手,兴高采烈的跳进了坑里。
进了包围圈,也就没什么客气讲了,刘备一顿猛打。
夏侯惇和于禁大败,要不是李典及时来救,估计就埋在这个坑里了。
见敌军援军到来,刘备也不恋战,见好就收,撤退。
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胜利,夏侯惇和于禁,都是一等一的人物,能把这两个人打败,刘备算是雄起了一次。他们俩不但是曹操的爱将,夏侯惇还是曹操的堂兄弟,就这样败了,败在了刘备的手里。
刘备打了胜仗,刘表却不高兴,本来想借曹操之手干掉刘备,没想到还让这小子威风了一把。
看来,远离自己,在边境带兵打仗,并非上策。
上策是什么呢?上策就是把他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