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在这背后,有一个人的影子在若影若现的闪动。
建安二十五年的正月,身在洛阳的曹操,病重。他派驿马召见曹彰,可是曹彰还在赶回的路上时,曹操就去了。
父子没能见到最后一面。
曹彰很悲痛,更悲痛的是,他的太子哥哥开始对他亮剑了。
这源于他对形势的误判,政治敏感太差。
在曹丕与曹植争夺太子位时,他就夹在中间。
为了获得他的支持,曹丕一直极力拉拢,比如前述曹彰应召去长安路过邺城时,曹丕就一番好意告诫他,要他在曹操面前千万不可居功自傲。
他听从了,曹操大为赞赏。
有人说,这是曹丕玩阴耍诈,意图就是为了消减曹彰的功劳。我觉得这很扯淡,曹操何等人?曹彰的战功他早已了然于心,岂是一两句话所能抹杀的?
这其实是曹丕免费向弟弟传授“自固之术”,以获得曹操的欢心,因为,他把曹彰一直看做自己人。
可是曹彰并不领情。
三国真相第三部饮马歌(征战)
作者:汤浩方
68
曹操急召曹彰,目的是什么,史无明载。我排了一下史料,结果得出一个结论:曹操想让他回来协助曹丕稳定局势!毕竟他们是兄弟,并且曹彰还是不世出的猛将。
可是曹彰意会错了,他觉得父亲临死前召见他,肯定隐藏着一个更大的秘密——改立他为太子!
所以他来到洛阳,得知父亲去世的消息,第一件事不是哭,而是问主持丧事的谏议大夫贾逵,先王的印绶在哪里?
问印绶,不是为了想念老爸,留点遗物做纪念,而是为了夺位,因为印绶是什么,明白的人都知道——权力的象征,有了它,可以承继大位。
本以为贾逵会告诉他藏在哪个保险柜里,没想到贾逵正色道:
“太子在邺,国有储副。先王的印绶不是你该问的!”
碰了一鼻子的灰,曹彰自讨没趣,他知道,大臣们是不会支持他的,没办法,他又想了一个招。
他对曹植说,先王召我来,是要立你啊!
他满以为曹植会说,不是吧,是要立你吧,不然怎么会叫你而不是叫我?
没想到单纯的曹植却说:“不可,你难道不知道袁氏兄弟吗?”
这话的意思很明白,不要再挑事了,有袁绍几个儿子的前车之鉴,我们难道还要自相残杀吗?
罢了,大臣不支持,曹植也没用,与其受气,不如走了吧!
他想到走了。
曹丕上台后,为了限制诸位兄弟,要求他们即刻返回封地,并且“科禁甚严”,还设了监国谒者,为的就是监视诸侯王的一举一动,随时报告,甚至连喝酒都不能过量,酒后也不能骂人。
父亲在时,你来讨好我,现在上台了,就来贬斥我,是何居心?兄弟情谊何在?
曹彰气愤至极,不等曹丕下诏,就自己跑了——这表明一个态度:不把你放在眼里!
曹丕当然不高兴,但并没有迁怒于他,相反,对他比对曹植要好多了。
他不但增加曹彰的封邑,还封他为王,并且是封地相当富裕的任城王,而不是曹植封的那个破地方鄄城。
可是曹彰一直不能释怀,他耿耿于怀。
我想,他比曹植更加痛苦,空有一身武力,却无处施展,而曹植,大不了还能喝点小酒,吟点诗作点赋,他却只能回忆自己的峥嵘岁月,想起代郡边塞的绝美风光和那金戈铁马的沙场。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而如今,只能偏居一隅,混吃等死,他无法忍受!
我是曹操的儿子,我的舞台,只能是战场!
“丈夫一为卫、霍,将十万骑驰沙漠,驱戎狄,立功建号耳!”这是当年他对父亲说的话,也是他的愤世宣言!
曹彰变得性格孤僻,他就像一头关在笼子里的猛虎。他想出去,想出去寻找自己的天地,可是残酷的现实,压得他闯不过气来,他只能一直关在笼子里暗自流泪。
他没处发泄,只能拿周围人撒气,以至于别人都怕了他,甚至过他的封地,都是坐着马车疾驰而去,生怕被这阎王爷给沾上了。
没了他的舞台,他只是一个符号,成了一个废人,更不用奢望霍去病“封狼居胥”的丰功伟业了。
从这以后,史书记载也变得十分简单而毫无意义,“黄初二年,进爵为公。三年,立为任城王。四年,朝京都,疾薨于邸,谥曰威。”
一连串的年份之后,他死了,而他的死亡,扑朔迷离。
据史料记载,关于他的死,有三种可能。
三国真相第三部饮马歌(征战)
作者:汤浩方
69
一种,就是刚才讲的,在家里得病死了;另一种,就是《魏氏春秋》记载的,“彰忿怒暴薨”,也就是愤怒而死,死因不明,或者自杀,或者心脏病,总之死得不明不白;还有一种更为离奇,说他是被曹丕害死的。这种说法记载在《世说新语》里面,说的是这样一件诡异的事:
曹丕登上帝位后,格外忌惮曹彰,有一次,他与曹彰在母亲那里下围棋,一边下还一边吃枣子。这看似是一个温馨的画面,可是歹毒的曹丕,居然在枣子里下毒,而且下毒方式十分怪异:他在枣蒂中放了毒药,并做了记号,而在当天,他就选了安全无毒的枣子来吃,曹彰自然不知情,不知不觉吃了不少毒枣子。
毒性发作后,太后急急忙忙要去取水救曹彰,哪知道万恶的曹丕,居然早已命左右把取水的瓶瓶罐罐全打碎了,太后没办法,鞋都没穿,只好光着脚跑到井边去取水,可是哪里还有汲水的工具?就这样,她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儿子被另一个儿子毒死了,回魂乏术。后来曹丕又要害死曹植,卞太后实在忍无可忍,严厉斥责曹丕:“汝已杀我任城,不得复杀我东阿!”意思就是,你已经杀了我的曹彰,绝不能再杀我的曹植!
这个故事,很有戏剧性,可惜不是真的,因为这个记载有一个错误,那就是文中所言“不得复杀我东阿”,以东阿王来代替曹植,本来无可非厚,可是东阿王是曹植在曹丕死后才封的,而这句话,是在曹丕生前说的,难道卞太后有未卜先知的本领?
并且分析曹丕这人做事的行为及性格,就会发现,曹丕,还不至于沦落到这等残暴小人的境地,他连曹植都没杀,怎会杀曹彰?并且曹丕工于心计,如果真要杀曹彰,哪会蠢到当着母亲的面去杀,他不至于如此白痴。
所以这个记载,仅仅只是故意抹黑罢了,不可能是实录,顶多只是传闻。据我估计,曹彰既不是害死,也不是病死,而是气死的,这正如《魏氏春秋》之记载——“暴薨”,以曹彰的个性,怎么可能去自杀,唯一的解释就是:他气死了!
按《魏氏春秋》记载,曹丕对曹彰在父亲死后打听印绶的事情心存怨恨,认为他图谋不轨,所以在他来京城时,故意怠慢他,把他晾在招待所不肯立即宣见。曹彰受不了这种气,于是愤恨而死。
总之是死了,死因一个谜。
血性中人!
不过,如果你站在他的角度去想,就能突然感受到他的悲哀。
你可以想象他的处境,想象他有力无处使的悲凉,想象他内心无处发泄的郁闷与忧伤。
他是一个痛苦的人。
就这样死了,气死的,我想,要是曹操地下有知,也要气得活过来。毕竟他是因为曹丕而死,要不是他把他变相软禁,曹彰也不至于就这样死了。
黄须儿,从此成为一个传说,一个做将军的梦想,也只是昙花一现,权力斗争的残酷,将所有的理想和亲情,全部化为灰烬。
在利益面前,连亲兄弟的交情都只是纸薄如翼,何况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