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杨修的聪明,多半就体现在这些地方,与其说是聪明,不如说是小聪明,看看他给曹植出的那些损招,就知道,他并非聪明人,至少不是个有智慧的人。我们只要知道,他只是一个牺牲品就行了,不过对于他那样恃才傲物,没事就揣摩领导心理的性格,还是不学的好,毕竟这样的人很不讨人喜欢。

性格决定命运,杨修又是一个反面教材。

才子多走一步,就成了蠢材。

恃才傲物,祸从口出,自作聪明,耍小聪明,聪明反被聪明误,等等这些,都不是事实的真相,唯一的真相只有一个:他是牺牲品,夺嫡之争的牺牲品。

有知识,没见识,说的就是杨修。

他智商很高,情商却不高。

总是琢磨老板的心思,未必是好事,所以最后被杀,他至少要付一半责任,毕竟没人能够毫无原则的迁就你!

杨修的儿子和孙子都是晋代名士,孙子杨准还是冀州刺史。

后来曹操也可能觉得做的过分了点,就想给点他机会。

他想派曹植出征,以获取战功。

可是曹植又喝醉了,这次喝酒,他不是有意的,而是“被喝醉”。

这是一个阴谋。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关羽围襄樊,曹操命曹植为南中郎将,兼征虏将军,率大军去救曹仁。

曹操派人去叫他,还说当面有话要交代。

可是曹植却烂醉如泥,不能接受任命(植醉不能受命)。

曹操很失望,一怒之下收回成命。

这其实是曹丕搞的鬼。

曹丕听说曹植又要上战场去建功立业,他怕曹植借此机会咸鱼翻生,于是想了一个应对之策:请曹植喝酒。

至于是践行还是联络感情,这些不重要,重要的是,曹植来了。

曹植不但来了,还胡喝海喝,最终酩酊大醉。

曹植没去成,曹丕的“罪恶目的”已然达到。

曹植失去了最后一次机会,最后一次在父亲面前改过自新的机会,因为没过多久,曹操就死了。

曹**了,曹植的日子更不好过。

三国真相第三部饮马歌(征战)

作者:汤浩方

63

曹丕刚即位,就把曹植的谋士丁仪、丁廙兄弟全杀了,并且让自己的几个兄弟都远离政治中心,前往各自的封国,借此消除他们的政治影响力。

从此以后,曹植过着担惊受怕的日子,甚至还差点让曹丕给杀掉。

据史料记载,为了监视诸侯王,曹丕派出了监国谒者,监视诸侯王的一举一动,随时报告。

曹植也享受了这种“优厚待遇”。

就在他前往封国后的第二年,厄运就来临了。

监国谒者灌均告发曹植“醉酒悖慢,劫胁使者”,请予以治罪。

这个罪名,说白了,就是故意找茬,天天被你看着,老子喝了点酒骂了你几句又怎么了?

曹丕这时候要大义灭亲,公事公办了,准备借此杀了他,幸好有太后从中斡旋,曹植这才幸免一死,但被贬为安乡侯。

四年后,厄运再次来临!

黄初六年(公元225年),东郡太守王机,防辅吏仓辑诬告曹植,曹丕趁机把他抓起来。

为了以示公正,曹丕还装模作样的提请朝中百官典议,准备给他扣上“三千之首戾”的罪名,处以“大辟”的刑法。

大辟就是死刑,主要就是砍头。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这时候,太后又出来说话了,并且曹植自己也没有坐以待毙,他鼓起勇气自我辩白,曹丕无可奈何,只好放了他。

成天生活在恐惧之中的曹植,虽然屡屡碰壁,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建功立业、治国平天下的雄心壮志,为了保护自己,他经常写信给曹丕,甚至还上万言书,时不时就写诗或者写谢表呈送曹丕,不单为谢罪,也为称颂曹丕。

这招很管用,见自己弟弟彻底服输了,他也就稍稍改变了看法,没有再动过要杀他的念头。甚至有一次路过曹植住的地方时,他特意去看他,并给他增了封邑。

虽然如此,曹植痛苦的,因为,他没有自己的自由,被监国谒者天天盯着,连喝酒都要管,你说谁受得了?

严厉监控,形同囚徒,这对于一贯追求自由浪漫的曹植而言,是一个致命打击,可是他只能忍气吞声,因为你不忍,就只能送命。

曹植接连遭受政治迫害,甚至到了“衣食不继”的地步,可见境况是相当惨。

逆来顺受,难道这就是命?

为了生存,你就忍受吧!

终于忍到头了,因为曹丕死了。曹丕命不长,只活了四十岁,而这年,曹植还只有三十五岁,正值壮年。

曹丕死了,曹植感觉自己的机会来了,虽然皇帝位子没自己的份,但好歹继位的是他的侄子。

这个侄子,就是魏明帝曹睿,曹睿是曹丕和甄后的儿子,即位时还只有二十二岁。

作为皇叔,曹植不想自己被埋没,他屡次上书,希望能有一个带兵打仗、为国建功的机会,可是曹睿始终不给他这个机会。

虽然曹睿“优文答报”,但不过只是客套而已,实在的没一点,即使在进京朝见时,想见个面都难。

三国真相第三部饮马歌(征战)

作者:汤浩方

64

曹植知道了,这个侄子,与曹丕不过是一丘之貉,甚至对待自己有时还不如曹丕,变着法儿折腾他,对他仍然是严加防范与限制,生怕这个叔叔捣自己的蛋。

请求上战场,与其说是想建功立业,不如说是想逃离监国谒者的牢笼,贵为王侯,却还不如一个卖烧饼的自由自在,何其可悲!连这个最起码的人权都得不到保障,曹植绝望了,他郁郁寡欢,成天闷闷不乐,他只能把自己寄情于诗词歌赋,为此,他创作出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很多都堪称传世之作。

命苦怪政府,史书记载他“常自愤怨,抱利器而无所施”,也就是说,经常抱着一把宝剑,想去平定天下却没有机会,总之就是怀才不遇。

在政治上,他是一个失败者,在文学上,他是一个成功者。政治上的失意,却成就了文学上的辉煌,这是命运的捉弄,还是上天的安排?

“韩退之之文,曹子建、杜子美之诗,后世所以莫能及也。”有人如是说,可谓恰如其分。他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被称为“建安之杰”,其作品无论是诗赋还是乐府,抑或散文,其艺术成就,无比伦比,后世更是推崇备至,影响极为深远。

然而,艺术上的成就并不能改变他凄苦的命运,他只能在诗中感叹他的辛酸和痛楚,怀才莫展、壮志难酬,现实的凄楚,使得他只能在虚幻的世界里寻找自己的快乐。

曹植想建功立业,不行,想报效国家,不行,甚至想见曹睿一面都不行。说白了,你不要胡思乱想,在那里吃饭睡觉,在那里做吃等死就是了。

哀叹、愤懑、凄凉。

太和六年(公元232年)十一月,在这个寒冷的冬天,成天郁闷至极的曹植,终于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抱恨而终,他“汲汲无欢”的离开了人世间,离开了这个他留恋却无可奈何的世界,终年四十一岁。

一代才子,就这样死了,他毕生所追求的,不是自己的奢华和享乐,而是自己内心的自由。我觉得,正是这种朴素的追求,让他没有消沉,没有放弃,虽然政治上不成功,但他开创了另外一片纯净的天空,他是不朽的,比许多所谓的政治家都要伟大。因为,他是单纯的,他没有为了个人的私利,打着一些冠冕堂皇的旗号,干着损人利己的事情,他只是驰骋在自己的文学世界,在那里,他或许才找到了真正的自由。

苦闷和悲愁,都远去了,只有真情依旧,还有美丽的洛神,可望而不可得的爱情,都让后人浮想联翩,不尽的遐思和妙想,它一直萦绕在你我的内心。

“体迅飞凫,飘忽若神。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动无常则,若危若安。进止难期,若往若还。转眄流精,光润玉颜。含辞未吐,气若幽兰。华容婀娜,令我忘餐!”

写最好看的历史—三国真相》小说在线阅读_第145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汤浩方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写最好看的历史—三国真相第145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