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别人,跑出来没什么奇怪的,但要知道,他只有十一岁,照我们现在的算法①,他还只是个十岁的孩子。
但有一个儿子跑出来了,他就是曹丕。在混战中,曹丕什么都不顾,抢了一匹马就跑,居然就这样跑出来了。
要是别人,跑出来没什么奇怪的,但要知道,他只有十一岁,照我们现在的算法①,他还只是个十岁的孩子。
冲出重围后的曹丕,没有退缩,继续跟随父亲南征北战,并且每次出征,他还有一项爱好:喜欢写诗作赋。
无论是去哪里征战,曹丕都要留点诗诗词歌赋,写了很多,而且有些还写得很好。
之所以有这个爱好,是因为曹丕也是一个文人,并且他与曹操、曹植一起被后人称作“三曹”,都是建安文学的创立者,史称“建安风骨”。看着这样的头衔,你就应该知道,这个人,绝非等闲之辈。
在曹丕八岁时,他就能写文章了,他极为聪明,也很勤奋,不但熟读古今经传与诸子百家,还“善骑射,好击剑”,爱好也十分广泛,广交朋友。
不仅写文章,曹丕还搞研究,他曾经写过一本学术著作,名为《典论》,他在书中公开宣称:“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这是多么伟大的理论!为文者,莫不钦佩之。《典论》原有二十二篇,可惜如今只留下三篇了,但就这三篇,依然成就很大。尤其是其中的《论文》篇,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专题论文,堪称里程碑式作品。
扯这么多,无非就是想说明一点:曹丕,绝不是废柴,而是强人!能力强,有胆识,文武兼备。
很多人称颂曹植,贬低曹丕,其实目的很简单,就是想把曹丕塑造成一个昏庸无能的形象,好像他就一草包。其实不然,曹丕跟曹操一样,也是一个能文善武的超级牛人!在某些方面,他甚至比曹植要厉害得多。
我们经常有一种很不好的倾向,如果两个人是对手,总喜欢贬低一个人去抬高另一个人,其实这根本就是扯淡。很多时候,经常是两人都很厉害,只是一个输了,一个赢了,他们之间,只是高手之间的对决!
曹丕与曹植,同样如此。
——————
①古人的年龄,都算虚岁的,并且以阴历为准。曹丕生于公元187年,按我们现在的算法,建安二年(公元197年)应该是十岁,但算虚岁,就是十一岁了。
三国真相第三部饮马歌(征战)
作者:汤浩方
56
再来介绍二号金牌选手:曹植。
一般提到曹植,很多人马上就会想起“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句诗,想起曹植的《洛神赋》,想起他的痛苦和无奈,还有他与甄妃美丽而凄悲的爱情。
曹植,字子建,曹操之子,著名诗人、文学家、天下奇才。
注意,我这里没有政治家,因为曹植,连政治都不懂,何谈政治家?这是基本的事实,曹植根本够不上这个称号,甚至连个政客都谈不上,他只是个文人,但他的才华,少有人及。
中国山水诗派的开创者,写过“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这样绝妙好诗的南朝大诗人谢灵运这样称赞曹植:“天下才有十斗,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天下人共分一斗!”
成语“才高八斗”就是这么来的,虽然有些夸张,但由此可见,这个曹植有多牛!
曹植是个天才,十岁时就已经读完《诗经》、《论语》及辞赋等数十万言,他文章写得实在太好,以至于曹操都怀疑他是找了“枪手”。
曹植对于予以反驳,说我言出成论,下笔成章,不信可以当面测试,我怎么可能找“枪手”?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进攻荆州,“博学有才章”的大文人邯郸淳归附曹操,曹操要他去见曹植。两人见过后,邯郸淳跑回来就惊呼“天人”,到处宣扬曹植之才。
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曹操建成铜雀台,带诸子一起游览,并要他们当场做赋。曹植第一个写好,不仅速度快,而且质量高,曹操大为惊讶,惊叹他的才华是如此了得。
才华高,并不代表政治水平高,相反在这方面,曹植可以称之为弱智。
一开始,曹操是很看重他的,还准备立他,可是慢慢的他发现,曹植有问题。
有什么问题呢?问题与曹植的性格有关。
曹植只是一个文人,一个崇尚理想的文人,他小曹丕五岁,文学成就远大于他,而在政治上,远不如他。
双方选手闪亮登场,他们争夺的,是曹操的继承权,目的只有一个,而手段,则不止一个。
兄弟俩或明或暗的开始角力,争锋相斗,尔诈我虞。
最残酷的夺嫡之争,开始了!
两兄弟的斗争策略,扯来扯去就八个字:表现自己,打击对手。
他们之间有多少回较量,我不知道,但有几件记载于史料中的事迹,可谓一叶而知秋。
知微见著,一叶落而知天下之秋。
有一次,曹操出征,曹丕、曹植和百官一起去送行。曹植趁机大显才华,极力颂扬曹操的功德,言辞华美,滔滔不绝,左右无不瞩目,赞许有加,曹操也很高兴。
见曹植这么抢风头,曹丕却没辙,按说他也可以出口成章,与曹植一较高下,可他只有哭的份——谁叫自己才华不如三弟,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曹植占了上风。
他怅然若失。
这时,亲信吴质凑上来,附在曹丕的耳边,悄悄的说:
“你哭就行了!”
什么?比才华,还要哭鼻子?不过这种事也不能临时抱佛脚,既然比不过,那就哭吧!
本来就为这事伤心得要命,要哭还不容易?辣椒水都可以免了。
曹操要走了,曹丕没有唱赞歌,而是突然跪倒在地,嚎啕大哭,哭得声震九霄,惊天动地。
三国真相第三部饮马歌(征战)
作者:汤浩方
57
看着曹丕这副模样,曹操知道,他是舍不得自己走。曹操感动了,他留下了眼泪,周围的人,也留下了眼泪。
大家都觉得,曹植虽然才华横溢,但华而不实,诚心还是不如曹丕(而诚心不及也)。
剑走偏锋,曹丕反败为胜。
有一次,曹丕听说曹植亲信丁仪、丁廙(音yì)兄弟为了立曹植为嗣,正在积极活动,他很恐慌。他又想到了“智多星”吴质,可是现在吴质虽然人在邺城,但已是朝歌县长,属于外官,按规定曹丕是不能随便见的。
可是曹丕相见,想要这个智囊出出主意,好对付曹植。为了把吴质弄进自己府内,他可没少下功夫,最后用了遮人耳目这一招。
曹丕命人用车子拉了一车废竹箱进府,而吴质,就藏在其中的一个竹箱内。这事不知道怎么让杨修知道了,杨修是曹植的人,自然不会放过这么好的机会,赶紧报告曹操。
曹操要查!
曹丕慌了,这事要是查出来,结党营私的帽子一扣下来,自己可就要废了。
他找吴质商量,吴质不以为意,告诉曹丕:不用怕,我自有妙计!
第二天,曹丕依计而行,叫人又拉着一车竹箱进府,果然在路上,被曹操截住了。
听到曹丕又故伎重演,杨修又报告了曹操,曹操于是派人来抓现行。
停车检查,仔细搜查后,竹箱内除了丝绸,什么都没有。
什么?敢骗我?曹操很生气,不但怪杨修恶意中伤曹丕,还怪曹植故意诬告他大哥。
曹丕再次获胜!
有一次,曹操为了考察曹丕、曹植两人的办事能力,让他们从邺城门出去办事,他事先密敕守门人,要他们不予放行,看他们如何处置。
曹丕来到城门前,守门人拦住,想必吴质早有吩咐,于是他知难而退,事也不办了,就这样灰溜溜的回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