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一直在等待,等待的原因,我觉得无非是曹操根本不想与伏完翻脸,毕竟刚刚扑灭董承势力,还需要加强团结。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伏完的身份,他是名门之后,东汉开国皇帝刘秀时候大司徒伏湛的后人,他老婆还是汉桓帝的女儿阳安公主,也就是说,他不但是驸马,是皇亲国戚,背景也非常之深。并且曹操可能也觉得伏完根本没实力与自己作对,他是一个人,而董承是一伙,犯不着为这事翻脸。
所以曹操一直在等待,如果相安无事,或许,他也会把这件事带进自己的坟墓。
可是时局的发展,让他改变了这个想法,他想做皇帝了,想更为直接的控制汉献帝,所以他献了三个女儿(不知道为什么要献这么多),目的很清楚,他要把皇后拿掉。
这时候,伏完已经死了,要拿掉伏皇后,易于反掌。
三国真相第三部饮马歌(征战)
作者:汤浩方
51
曹操利用这封信,废了皇后,并将其逼死,她与汉献帝生的两个儿子也一起被杀。最不能接受的是,这件事,株连了皇后的整个家族,她兄弟及伏氏宗族一百多人全部被杀,自己的母亲也被强迁外地。
干掉伏皇后,空出来的位子,只属于曹操的女儿了。伏后被杀的两个月后,曹操的女儿曹节被封为皇后。
所以这件事在现在看来,从始至终,都是曹操一手操控的,伏皇后也不过是他称帝野心的牺牲品。
杀了汉献帝的皇后,汉献帝也只能忍气吞声,谁叫他是关在笼子里的小鸟?
曹操扫除了他称王道路上一个又一个的障碍,不但相继获得一系列王一级的待遇,还从形式上也剥夺了汉献帝分封诸侯、任命地方官员的权力,反正这些实际上早就自己做主了,现在全拿过来,你也省事了!除此之外,曹操还继续拉人,设置新的爵位,以笼络人心。
立威,杀人,利诱,这就是曹操的手段,当一切条件都成熟了,也就意味着他走完了第二步。
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五月,曹操正式被封为魏王。
封了魏王后,曹操又对反对自己的人进一步进行打压,崔琰和毛玠分别被处死和贬黜。这无疑告诉所有人: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只要谁反对我,必遭严厉制裁!
称魏王后,天下震动,连塞外的少数民族也纷纷跑来朝贺。五月,代郡乌桓代理单于普富卢来朝,七月,匈奴南单于呼厨泉来朝。利用这个机会,曹操采取一系列手段,加强对南匈奴的控制。
臣服匈奴,曹操声望更加如日中天。
曹操的欲望更大了。
不但封王,他还继续获得各项特权,如“设天子旌旗,出入称警跸”,如“冕十有二旒,乘金根车,驾六马,设五时副车”等等,具体的含义就不说了,只要知道这些都是天子礼仪。干这些事,就是图个派头,皇帝的派头,其实这也向世人表明:我曹操,已经与皇帝具有同等地位了!
其实,无论是在事实上,还是在形式上,曹操已是一个皇帝了,他只是少了一个名分。
一切都看似很完美,但还是有反对派蠢蠢欲动,他们暗中勾结,意欲置曹操于死地!
他们的方式也很简单:武装叛乱。
曹操将再次面临严重危机!
曹操的分公司进一步发展壮大,已经逐步具备了与总公司相抗衡的实力。他只需等待,等待时机成熟,就把总公司的招牌拆了,挂上自己的招牌。
他只差一块皇帝的牌子,只差一步,他就是皇帝。
按道理,他是要继续走完第三步的,可是他始终没有跨出这一步。原因有很多,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他命不够长,如果再多活一两年,他就会自己走完这一步,而不需要儿子代劳了。
这是曹操一生的遗憾。
魏王是做了,可是还有一个问题没解决:立谁为太子?
关于这个问题,历来就有很多传说,什么七步诗,什么三角恋,总之都指向一个要害:这皇位就不该是曹丕的。
事实果真如此吗?
三国真相第三部饮马歌(征战)
作者:汤浩方
52
事实远不这么简单。
原来曹操不止有两个选择的。
曹操有二十五个儿子,这不要奇怪,在古代,很正常。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就有十一个儿子,李世民有十四个,朱元璋有二十六个,康熙有三十五个,乾隆有十七个。这些还不是最多的,刘备的那个所谓老祖宗中山靖王刘胜,居然有一百二十多个儿子,真可谓是生儿子的世界冠军了。
儿子多不是坏事,但要争皇位,就坏了!所以历史上太多的宫廷斗争,就与这个有关,因为皇位只有一个,可是很多人都想要。
曹操的这个位子,虽然不是皇位,但也算是准皇位了,谁都知道做他的接班人是一件多爽的事。所以,他的儿子们,开始了激烈竞争。
按道理,这二十五个儿子,只有几个人有资格,因为古代立接班人是有规矩的,一般都是嫡长子制,也就是说,正妻所生的第一个儿子最有资格。古代可以有几个老婆,但妻子只能是一个,其他的,只能算是妾,所以我们常说古代是一夫多妻制,其实是错误的,古代也是一夫一妻制,只是严格来说,应该叫做一夫一妻多妾制。
正妻与小老婆生的孩子,天壤之别,虽然同父异母,但地位没得比。
曹操的结发妻子,是丁夫人,后来丁夫人主动跟他离了婚,他再让妾卞夫人做了妻子。如果丁夫人生了儿子,肯定就是嫡长子,关键是,丁夫人没有生育。
曹操的长子,是曹昂,他是刘夫人生的,只能算是庶长子。但刘夫人早逝,曹昂从小就由丁夫人抚养,丁夫人一直把他当亲生儿子看待。所以,曹昂,也可看做是曹操的嫡长子。
如果没什么意外,曹昂接曹操的班,顺理成章,可偏偏出了意外。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曹操南征张绣,因为自己的失误,被张绣攻杀,曹昂为了掩护曹操,将自己的战马让给曹操,而他自己,战死于战场。
为了这事,丁夫人与他离了婚,一生都没有原谅他,这成为曹操一辈子的痛。
卞夫人生了四个儿子,分别是曹丕、曹彰、曹植、曹熊。她成为正妻后,按道理,继承人,肯定是嫡长子曹丕(此时曹昂已死)。
可曹操不愿意,他本来就是个藐视礼法的人,什么“先嫡后庶、先长后幼”这套封建宗法的把戏,他向来不怎么看在眼里。
曹操一直不立接班人,一直拖。
他拖,不是什么都不管,而是在看,一边培养一边物色。
对于自己的儿子,曹操是很严厉的,可以说是高标准严要求,他不但要求儿子们能文能武,还要求德才兼备。
为了这事,他操了很多心。
比如曹彰爱武,他就要他读书,曹植爱文,他就要他练武,还曾经将一把名为“百辟刀”的宝刀送给他,可见其用心良苦。对于曹丕,他也同样丝毫不松懈,曹丕从小就能写诗作文,还能骑马射箭,是个全能型人才。他自己也很上进,不但精通古今经传和诸子百家,还经常随军作战,学习军事兵法。
总之,做曹操的儿子,很辛苦,但全都不是庸才,因为他们都是严格锻炼出来的。
培养孩子,如果没有严格要求,放任不管,那人就野了,也懒了,最后结果自然不好。当然,这要有方法,不能强迫和霸道,除了赏识性教育,还要有平等的心态和良好的表率。
曹操的所作所为,无疑给到了各位儿子最好的表率。
三国真相第三部饮马歌(征战)
作者:汤浩方
53
第一个被曹操挑中的,是比曹丕小九岁的曹冲。
冒冒失失说曹冲,可能很多人不知道是谁,但要说“曹冲称象”,估计读过书的人都知道。曹操看中的这个曹冲,就是这个称过大象的“神童”曹冲。
曹冲字苍舒,是环夫人生的,从小就聪颖过人,五六岁时,就有如同成人般的智慧。
说三件事,就能大致了解曹冲是个什么样的人了。
这三件事,都与动物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