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五年,官渡之战,曹操军粮方尽,士卒疲惫,准备退守许都。三十八岁的他,告诉曹操,必须坚持,寻机破敌!那一年,曹操四十六岁。
建安八年,曹操上表,封他为万岁亭侯。四十一岁的他,执意推辞。那一年,曹操四十九岁。
建安九年,曹操领冀州牧,有人提议复九州,以扩大曹操的势力。四十二岁的他,明确反对,并告诉曹操,应当先平定天下,再来商议此事。那一年,曹操五十岁。
建安十二年三月,曹操要授他三公之位。四十五岁的他,坚决辞让。那一年,曹操五十三岁。
建安十三年,曹操出兵荆州,向荀彧问计。四十六岁的他,告诉曹操,间行轻进,出其不意。那一年,曹操五十四岁。
建安十七年,曹操欲加九锡、封魏公。五十岁的他,告诉曹操,这绝不可行!那一年,曹操五十八岁。
就在这一年,他“饮药而卒”,死时,只有五十岁,而曹操,刚好五十八岁。
一年后,曹操加九锡、封魏公;四年后,曹操封魏王;八年后,曹操崩于洛阳,六十六岁,而他,已经去世八年了。
对于曹操,他付出最多,贡献最大!没有他,就没有曹操,没有曹操,也没有他,他们互为一体,名为君臣,实为知己。然而,一次致命的误会,终于形同陌路,一切成灰。
最熟悉的人,原来最陌生。
二十一年,原来一场梦。
我看到了,天空中,下着伤心的雨。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①
——————
①引宋李清照词《声声慢》。
三国真相第三部饮马歌(征战)
作者:汤浩方
49
荀彧死了,但曹操还要继续奋斗。史料没有记载荀彧死后曹操的反应,但我想,他绝对是痛苦的,甚至是追悔莫及。毕竟,二十一年的友情,谁能无动于衷?二十一年啊,人生能有几个二十一年?
这么多个日日夜夜,两人携手共进,生死与共,你说,他们会没有感情吗?只要是人,都会有感情。
水**融的感情,最后就剩下无奈与痛心。
一生呕心沥血,屡建奇功,只为国家,只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匡扶汉室,他始终不敢忘记,可是现实的残酷,情何以堪?
一个空盒子,空空如也,一切,一场空。
理想破灭,唯有一死了!
心腹谋士,王佐之才也,却不得善终。
太直白,太忠心,千载之下,我依然泪眼迷蒙,唏嘘不已——惜哉文若!
荀彧,曹操一生的痛,如同丁夫人一样,都是到死都难以释怀的痛。
他曾经说过,对于荀彧和荀攸两叔侄,“吾没世不忘”,一辈子都忘不了的人,一辈子又有几个?可见,荀彧在他心目中的地位,是永远不可磨灭的。
“吾之子房也!”是的,这是曹操第一次见到荀彧时说的话,只是不知道当他得知荀彧自杀的消息时,还会想起这句话吗?
我不知道曹操此时的心理,但我知道,他到死都没有称帝。我想,他始终忘不了荀彧那双忧郁的眼睛。
他与荀彧,爱恨交织,生死与共——为他忧,为他痛。
荀彧之死,是曹操成功路上的重大挫败,他将要承受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无论是舆论还是道义,以及自己的内心。原以为会一帆风顺,没想到自己最信赖的心腹却突然扑倒在自己的车前,明确告诉他,这条路不能走,我反对!
曾经的左膀右臂,现在的绊脚石。
他要么折返,要么继续前进,他选择了后者,于是,他搬掉了绊脚石。
对于曹操而言,封公建国,是必然的道路,也是通往帝位的必由之路,而对于荀彧而言,这是图谋不轨,这是逆臣贼子的篡权,这与自己的理想背道而驰,他只能反对;反对无效,他只能以死抗争,以死来告诉曹**绝不妥协!
曹操之所以要这么折腾,是因为在通往帝位的巅峰时,他只能一步一步走,走一步看一步,一步一步的试探,一步一步的前进,同时也让人们逐渐适应这种现实,只要时机成熟,做那件最爽的事,自然是水到渠成。
他只能坚定的走下去,无论路障是什么,都必须搬走,因为,于情于理,他都不能妥协。
其实,他已经是皇帝了,只是还没个名分。对他而言,龙袍没有穿在外面,而是当衬衣穿在里面,如果他愿意,我想,他只需甩掉那件臣子的外衣。但他始终没有脱,一直就将龙袍当衬衣穿着,穿了二十五年,直到死,那件龙袍,还是穿在里面。
但在这之前,他始终没有放弃爬楼,只为了那光辉的顶点,在那里,他将脱掉身上所有的外衣,露出穿在里面的那件龙袍。
他差一点成功了。
封公建国,这是三步走的第一步,他为此做了大量准备,作秀、集权、削宗室、扩地盘、并九州,并且前前后后不断获得各种特权,无论是实质上还是名义上,他都一步步在朝自己的目标渐渐靠近。
三国真相第三部饮马歌(征战)
作者:汤浩方
50
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五月,五十九岁的曹操,终于如愿以偿,走完了第一步,被册封为魏公,并加九锡。其后,他在邺城建立了魏国的各项制度,并组建了独立的行政机构,将汉廷许多要害部门的重要官员都转为魏官,以进一步架空汉帝国。
现在明白了吧,开一个分公司,等分公司实力足够大了,再把总公司关了,牌子一换,就成了一个新公司。
这就是曹操的目的,不是大破大立,而是另起炉灶,再寻机取而代之。
曹操踌躇满志,开始走第二步。
这一步,他走了三年。在这三年中,他不但打了马超,打了孙权,打了张鲁,还领有陇西,占据汉中,最为重要的是,他让自己女儿当上了皇后,而自己,就成了皇帝的老丈人。
汉献帝以前是有皇后的,只是被曹操杀了。
杀的原因,是谋反。
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十一月,在这个寒冷的冬天,汉献帝的皇后伏寿被打入冷宫,幽闭而死。
之所以会发生这件事,因为一封信。
这还要讲到十四年前的那件事,当年董承等人谋反,曹操大开杀戒,诛三族,杀董贵人,搞得非常恐怖。
当时,董贵人已有孕在身,但还是被杀了,这件事给伏皇后造成很大的刺激。
她非常害怕,害怕这样的厄运也会随时降临到她的头上。于是,她写了一封信。
这封信,是写给自己的父亲屯骑校尉伏完的,在信中,她控诉曹操的暴行,要父亲暗中设法除掉曹操。
伏完胆小,不敢轻举妄动,将这个秘密带进了自己的坟墓。
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付完死了,五年后,谋反案爆发。
所以说,这起事件,不过是“衣带诏”事件的延续,可是,这里面非常蹊跷,为什么等了十四年,才扯出这件事呢?
这又不得不说到前一年,也就是建安十八年发生的事。这一年,曹操将自己的三个女儿全部敬献给汉献帝,封为夫人,第二年又封为贵人。而就是在她们进宫的第二年,伏皇后的这件陈年老账方才突然暴露,这里面,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有着不可告人的目的。
在《三国志?荀彧传》裴松之注引的《献帝春秋》里,我发现了这个秘密。
据记载,伏皇后写了信给自己父亲后,伏完还给两个人看了,一个是荀彧,一个是小舅子樊普。荀彧虽然很讨厌,但却没有报告曹操,而樊普,居然把信封起来,呈报给了曹操。
曹操看了,并没有马上行动,而是暗中戒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