握有这把钥匙,孙权不但可防备曹操从淮水直入长江,还有利于争夺淮南。
而曹操,为了击败孙权,就必须攻下濡须口,得到这把钥匙,打开通往建业的大门,直接灭掉孙权。
建安十七年十月的冬天,曹操正式南征,他的目标,就是濡须口!
出兵前,曹操令记室阮瑀,写了一封信给孙权,这封信很长,极富文采。在信中,曹操软硬兼施,除了叙旧拉拢,另一个目的,就是为了拆散孙刘联盟,迫使孙权投降。
孙权拒绝了,拒绝的原因,很简单,他不怕曹操!
既然这样,那就打吧!
曹操带领大军,号称四十万,浩浩荡荡,直击孙权,濡须口,那里将是新的战场!
上次到合肥,这次到濡须口,中间,就隔着个巢湖。
曹操很快攻破孙权的江西大营,俘获其都督公孙阳。
得知曹操大举南下,孙权赶忙亲率大军七万,迎战濡须口。
孙权决定给曹操一个下马威,派猛将甘宁夜袭曹营,大获全胜,曹军数十人阵亡。
此后,双方互殴,多次激战,曹操丝毫没占到便宜,相反,再次遭遇袭击,而这次袭击,曹操又差点完蛋。
一次,曹操领军在夜间渡到一个沙洲上,被孙权侦知,立即派重兵围剿。孙权的水军将沙洲团团包围,双方激战,曹军被俘三千人,淹死几千人,曹操自己侥幸逃出。
遭遇了这次惨败后,曹操不再露头了,他知道,孙权还是那么强,最好是坚壁不战,等待战机。
孙权多次前来挑战,曹操都是置之不理,而孙权就潇洒得多了,不但有时坐船亲自来视察,还在曹操营前耀武扬威,甚至走了,还突然返回,对着曹军敲锣打鼓,取笑曹操。
相反,曹操看到孙权从容进退,如此英武,战船、器仗、军容整齐划一,纪律严明,威风凛凛,不由得喟然长叹:
“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
不尽的感慨与愁思,还有无限之敬佩。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①
------------------
①引南宋辛弃疾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三国真相第三部饮马歌(征战)
作者:汤浩方
28曹操不打,孙权打不了,就这样耗着,耗到春雨连绵时,曹操收到了孙权的一封信。
信很短,八个字:“春水方生,公宜速去。”
说白了,赶你走!
更雷的是,孙权还夹了张纸条,纸条上写道:“足下不死,孤不得安。”
说白了,盼你死!
曹操就是大度,不但不怒,反而很高兴,将来信告诉大家,说孙权不忽悠我啊!而后率军撤走,孙权也不追,撤军回建业。
曹操又一次路过家乡,派曹丕、曹植去拜了祖坟,在建安十八年四月,再次回到邺城。
上回征马超,前后七个月,这次打孙权,也是七个月,此事看似偶然,其实里面有很深的玄机。
如上次一样,回去,也是为了巩固权力,统筹政治大局。
有一件事就足以证明这点,回去还刚刚一个月,曹操就被以冀州十郡封魏公,并以丞相领冀州牧如故。大家应该明白了吧,做了魏公,后面就是要称王了,在后面,就是要称帝。
越来越大的成功,正在召唤着他,该如何面对呢?
曹操的野心昭然若揭,也震撼了天下的英雄,孙权、刘备都加紧了谋划,在曹操成为魏公的第二年,刘备夺取益州,领益州牧,孙权则夺取合肥南面的皖城。
皖城一失,合肥即刻暴露在吴军的铁骑下,并且这次城陷,不但庐江太守朱光被俘,城中几万男女也一同做了俘虏。
得知皖城失陷,曹操很震怒,他准备再次南征孙权。
因为多次对孙权用兵,均没什么效果,并且当前正是七月,道路泥泞不堪,所以部下大多不愿出征。
曹操极不冷静,平时爱听建议的他,居然下了一道这样的命令:
“有谏者死!”
很多人被吓到了,但还是有不怕死的,丞相主薄贾逵就是其中一个,他看到曹操如此欠缺考虑,于是联合其他三名主薄上书切谏,曹操被激怒了,将贾逵等人抓起来。
曹操问这是谁的主意,贾逵坦诚是他的主意!
而后,他昂首阔步的向监狱走去,他无所畏惧。
到了监狱,狱吏因为他是丞相府的官,就没跟他带刑具。贾逵不但不感激,反而说,赶紧跟我戴上!他的理由是,曹操会怀疑我有特权,会派人来察看。
果然,当狱吏刚刚给贾逵戴上刑具,曹操就派人来了。
过了两天,曹操的气也消了,便赦免了贾逵,但他要打孙权,是五头牛也拉不回了。
丞相参军傅干再谏,说应当以文德取之,曹操自然不听。
他已下定决心,决心与孙权再战,他要亲自出马,彻底摆平孙权!
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七月,曹操命曹植守邺城,再次率军亲征孙权。
这次出征,曹操不但没有收获,还失去了一个人,一个他极为倚重的谋士——荀攸。
荀攸随军一起出征的,在进军途中,他死了。
荀攸猝然病逝,曹操十分悲痛,一说起他就痛哭流涕。为了表达自己的哀思之情,他还特意下了一道手令,说荀攸真是一个贤人啊!
三国真相第三部饮马歌(征战)
作者:汤浩方
29
荀攸,字公达,颍川颍阴人,东汉名门荀氏之后,荀彧的侄子,但比荀彧还大六岁。他与荀彧不同,是杰出的战术家,而荀彧,是战略家。
荀攸是曹操的谋主,灵活多变的克敌战术与军事策略,是他的拿手好戏。
荀攸从小就是个孤儿,父母双亡,由祖父和叔叔抚养。他外表愚钝,内心机智非常,小小年纪,就迸发出可怕的智慧。
他祖父荀昙,曾任广陵太守,死后,他手下张权主动要求为荀昙守墓。此时的荀攸,刚好十三岁,当他看到张权时就有怀疑,便告诉叔父荀衢,说此人神色反常,是个坏人!叔父一盘问,果然这家伙杀了人,逃到这里想借守墓隐藏行踪。
这事传扬出去后,大家都对小荀攸另眼相看。后来何进秉政,征召海内名士二十余人,荀攸便是其中之一,拜黄门侍郎。董卓作乱,荀攸便与议郎郑泰、何颙、侍中种辑、越骑校尉伍琼等人一起谋诛董卓,事泄,被捕入狱。
在狱中,何颙害怕了,自杀。荀攸不但不自杀,反而言语饮食自若,终于熬到董卓暴死,他光荣出狱。
出来了,荀攸便回了家,后又被征召至公府,迁任城相。
荀攸不干,他觉得蜀汉是个好地方,想去做蜀郡太守,可惜路不通,只好滞留在荆州。
就是在这时候,他收到了曹操的招贤信。
他是叔叔荀彧推荐的,见自己如此受重视,荀攸便进入曹营。曹操久闻荀攸大名,两人交谈后,曹操大喜过望,对荀彧、锺繇两人说,公达,非常人也,有他在,天下当何忧哉!
曹操立即任命他为军师,从此,他们两人,开始了亲密无间的合作,以及一生的传奇。
一生当中,荀攸为曹操献计十二次,均为重大奇谋,每次不是绝处逢生,就是出奇制胜,这让曹操对他刮目相看。
建安三年(公元198年),他随曹操征战张绣。看到形势对曹操不利,荀攸劝曹操暂缓进攻,等待张绣、刘表分裂,以待其变,免得自己到时不可收拾。
可是此时的曹操,对他并未完全信任,没听。没听的结果是——打了败仗,自己都差点陷了进去。事后曹操很后悔,向荀攸道歉,说没听你的计策,才至如此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