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一:双方阵前会面,商谈投降的具体事宜。韩遂先出场,因为与曹操是老相识了,曹操于是利用这层关系,与韩遂套起了近乎。老朋友相见,肯定是叙旧,曹操也不例外,谈的都是过去的事情,闭口不谈投降的事,即使韩遂要提起,曹操也是故意岔开;并且为了表示亲密,还特意做出了“交马”(马头相接)的动作,又是拍手,又是欢笑,搞得相当亲热。
在阵前谈了很长时间,回去了,马超好奇,问韩遂都谈了什么,韩遂说没谈什么。
本来就没谈什么,只是叙叙旧,可是马超不信,谈了这么久,谈笑风生,还如此亲密,居然没谈什么,你不是存心忽悠我吗?
马超有疑心了。
镜头二:三天后,双方第二次阵前会面,这一次,马超一起来了(好奇),还有韩遂的心腹阎行也来了。曹操决定区别对待,对韩遂,依旧亲密,而马超,就十分防范。
见到韩遂,曹操依然特别亲热,还对他身后的阎行说,要做一个孝子啊!这话不单说给阎行听的,也是说给马超听的,因为马超的老爸马腾也都在曹操手里。而见到马超时,就决然不是那么回事了,不但不会“拊手欢笑”,还享受不到“交马”得特殊待遇,在他们会面的时候,曹操还特意弄了一个“木行马”①拦在中间,明确表示就是信不过你!
当然这样做,也不单单只是为了离间,因为马超这人不同于韩遂,有心计,还十分彪悍,不能不有所防范。
而这一次,马超真的动了坏心眼,他自恃有勇力,准备趁机突袭曹操。他差点暗算成功,因为一个人,他功亏一篑。
这个人,就是前不久救曹操命的许褚。
见曹操身边只有一个卫士,马超很兴奋,想突然冲上去逮住曹操,但他又犹豫了,因为他有顾虑。
这个顾虑,就是担心曹操身边的这个卫士就是许褚,许褚勇猛非常,要是突袭曹操,可能还不是对手。为了释疑,马超问曹操:
“你手下有个叫虎侯的人在哪里?”
许褚人称虎痴,又被封为关内侯,所以马超称他为虎侯。
曹操也不多说话,只是看了看旁边的许褚,表示这就是你说的虎侯。马超定眼望去,却见许褚瞪着大眼睛,怒气冲冲的盯着马超(褚瞋目盻之)。
这,这就不好玩了!
马超被震撼了,不敢动手,见无隙可乘,只好各自罢去。
这次会面,曹操不但想要进一步离间他们,还有一个目的:作秀和威慑。
------------------
①木行马,用木头搭成的架子,类似木栏杆一样的障碍物。
三国真相第三部饮马歌(征战)
作者:汤浩方
26
当曹操只带着许褚出现在阵前时,关西诸将都在马上行礼,士卒更是争先恐后,一拥而上,想瞻仰一下曹操的风采,膜拜一下大名鼎鼎的曹丞相。
见到这样的情景,曹操并没有惊慌,他笑着说:
“你们想看看我曹公吗?还不是同大家一样,并没有四只眼睛两张嘴,只不过是多点智慧罢了!”
幽默风趣,谈笑自若。
如此从容,如此淡定,如此潇洒!
何其英雄胆色!
这就是曹操,历史上真实的曹操。
众人都很好奇,一窝蜂的跑过来膜拜曹操,开始还以为说自己“多智”只是开开玩笑,可当他们四周一望时,个个心惊胆颤,不寒而栗。
原来,曹操早已将威风凛凛的五千铁骑列于背后,精光耀日,霸气十足。
如此心计,何人能及?
这次会面,曹操达到预期目的,不但再次离间了马超和韩遂,还严重打击了敌军的士气,可谓一举多得!
镜头三:为了让马超坚定怀疑韩遂的信心,曹操又装模作样的写了一封信给韩遂。这封信很特别,写好后,曹操又叫人在上面故意涂改,搞得好像是韩遂自己涂改的一样.
信送到了,马超等人也看了,看过后,对韩遂,更加怀疑了。
关西联军内部相互猜忌,各怀鬼胎,看到自己的计策凑效,敌人军心不稳,曹操却下了战书,约定时间与之会战。
马超也没办法,只好硬着头皮接战。
大战开始!
曹操又玩了一个诡计,他先以轻兵挑战,借以麻痹敌人,马超全力应敌。等打得差不多了,敌军疲惫松懈之时,曹操突然命令精锐骑兵冲阵,夹击关西联军。
此役,曹操大破之,阵斩成宜、李堪等人,杨秋逃奔安定,梁兴退保鄜城,侯选、程银南逃汉中,马超、韩遂则仓皇逃往凉州。
曹操乘胜追击,一举攻占关中大部,十月,杨秋降,次年七月,梁兴被杀,自此,关中收入囊中。
曹操不但绝顶聪明,演讲水平也是一流。
平定关中后,大伙很兴奋,但对于曹操的用兵之道仍有不解,于是向他请教。曹操一一为他们解答,滔滔不绝的讲述了其中的道理。
当初开战时,在潼关外,看着敌军各路兵马陆续开来,曹操却喜形于色,对此诸将也是不能理解,为何敌军越多,不但不怕,反而高兴呢?对于这个问题,曹操也进行了细致的解释,原因很简单,散开不好打,跑一块了,就好打了!跑一块方便自己聚歼敌人,所以我很高兴!
此战,曹操的兵法谋略令人惊叹,牵制、迂回、离间、诱敌、示弱、强击,这些手段都运用得如此出神入化,知彼知己,成竹在胸,可谓是神鬼莫测。
马超、韩遂跑凉州了,还有些小军阀也跑了,曹操并没有赶尽杀绝,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建安十七年正月,曹操凯旋归来,返回邺城。他的目光,又再次投向了江东的孙权,一场殊死大战,又即将爆发!
之所以舍弃马超而回邺城,三个原因:
建安十七年正月,曹操凯旋归来,返回邺城。他的目光,又再次投向了江东的孙权,一场殊死大战,又即将爆发!
之所以舍弃马超而回邺城,三个原因:
三、策划再次对孙权用兵。
而逃到凉州的马超,一年后,又重新聚兵造反,带兵万余攻打冀城。
其实,在曹操撤军之前,就有人提醒过他,要他注意防范马超。曹操虽然也觉得有道理,但并未进行周密安排,除了刚才说的三个原因外,还有两个原因:一是兵力不足,二是觉得已经留有夏侯渊镇守长安,对付马超绰绰有余。
可是事实的发展,还是超出了曹操的预料,马超这头猛虎,又开始四处咬人了。
赤壁之战后,曹操依然将孙权视作主要敌人,即便是征伐马超,也是为了继续攻打孙权做准备。所以当马超摆平后,他的战刀,又再次挥向东南。他要与孙权继续决一死战,四年前的那一场大火,他始终不能释怀,无论是复仇还是争夺地盘,他都绝不能放过孙权。
一场血与火的生死大战,再次拉开序幕。
三国真相第三部饮马歌(征战)
作者:汤浩方
27一场赤壁之战,把曹操、孙权斗成了万人仇,他们相差二十七岁,但论智谋与权术,孙权并不在曹操之下。
孙权知道,曹操败了,是不可能放过他的,所以他倾其全力,做好与曹操再战的准备。
他不但继续与刘备结盟,把妹妹嫁给他,还借荆州给刘备,意在利用刘备共御曹操。为了扩充实力,孙权在建安十五年控制交州,为了加强长江防务,孙权又将都城从京口(今镇江)迁到秣陵(今南京)。
为了随时防备曹操来袭,孙权除了大练水军,又将秣陵改为建业,并依山势筑石头城,屯储粮草军械,同时又开始防御工事的建立。
这个防御工事,就是“偃月坞”,即所谓的“夹水作坞”。
坞,是一种用于防御的建筑物,类似碉堡。“夹水作坞”,也就是在水边建碉堡,建来干什么,不用说都知道。
孙权的这个坞,建在从长江通往巢湖的水路上,即濡(音rú)须口,因为形状似偃月,故又名偃月坞。偃月坞建好后,便在巢湖到长江的水路上上了一把锁,这把锁的钥匙,就握在孙权的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