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真相第三部饮马歌(征战)
作者:汤浩方
2
孔融,字文举,鲁国人,孔子第二十世孙,名人,超级大名人。
出名要趁早,他从小就出名了,因为吃梨,还弄出一个千古美谈,称为“孔融让梨”。
这个故事我就不多讲了,大家都知道,我要讲的,是关于他的一些趣事。
十岁时,他跟着老爸来到京城洛阳,在这里,他小小年纪,就绽放出了可怕的智慧。
这一年,是延熹五年(公元162年),孔融要去拜见一个人,一个他根本没资格见的人。
这个人,就是河南尹李膺。
李膺,字元礼,颍川人,不但是大官,还是天下士子的楷模。他是个大学问家,为人正直,名气极大,当时人们都以与他交往为荣。
可是李膺性格孤傲,一般人他还不见,不是当世名人或是两代以上交好的通家,一边去!
所以但凡被他接见了的,立即身价十倍,还被称作登龙门。
所以见与不见,不是个问题,问题是:见不到!
当时的孔融,既不是名人,也不是通家,而且还是个小朋友,这样的人要是能见到李膺,除非太阳从西边出来。
太阳从西边出来了,因为,孔融见到了。
见的原因,不是因为李膺降低标准,而是孔融自己争取的。
他跑到李膺的家门口,开口就告诉看门的,说我是李君通家子弟!
看门的进去通报,李膺好奇,想见见。
一见面,李膺很奇怪,这小破孩,见都没见过,但他不好发作,于是问道:“你家父亲和祖父,是我的老相识吗?”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们不认识吧!
孔融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讲了一个道理。
他对李膺说,我家先祖孔子与你家先祖老子互为师友,我们可是累世通家啊!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们早就是通家,岂止两代,都二十代了!
在座的人无不惊叹,都说神童啊!
这么精彩的场面,有一个人错过了——太中大夫陈炜。
等他赶到后,在座的人告诉他这个新闻,没想到陈大夫不以为然,说小时了了,大未必奇!意思就是,小时候聪明,长大了可能就蠢了。
他的话音刚落,孔融就应声道:“这么说,先生小时候应该很聪明了!”
我想陈大夫肯定无地自容,自己想搬石头砸人,没想到砸了自己的脚。
见十岁的孔融就有这等智慧,骂人还不带脏字,李膺都乐了,大笑,说你这小家伙,长大了必成大器!
三年后,父亲去世了,他悲痛欲绝,人都哭病了,孔融因此成为一个孝子,远近闻名。
十六岁那年,一个逃犯来到他家里,改变了他的一生。
这个逃犯,名叫张俭,张俭的故事这里就不多讲了,只要知道他是个名士就行了(知名天下)。
之所以要逃亡,因为他是朝廷重犯,是第二次“党锢之祸”的核心人物。
当时,汉灵帝在死太监的怂恿下,大肆拘捕党人,张俭得以逃脱,但处境十分危险,到了走投无路的境地。
由于党人名气很大,也是正义的化身,所以很多人冒着身死族灭的危险保护他们。
张俭也一样,人们知道,“窝藏”他,结果就是家破人亡,但他们依然凭借自己的良心收留他。
恰好张俭与孔融的哥哥孔褒(另作孔曪luǒ)是故友,因此张俭逃到孔融家里。
三国真相第三部饮马歌(征战)
作者:汤浩方
3
孔褒不在。
孔融在,但太小,张俭就没有说明来意。
见他面有难色,孔融知道,他肯定有困难。
他勇敢的站出来,对张俭说:
“我哥哥不在家,我难道不能帮你吗?”
于是,孔融自作主张,将他留在了家中。
后来,东窗事发,孔融与哥哥孔褒都被抓了起来。
抓起来了,那就审吧!没想到,兄弟俩毫不畏惧,争相赴死。
孔融说,把他藏在家里的是我,应该治我的罪!
这就难办了,官府又把他母亲抓来,没想到,他母亲说,家里的事,应该大人负责,应该治我的罪!
这就崩溃了,一家人都争着顶罪,搞得官府都没辙了,只好将案情上报,由朝廷定夺。
最后,朝廷下诏,治孔褒的罪,孔融和他母亲无罪释放。
这件事后,孔融成了大名人,为天下名士。
其后,他先后在司徒杨赐、大将军何进手下任职,为侍御史,一直到董卓进京,他倒霉了。
倒霉的原因,是他得罪了董卓,当时黄巾军闹事,北海郡闹的最凶,董卓就把他调去北海,任北海相。
这明显是借刀杀人,最后还差点被他办到了,差一点。
孔融加强军备,但根本不是黄巾军的对手,连连战败,最后居然在都昌被围住。
围住了,就要自救,孔融想到了刘备,当时担任平原相的刘备。他派太史慈冲出重围,向刘备求援。
听说是大名人孔融的求救,搞得刘备都很激动,大叫道:“孔先生竟然还知道世间有个刘备啊!”当即派兵三千来救他。
孔融脱险了,有个叫左丞祖的跑来找他,劝他去投靠曹操或者袁绍,因为当时就这两人最牛。
孔融拒绝了,不但拒绝,还把左丞祖杀了。
杀了左丞祖不打紧,要命的是,他没能力,高谈阔论、夸夸其谈还可以,可要他办事,就抓瞎了。
所以,他是个理论家,而不是个实干家。
志大才疏、眼高手低的孔融,虽然不会搞经济,也不会打仗,但他有一个优点:胆子大!
建安元年,跟袁谭死磕的他,打到身边只剩下几百人了,“流矢雨集,戈矛内接”,形势异常危险。
孔融不怕,他悠然自得的坐在桌子旁边看书,谈笑自若。
置生死于度外,不惧生死,是为大丈夫!
毕竟不是对手,城还是破了,孔融只身逃走,老怕孩子都被袁谭逮获。
就在这危难时刻,曹操伸出了援手,征召他为将作大匠,升任少府。
自此,他与曹操的纠葛,就此开始!
他与曹操,是一个爱恨交加的故事,由爱而恨。
刚到许都时,他与曹操,还是有过一段蜜月期的,并且他还时不时写一些称赞曹操的文章。
随着曹操的日益强大,孔融看不惯了,开始有意无意的与曹操作对。
三国真相第三部饮马歌(征战)
作者:汤浩方
4
这种事情有很多,就讲几件主要的。
官渡之战,曹操在战前最需要的是信心。他给大家打气鼓励,孔融却到处散仒步悲观言论,说敌人很强大,咱们打不赢!
曹操忍了。
攻克邺城后,曹丕看上了袁熙的老婆甄氏,娶她为妻。孔融反对,还郑重其事的写了一封信给曹操,信中说“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本来这是子虚乌有的事,这么说,只是讥讽一下曹操。曹操还很重视,以为孔先生知识渊博,问这个典出何处。孔融说,想当然耳!
这,这不是戏弄老夫吗?
曹操忍了。
征乌桓,他也要站出来举牌反对,还嘲笑曹操这是小题大做。
曹操忍了。
为了限制曹操的权力,他又给汉献帝上了一封《宜准古王畿之制》的表文,要求千里之内不得封建诸侯。意思就是京城周边千里之内的地方,都要皇帝直接管辖——当时曹操的封地,在许都三百里的地方。
曹操再次忍了。
当时饥荒、战乱不断,粮食也歉收,为了节省粮食,曹操下令禁酒。孔融爱酒,当然不同意,屡屡上书反对。曹操耐心解释,他不但不听,反而辱骂曹操。
曹操还是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