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所以,他干掉袁尚兄弟,也算是消灭了一个敌人,还给曹操做了笔人情,何乐而不为?

脑袋送来,部下都觉得困惑不解,忍不住向曹操请教,问您已退兵,怎么公孙康就把袁尚的人头送来了?

三国真相第二部破阵乐(逐鹿)

作者:汤浩方118

曹操告诉他们,道理很简单,公孙康一向畏惧袁尚,如果操之过急,他们就会联合起来,如果缓一缓,他们就会互相残杀,这就是所谓的势之所然。

急则合,缓则离,曹操很好的拿捏了这其中的分寸,巧妙利用敌人的内部矛盾,兵不血刃,就达到预期目的,可谓是借刀杀人、坐收渔利的典范。

回到邺城后,为了震慑袁氏余孽,曹操将袁尚的人头悬挂在马市,悬首示众,并下令三军:

“敢哭之者,斩!”

可有一个人,放声大哭。

他就是刚刚被拜为护乌桓校尉的牵招。。。。。。。。。。

这还了得?反了!不过曹操|||没有动怒,他知道,牵招为袁氏父子服务这么多年,没恩情也有感情,这份情义,他不能否认。

相反,曹操很敬佩他的勇敢和忠义,不但没斩他,还举荐他为茂才。

后来,牵招常年镇守边陲,为边疆的稳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忠于故主,能念旧情,这个人的品质必定不错,曹操看中的就是这点。

袁绍的三个好儿子,自相残杀,杀来杀去,全都死了,这让我想起一个故事,一个国王的故事。

这个故事的版本有很多,国内国外都有,我只讲我们中国的这个,这是记载在正史上的,真实发生的故事,故事的名字,叫做“阿豺折箭”。

在南北朝时期,吐谷浑汗国第九任国王慕容阿豺,临死前,把自己二十个儿子和弟弟慕利延等人叫到床前。他先叫儿子们每人拿一支箭,要他们一一折断,扔到地上;而后,他又对弟弟慕利延说,你拿一支箭来,把它折断。

弟弟照做了,不费吹灰之力,他又说,你再取十九支箭放在一起试试,慕利延竭尽全力,也无法做到——这肯定没法折了!

变形金刚来还差不多。

到这时候,阿豺才意味深长的说:

“你们知道吗,一支箭容易折断,但很多箭就难了,只有齐心协力,才能保卫国家!”

说完,他就死了,但这句话,一直激励着后人,让人们明白了一个道理:团结就是力量!

一箭易折,十箭难断,只有团结一心,才能战胜一切困难!

人心齐,泰山移。

这个道理谁都清楚,可要做到,却很难,因为要团结,就必须要让步、妥协。可是很多人做不到,在他们的思维里,自己才是第一,谁都得听他的,如果谁都这样想,最后的结果,就是一盘散沙。

所以,团结最重要的是要平等,要相互尊重,这样,才会有真正的团结。

袁绍袁术两兄弟,袁谭袁尚两兄弟,毁就毁在这上面,兄弟阋(音xì)墙,同室操戈,最后的结局,大家都看到了。

很多事情,道理很简单,可很难做到,或许,这就是作为人的悲哀。

这个以退为进的妙计,史书没记载是谁出的,只说是曹操自己这么认为,但我觉得,他应该就是郭嘉的计策,因为在后来曹操给汉献帝上的表当中,有这样一句话:

“荡定乌丸,震威辽东,以枭袁尚。虽假天威,易为指麾,至於临敌,发扬誓命,凶逆克殄,勋实由嘉。”

虽然没明说是郭嘉,但字里行间,能看出曹操的内心所想,对于这次平乌桓、斩袁尚,郭嘉功劳最大,并且这个计策,郭嘉以前就用过,这次不过是“复习”一遍而已。

回到邺城后,曹操论功行赏,可有一个人跟他对着干,坚决辞让。

他是谁呢?

三国真相第二部破阵乐(逐鹿)

作者:汤浩方119

这次班师回朝,曹操并非由原路返回,走的是南线,沿渤海湾进入河北。

一路虽然辛苦,但他心情畅快,一路上还作了几首诗,这组诗的名字,叫做《步出夏门行》。

《步出夏门行》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艳辞,即为序曲,以下四解,分别为:《观沧海》、《冬十月》、《河朔寒》、《龟虽寿》,其中,尤以《观沧海》和《龟虽寿》最为出名,为千古名篇。

《观沧海》借景抒情,有吞吐宇宙之气象,诗云: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①。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壮丽豪迈,寓情于景,气势宏伟,生命不息!

而《龟虽寿》富于哲理,感叹自强不息的人生,诗云: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壮志与豪情,跃然纸上,老当益壮,永不停息!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壮志与豪情,跃然纸上,老当益壮,永不停息!

这就是曹操,既能驰骋天下,又能吟诗作赋,这种才情,古今能有几人?

在我的脑海里,时常出现这样一副画面:不怒而威的曹操,昂首挺胸,横跨在战马上,临碣石,观沧海。他屹立在大海边,俯瞰大海,碧波万顷,他看到了大海的辽阔和壮美,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激动万分!他的身后,是威风凛凛的虎豹骑,他慷慨激昂,横槊赋诗,诗歌在波涛中荡漾,他的红色战袍,在烈风中飒飒作响……

曹操能写诗直抒心意,而有一个人,却以抗命,来表达自己的志向。

他,就是立有奇功的田畴。

击破乌桓,没有田畴,可以说几乎不可能,所以回到邺城后,曹操马上就封他为亭侯,食邑五百户,并且还特意写了一封呈报皇帝的表扬信。

田畴拒绝了,他说,谋取私利,并非我的本意。

曹操看他是出于真心,也就没有勉强,可是一年后,他又记起这件事来,后悔当初答应田畴,要把之前的爵位再封给他。他又写了一封表扬信,说不能为了成一人之志,而坏了规矩。

其实,曹操的意思很明了,接受封赏,从小的方面来讲,是给他本人面子,从大的方面来讲,是承认他这个政权的合法性。

这是个大是大非的问题,田畴应该明白,如果再抗命拒绝,可能都会有生命危险,因为曹操最恨这些摆臭架子的“腐儒”。

可是,他依然拒绝了,上疏誓死不受,曹操不许,打算用强,如此来回数次,他还是不受。

这么一来,就让有关部门抓住辫子了,弹劾田畴,说他自命清高,不识时务,应该处分!

曹操没有处分,而是把它当做一个议题,让曹丕跟大臣们去辩论,再做决定。

最后曹丕给出的意见是,不应勉强,而应褒扬他的节操。钟繇和荀彧也认为,应该尊重田畴的决定。

可曹操这次卯上了,非封不可,为了再次说服他,又派夏侯惇出马,因为夏侯惇与田畴一向关系密切。

夏侯惇跑到田畴的住处,一开始就碰了一鼻子灰——知道他的来意后,田畴不说话。

有交情也没办法,夏侯惇只好告辞,临走前,他还想再努力一下,用手抚摸着他的背(以示亲切),说给个面子吧!

田畴还是不给面子,说了一大通理由后,最后居然说,如果一定要逼我,我宁愿死在你面前。

话还没说完,他已是泪流满面。

看来,他是死活都不愿意了,夏侯惇只好放弃,回来报告。

------------------

写最好看的历史—三国真相》小说在线阅读_第116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汤浩方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写最好看的历史—三国真相第116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