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赶紧派人去请这位高人,请来了,曹操特别高兴,马上任命他为司空户曹掾,可跟他谈过话之后,曹操就后悔了。
后悔任命的官职太小。
曹操于是重新推举他为茂才,让他担任蓨(音tiáo)县县令,暂不到任,随军听用。
大雨依然不止,军队无法前进,已陷入困境,曹操非常焦急,向他询问对策,怎么办?
这个人告诉了曹操一个办法,就是这个办法,让曹操获取了最后的胜利。
三国真相第二部破阵乐(逐鹿)
作者:汤浩方114
他的名字,叫做田畴。
田畴,字子泰,右北平无终(今天津蓟县)人,好读书,善击剑。
初平元年,讨董运动风起云涌,汉献帝被董卓挟持到了长安,身为幽州牧的刘虞,想表达自己的忠心,准备派一名使者去长安晋见汉献帝。
可是当时天下大乱,路远不说,车匪路霸也很猖獗,要找一位能不辱使命的人去一趟长安,可以说比登天还难。
还是有人能担当此任,刘虞部下推荐刚满22岁的田畴,说他是奇才,可以一试。
刘虞于是备上大礼,请他来见见面,见过后,刘虞大为赞赏,即刻任命他为从事,并备好车马,送他前往长安。
临行前,田畴对刘虞说,我愿私自前往,只要到了长安就行。他的理由是,现在道路阻隔,匪寇横行,如果以官差的名义出行,会成为劫掠的目标。
刘虞同意了。
畴便在自己的门客中,挑选了二十名骑士,就这样,义无反顾的踏上了去长安的路,没想到这一去,与刘虞,竟成永别。
三年后,当他回到幽州时,见到的刘虞,只有一座孤坟。
他北出居庸关,进入鲜卑地区,然后沿阴山直抵朔方郡,再走小路,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到达长安。
递上刘虞的奏章后,他等待回音。
一等,就等来了汉献帝的任命,因为汉献帝也很欣赏他,于是诏拜他为骑都尉。
他拒绝了,觉得自己还没有完成使命,因为在幽州,还有一个人在等着他。
后来,太尉、司徒、司空三府并辟,全都想留他做官,他都拒绝了,只因这份使命。
他等到朝廷回复的诏书后,便急速赶回幽州,可他还在路上时,刘虞已经被公孙瓒杀害。
他回到幽州,一去,已经三年,为了这个使命,整整三年,等到的,就是这个结果。
他跑到刘虞的墓地拜祭,并在他的墓前,宣读了诏书的内容,然后,他痛哭而去。
公孙瓒知道后,大怒,悬赏捉拿田畴。
捉到了,公孙瓒责问他,你为何跑到刘虞墓前去哭鼻子,而不把诏书送给我?
田畴没有害怕,他不卑不亢的回答:汉室衰落,人怀异心,只有刘虞不失忠节,诏书内并没有将军的溢美之词,因此没送来。只是将军要干大事,却又杀害无罪之君,仇视守义之臣,我怕是燕、赵之士,就是跳进东海里淹死,也不会有人追随将军了!
掷地有声!
公孙瓒听他这么一说,也怔住了,没杀他,关起来。
后来,有人提醒公孙瓒,说田畴这样一个义士,你不但不礼让,还把他关起来,恐怕会失去民心啊!
公孙瓒当然不想失去民心,便把他放了。
逃过公孙瓒魔掌的田畴,回到家乡,他没有躲进山里去做隐士,而是凭一己之力,开创了一个世外桃源。
他带领宗族和依附他的数百人,一同盟誓:刘虞之仇不报,我没脸再活在世上!
随后,他带着这些人,走进徐无山中,在一险要之处,找了块大平地,生活了下来,他亲自开垦荒地,以奉养父母。
老百姓都觉得他是个好人,纷纷前来投奔,数年间,便有五千余家。
为了管理好这么多人,田畴不是采取强力措施,而是民||||||||||选举。
三国真相第二部破阵乐(逐鹿)
作者:汤浩方115
他召集大家,公开选举,最后,大家都选了他,他成为合法的领导。
这点十分难得,远比那些专制独裁好上万倍!
明主明主,以民为主,为民做主。他随即制订了二十余条法令,又制订了婚姻嫁娶的礼仪和学校讲授的课程。法令颁行后,人人乐于遵守,社会风气非常之好,甚至到了路不拾遗的境界。
和谐社会,真正的和谐社会!
人们都很敬服田畴,连乌桓、鲜卑部落,都派使者前来致意,并送上礼物。
田畴对他们一一安抚,要他们不要侵扰。
为了一个使命,他坚持了三年;为了不公正的暴行,他义愤填膺;为了自己的理想,他身体力行,始终不曾放弃。
在战乱时期,他不是只顾自己逃命,也不是处处钻营,而是为了百姓的安危,为了他们的生计不懈奋斗。
他没有消极面对,而是勇于实践,实践怎样去建立一个公平、公正、平和的理想社会,他做到了,给这些百姓带去了希望,也带去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他是值得敬佩的,我觉得,他比袁术、公孙瓒这些只为了个人私利,而不顾百姓死活的军阀都要伟大!虽然他没有他们所谓的功业,但他所作的一切,都是为了百姓的幸福和安康,我觉得能做到这点,他就是伟大的。
他声名在外,袁绍屡次召他,他不去;袁绍死,袁尚也学老爸,继续召他,他同样不去。
最后,曹操派人来,他去了。
因为一个原因,所以他去了。
曹操先派使者来找他,而后又怕说不动他,于是又派当年成功说服鲜于辅的田豫前来。
见这么有诚意,田畴立即吩咐部属赶紧准备行装。
部属很奇怪,问他,以前袁绍仰慕你的名声,曾经五次礼聘,你都不去,如今怎么曹操才来一次,你就迫不及待了呢?
他笑了笑,给了一个模糊的答案:这就是你们不知道的了!
其实很简单,他看上曹操了,觉得他是可以帮助自己实现另一个理想的人。
他的这个理想,就是征乌桓。
他的家乡,就在乌桓人胡作非为的地方,他看到了太多的恐惧和暴行,看到他们经常杀害本郡的名士,他十分愤恨,立志反击,但他没有办法。
手里没军队,他没有办法,不能报仇,他只能敢怒不敢言,把这些仇恨,默默的埋藏在心底。
但他始终没有忘记,没有忘记惨死同胞的惨叫声,这时刻提醒他要记住:征乌桓,迫在眉睫。
民族大义,才是他首要考虑的问题,社会的现实,让他认识到了,对待暴徒,没什么仁慈可讲,只有坚决铲除之!
他选择了曹操,就是觉得只有他,才能替自己完成这个理想!
所以,他恨不得亲自上阵,斩杀这些暴徒,但他没有许褚那样的武力,幸好,他还有智慧。
面对一筹莫展的曹操,他说出了自己的计谋,这个计谋,概括来说就是两个字:意外。具体来说,就是此路不通,另走他路。这条神秘的路,自从汉光武帝建武以来,就塌了,无人行走,已近两百年,但他还能找到这条路。这条路,直通蹋顿的大本营柳城,他的计划就是,假装撤军,偷偷的走这条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一举擒获蹋顿。
还有这么好的事?一条两百年没人走过的路你都知道?曹操太兴奋了,真是天无绝人之路!
他依计而行,率军从无终撤退,在烂泥潭积水处,订了一块大木牌,上书十六个大字:
方今暑夏,道路不通,且俟秋冬,乃复进军。
这个牌子好理解,就是明确告诉乌桓人,现在夏天太热,路不通,不打你,等到了秋冬季节,路好了,再来打你。
按道理,这样的安民告示,没人会信,毕竟这是打仗,不是演戏。
可是,乌桓人信了,真信了。
信了,就没准备,没做好迎战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