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好城后,第一件事,就是挖沟,在城池周围,他挖了数十条战壕,又在战壕里筑土丘,每座土丘五六丈来高,土丘筑好后,他又在上面修碉堡。
这些碉堡,公孙瓒修了上千个(不容易),部将每家每户都有一个,真正做到了服务到家;并且为了保证持续奋斗,他还在碉堡里,存放了三百万斛粮食。
这是一个巨大无比的箭靶。
而公孙瓒自己,就住在箭靶的中央,最高的一个楼上——这个楼在最中间,土丘高十丈,还专门装了铁门,左右侍卫都只能呆在铁门外,并且7岁以上的男子,严禁出入,陪着他的,只有婢妾。
欲练神功,引刀自宫,公孙瓒把自己的斗志彻底阉割了。
坐以待毙!
为了与外界联系,他创造性的发明了两项专利:文件文书,用绳子吊上来;传递信息的方式,更为独特——吼。
他找来女高音,经过专门训练,一吼,声闻数百步,要向其他碉堡传令,就大吼一声,大老远都能听到。
躲在“小炮楼”上,公孙瓒也逐渐疏远宾客,亲信都不要了,猛将谋士渐渐离散。
他当起了宅男,一宅就是好几年,可称之为资深宅男。
从此,公孙瓒成了谁也见不到的东方不败。
成天躲在屋子里干什么,我不知道,但我知道,最后那个屋子,还是破了。
固若金汤,是为固守,可有时也是自造牢笼。
任何堡垒,都会被攻破,因为再坚固的防线,也有其致命的弱点。
他也几乎不出来打仗,有人问起原因,他解释说,大局不是我所能决定的,不如让将士们养精蓄锐,等吃完了这些粮食,外面的局势也就一清二楚了。
原来,他是想打算以静制动,自己躲起来,看着别人一个一个的毁灭,最后他光荣出关,收拾残局。
想法是好,可有人不让他这么想。
袁绍来了。
袁绍把公孙瓒围起来,打算困死他。
可是对付骑兵有办法,对付这些有吃有喝的碉堡,袁绍就没辙了。
袁绍接连攻打,连年不能拔,四年后,拔了。
拔掉这颗钉子,因为一封信。
三国真相第二部破阵乐(逐鹿)
作者:汤浩方83
这么打,估计迟早要破,公孙瓒派儿子公孙续去向黑山军求援,并准备自己亲自出马,率精锐出城,与黑山军联合切断袁绍后路。
后来有人劝说,他放弃了,袁绍大军日益紧逼,公孙瓒日益窘迫。
建安四年(199)春,公孙续请来的黑山军,终于来了,黑山军首领张燕,率军十万,分三路来救公孙瓒。
袁绍即将陷入两面夹击!
可是公孙瓒太急,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最后,他把自己烫死了。
援军还没到,他就急不可耐的写了一封信,秘密派使者送给公孙续,要他率五千铁骑,埋伏在北方低洼地带,点火为号,然后自己出城,一同夹击袁绍。
信,送出去了,终于等来了火。
公孙瓒出战,不料袁绍的伏兵突然杀出,大败公孙瓒,他只好退回城内。
退回去的公孙瓒,都缓不过神来,他哪里知道,自己的信,已经被袁绍的巡逻兵查获,交到了袁绍手上。
他的计谋,已是公开的秘密。
袁绍将计就计。
他知道,必须尽快解决公孙瓒,不然援军来了就麻烦了。
袁绍打起了地道战,一直挖到公孙瓒驻守的碉堡下,他用木头撑住,估计挖到一半时,便纵火烧毁木头,公孙瓒的碉堡塌了。
地道已经挖到了脚底下,楼也塌了,连地下都能听到鼓角声。袁绍用兵如神鬼,公孙瓒知道,大势已去,必死无疑。
必死无疑的公孙瓒,绞死自己的姐妹和妻儿,然后放火自焚。
他化作了一团火球,倏然间灰飞烟灭,数十年的努力,付之一炬,一切成灰。
公孙瓒一死,其他人也作鸟兽散,要么投降,要么跑,总之是树倒猢狲散,公孙瓒势力,彻底崩溃!
公孙瓒,美男子,英俊潇洒,从一郡中小吏,猛打猛冲,成长为一名令人望而生畏的猛将,威震四方。年轻时,他极讲义气,后来又极度自私;他骄傲自大,刚愎自用,不能容人、不能自制、不能宽容,袭扰百姓,可谓无耻。
他的人才观极其另类,与曹操的唯才是举刚好相反,可称之为“唯不才是举”。不懂得珍惜人才,手下皆为跳梁小丑,何以成事?我猜想,应该是小时候受歧视留下的心理阴影,导致他对于有才的人,心怀怨恨。
杀刘虞,是他一生最大的错误,最终造成自己四面楚歌的下场。如果当初两人联手,肯定所向无敌,一个内政一流,一个打仗一流,说不定还能干掉袁绍,灭掉曹操。
他是一头孤独的狼!
他不懂得政治,只懂得喊打喊杀,以为武力能解决一切问题,可他哪里知道,武力,也仅仅只是政治的延伸,最后所有的问题,都需要政治来解决。
迷信武力,最后就是被武力所破。
他是个猛人,但不是个能人,缺乏谋略,尤其是最后居然困守高楼,自愿培养成困兽,自以为是、自取灭亡,实在很雷人。
乱世豪杰,目光短浅,胸无大志,他就是公孙瓒,一个好勇斗狠的寂寞高手。
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
物极必反,世事无常。
灭了公孙瓒,袁绍以长子袁谭为青州刺史,以次子袁熙为幽州刺史,以外甥高干为并州刺史,自领大将军、兼冀州牧,雄踞青、幽、并、冀四州,精兵数十万,成为北方最强大的军阀,也是全国最具实力的一方诸侯。
他的下一个目标——曹操。
在此之前,他还消灭攻击邺城的黑山军,斩杀其首领于毒,部下一万多人,一概收拾。
随后,他又先后击破起义军左髭①丈八、黄龙、青牛角、李大目、郭大贤等部,屠杀数万人,摧毁其营寨;另外,他还与黑山军首领张燕大战于常山,打了个平手,各自撤军。
正因为与张燕有如此大的过节,所以公孙瓒找援兵,首先就想到黑山军。
在发动对曹操的战争前,袁绍内部,还进行了一番激烈争论,争论的主题是,怎么打?
------------------
①髭,音zī,嘴上边的胡子。
三国真相第二部破阵乐(逐鹿)
作者:汤浩方84
袁绍兵强马壮,不免洋洋得意,尤其是消灭公孙瓒之后,就更为骄横了,不但对朝廷进贡的次数和数量减少,还发了做皇帝的春秋大梦。
刚好这年的四五月间,那个总跟自己做对的弟弟袁术,走投无路,要求把帝号免费送给他,他有点心痒了。
自己不好说,就找个人,于是他暗地里找了个人——主薄耿包,要他鼓动自己称帝。
没想到,没人支持,属下全部反对,还说耿包妖言惑众,该杀!
这就不好玩了,皇帝还没做,就要挨骂。
也罢,只能弃车保帅,耿包,也只能去顶包了。
袁绍不得已,杀了耿包,以平众怒。
皇帝做不成,那就去收拾曹操,把皇帝抢过来。
袁绍挑选精兵十万,战马万匹,以审配、逢纪统军事,田丰、荀谌、许攸为军师,颜良、文丑为将帅,准备渡过黄河,直击许都。
决战曹操,这是一个大胆的想法。
内部闹矛盾了。沮授、田丰反对决战,建议稳扎稳打,三年,可摆平曹操。
郭图、审配赞同决战,建议马上出兵,瞬间,可摆平曹操。
最后,他们闹起来了,沮授说师出无名,我很担忧!郭图、审配说你不懂,天与不取,反受其咎。
闹到最后,袁绍采纳了郭图的意见,这个才对他胃口,本来自己就这么想的。早定大业,才是当务之急,什么师出无名,什么持久战,那是瞎扯淡,我想打谁就打谁,动不动就搬出骄兵义兵来说事,迂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