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第四十六节新时代的战略战术

在前文的一系列战斗中,战斗过程似乎越来越简单,以前看三国什么什么的都常常用计,搞得很复杂,为什么这里的战争都这么简单没什么过程呢?

这点,我们不要以现代的角度去看。在冷兵器时代的兵法不一定在全火药时代还行得通。虽说明清时期的战争也有火器,但用的不是很多,冷兵器还是占多数。但到全面火器时代就不同了,以前十八般武艺现在都变成几样了。所以在旧去新来之后,新的战术方法还没有被研究出来,在古代,孙子兵法也是在无数实战中总结出经验的,所以,我们不要强求古人。

在这个冷兵器时代的阵法或战术不管用的情况下,新的还没出来,所以,大家都在探索,在谨慎地探索。

19世纪拿破仑之时代之所以打战通常是几十万军队,这在中世纪是不可能实现的,并不全是人口增长起的作用,而是战争的必须。燧发枪普及的时代,步兵阵营对战都是采用密集型列队相互射击,只有火枪手排的越整齐越精密才能拥有足够的火力,进行密集型一次性射击成为了18-19世纪的家常便饭。

现在,大家看这段时间的欧美战争片,都会觉得这些人打战特别傻,跟木偶似地站着不动,机械地填装,再一个个地倒下,在很近的距离都要很整齐地排长队射击。这需要很高的心理素质,很多人都在这样的战争中吓的手忙脚乱而不会装子丨弹丨,一下子就被解决了。

那是经几百年的欧洲军事家们努力才总结出来的战法,虽然看似愚笨,但是两次鸦片战争,清国都是被这种看似愚笨的军队打败的。从中就可以看出这套还是有很大威力的,密集的燧发枪部队连清朝铁骑都冲击不过。

1710年初,和军的弹药再次充足,而且,源义治的1万人就增兵到了1.8万。不久,就开始了对黄德志的攻势。

第四十七节承芙之战

1710年四月,源义治1.8万大军抵达承芙北门前,全部步兵,黄德志自恃兵多,亲率3万大军上场对战。

黄德志是个什么人呢?可以说是个有点谋略的人,他恢复明朝屯田制,全民皆兵,而且管理的非常好。的确很行,这是管理统制方面,但是,打起战来呢?

下文便是承芙之战的全过程:

源义治分兵三阵,6千人一阵。完全机械排版,每阵分三个方队,每队2千人,每队排5排,400人一排,第一排在前,全部趴下,第二排蹲下,第三排岔开蹲下,第四排弓步,第五排立正。就是这种长约300米,宽约4米的大长列方队,一共九个,4个做前锋,4个做替补,还剩1个保护军营,看似完美无缺,其实,真的完美无缺。

黄德志把3万大军分别由5个总兵统帅,每兵6000人,排纵队,开始冲锋,骑兵在前,步兵在后。

五军之兵初攻,便受到一阵强烈的枪林弹雨,前方骑兵全部倒毙,个个都跟马蜂窝似地,身上,脸上都是弹孔,后方步兵吓呆了,在开了第一轮枪后,都来不及装弹,和军四个前锋方队都猛然退下。北华军窃喜,扔掉枪(但是还没有刺刀)拔出腰刀就追。(这是和军第一轮齐发)

没想到和军前锋退后,替补上前,又把这轮步兵打成马蜂窝。后面剩下的北华军见和军子丨弹丨打完了,再次冲锋,和军异常从容,豪不退却,当时和军火绳枪射程是200米左右,然实际杀伤距离是80米左右,所以,北华军很快就冲到和军跟前,和军仍然不慌乱,第一排趴下的都向前组成人墙与北华军死拼。(以上是第二轮齐发)

这一切只是一分钟的事,然一分钟,和军的子丨弹丨就装好了,再次齐发,北华军见状立马四散奔逃。由于跑得快没有死太多,但是见和军又要装子丨弹丨,再次转回冲去。就这一逃一冲,北华军又花掉一分钟的时间,和军再次齐发,这是第三次。

黄德志手下的各总兵还有点眼光,眼看这样下去,这些又逃又冲的小兵如此折腾,必败,便向前督战,后退者斩。终于,逃跑的现象大减。但是,北华军有近5000的人在督战,前方又战死了上万人,前方进攻的军队在紧张中作战效率大大降低,被和军尽数围歼。眼看打不下去了,北华军立即鸣金收兵。

不时,八幡鬼又调2000骑兵与20台国崩炮前来援助源义治,黄德志只有困守承芙。国崩炮是日本战国时代的一种攻城炮,在国崩炮的攻势下,黄德志束手就擒。从此北华就剩嘉义一城。

在承芙之战中,北华一共阵亡将士1万8千人,和军阵亡将士4千人。以少胜多,而且还以少量损失换得巨大成功,这就是承芙之战的最大亮点。从此,奉新将军大为赏识源义治。此战也成为当时本群岛军事界的一大创举,使得高层的思想发生改变,我们可以把这个思想改变称为承芙思想革命,从此,近代化的战争拉开序幕···

惊异传史——讲叙一群海外消失的华人传奇故事》小说在线阅读_第17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豫章博文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惊异传史——讲叙一群海外消失的华人传奇故事第17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