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因为商人,他们有钱,所以不愿意死,不是死士。政府抑制商业,他们经商,所以他们不是顺民。就凭这两点,他们到了群岛就不能与夏国融洽。而和国,就更不必说了,这代人绝对从小就听他们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讲倭寇杀他们家人的故事,就像我们年代大多数人对当今日本的看法一样。

因为地方军士,自知投降是死,战败也是死,只有逃才有希望。但他们人人都抱有对明朝的热爱,所以到了群岛,才会重建明朝。

所以,这批逃出去的人,是当时中国的一类栋梁,他们是资本家,他们拥有相对先进的武器(当时南明有很多装备是从白人殖民地进口的),他们抱有复兴民族的信念,他们继承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

第二十二节君权的旁落

1651,后明建立之后,大夏在群岛的地位开始降低,但后明对夏还是采取同盟(毕竟都是汉族的后代),当时,夏国普遍讲闽南话和琉球口音的官话。而后明主要讲两浙官话。另外,两国共同对和国逐渐冷淡···

虽然那时日本已经脱离唐代以来的汉化风,但是那时的日语与汉语差别不大,很容易学,这个看看当时日本的典籍就知道了。很多诗与韵文都是押汉语韵,平假名也用的非常少,片假名就更不用说了。日语之所以与现代汉语差别增大了,都是在明治维新以后逐渐改成的。

夏国的国际权威降低,袁治义在次年(1652)去世,在关于其子嗣即位事件,又闹出了乱子。袁治义有三子,原本立长子为太子,然而在得知袁治义死后入京途中被劫杀(时人估计是二子所杀)。二子在西野有权势,得知太子死,速出山关,然而还是被三子捷足先登,朝中皆怨二子杀太子,欲不立之,于是三子得势,二子见机不好,弄不好会落个弑君的罪名,便躲于西野(当时有惠安兴成两府),三子(名袁载德)称帝,二子(名袁载兴)则于西野建国,是为兴国。

在此斗争后,夏国分裂。不止如此,由于三子年幼,朝政被议会多数派(高委令集团)把持,大权旁落。而兴国则成为当时君权最盛之国。然而兴国地处群山关中,只有两府之地,欠威望,无影响力。

此外,后明所坚持的仍然是原南明的一套组织机构,冗官现象严重(毕竟人家大明是人口多才实行那套制度的)。而且由于官员过多,且所谓的朱某某又缺乏信服度,自然,党争也随着出现。

在日本,其政治发展缓慢,北条氏不敢称天皇,于是只建立了一套地主统治机构,虽然简陋,但亦不乏办事效率,所以其开荒成果是非常大的,在全品川与长野都新增了一些城市结构的聚落。同时,由于火器的广泛使用,武士阶级开始没落···

第二十三节交国的崛起

以上说了这么多,大家都会发现对交国的描叙较少,觉得这个政权只是荒蛮之地,无足轻重。但后来交国则成了举足轻重的国家,可谓帝国。鄙人经过人口与富裕程度推算,在1700年左右的交国可以与文艺复兴时期的威尼斯在意大利的地位媲美。

鄙人分析交国人口主要来源自南太平洋(棕色人种),在1423年以后渐渐汉化,流行类似闽南话的普通话。1609年夏国灭东后,交国乘当时唯一与夏国建交的机会希望能与之进行交流,却是大遭冷落。之后,向胡叛乱,交夏边境混乱,大量向胡人越过大山,到了交国,带来了华夏的文化与科技,之后,交国飞速发展。

交国处在群岛最南端,在地图上可以发现有着两处平原,由于最早接受南方湿热空气的倾入,引进水稻,成为群岛水稻平均产量最高的区域,一年三熟。在1620年左右就实现了小康,人口大增。

1615年,交国学习夏国建立了一套议会制度,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1650年以后,按一二三产业的划分,交国是以第一产业基础,第三产业为次分配的经济体系,缺乏第二产业。这点如同奈良时代的日本或安南时代的越南。当时第二产业最发达的是兴国。兴国在夏国独立出去以后,抱着中国传统封建思想不放,以增加人口为强国兴兵的标准,但是兴国处于西野关中,盆地之中平原面积少,作物熟期长,满足不了人口的需要,因此借着丝织业与采矿业维持国家收入,然后进口粮食,很快,君权最强的兴国成为了工业基地,资本主义反而最旺盛。

交国由于冷兵器时代的影响少(可以说是直接由石器时代过渡到火器时代),这点有点像西班牙入侵后的美洲原住民,他们直接从木棒竹弓变成火绳枪。所以,交国则直接全部装备火器,分三军:列队火枪队,游击骑兵队,火炮队(这些名词是为了讲解通俗易懂而篡改的,以后也一样)。

从此,交国与兴国成为资本主义革命的前沿···

第二十四节后明内纠

前面说的朱某成了后明的皇帝,之所以一笔带过,没留名字,是后明时政混乱的纷争,1654年,冗官现象严重的后明财政入不敷出,朱某五能(继续着南明的败绩),内阁在此时的多数党叫咸兴党,已经占内阁成员总数大部。时内阁共8人,就有6人属该党。次年,咸兴党在嘉义政变,诛杀朱某身边的太监,朱某当时不知。不久,朱某亦意外身亡。朱某无子,其外戚亦尽数留在浙江一带。就此,皇位空缺。

国不可一日无君,内阁首辅便暂代皇帝位,此咸兴党首辅名罗致临,原山东人,1644年,随兵南下,1647年到达本岛。其曾经也是考科举而为官的,文非进士,然深受李贽之影响。代皇帝后,于1657年彻底掌管内阁全务,次年废除皇帝,自然,李贽1之学当时不能深入人心,是因为当时农民阶级广大,不受重视,商人普遍痛恨皇帝,以前万历帝就大力压榨商人,深受时民间商人憎恶。罗致临此举在朝中遭到大部分非内阁成员的强烈反对,却在民间十分受欢迎。

兵部尚书邵某恐吓罗致临,若不恢复皇帝,领家卒造反,其他文臣结成拥帝党,与内阁抗衡,朝中一遍混乱,夏国乘机进犯邺水以南的土地。

罗致临的咸兴党相对拥帝党来说只占少数,在斗争中迅速失败,抄家绞刑而死。拥帝党主要人物李贤成自己称帝,废除内阁,直接领六部尚书入朝,至此,后明被李氏掌控,皇权任然存在。

如果这算场改革的话,这说明罗致临改革失败,因为其未发动人民群众的反帝心里(呵呵,受毛泽东思想的影响),在封建官僚群中单打独斗,不免失败,之后,由于没有内阁,也没有丞相,六部的权力大增,相当于实际的丞相,而李贤成夺位后,拥帝党已经不复存在,在六部当中,又出现了不少党派。

权力竞争还在继续,民间的反帝却尚未开始。

第二十五节迊行陈敏道

1657年之后,后明继续维持表面上的稳定,夏国占领邺水以南全部地区以后,从惠安兴成两个关口向兴国贸易,夏国低价进口交国粮食,由于交国只与夏国为邻,卖给夏国方便,再便宜也得卖,自己吃不完难道还要放在家里烂掉?然后夏国则以高价卖给兴国,兴国必须买粮,价格再高也得买,不然饿死。

就此,夏国对交国兴国的转口贸易中获得大利,成为当时最富裕的国家,夏国规定,国际贸易只能由官方主持,禁止平民私贩。

但是仍然屡禁不止,其中贩卖最严重的是迊行人,因为迊行人在汉郅与奥凯贸易,其本部却在迊行,这种“跨省”卖难以管理。1668,迊行人陈敏道火并迊行其他私贩团伙,逃离人员也不敢报官,所以,陈敏道一伙成为私贩垄断分子,几年之后成为迊行最大的地头蛇。

惊异传史——讲叙一群海外消失的华人传奇故事》小说在线阅读_第10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豫章博文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惊异传史——讲叙一群海外消失的华人传奇故事第10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