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佛教的咒语也称为“真言”,是一种“语密”,为梵语的音译,常含有诸佛菩萨和一些护法善神的名号,以特定的音符和语句组成,总持一切法,统摄一切力量,是宇宙万物及诸佛菩萨智慧心地的慈悲和力量的中心“场”。你可以视作为诸佛菩萨的心印。

另外,持佛咒心念集中时必心物一元,持诵越久,效验越强。任何人只要专心反复诵持同一个佛咒,可得咒力的加持。如此,便可以统一身心,从万念转成一念,再从这一念到无念。无念,即是禅定效果,定中自然可开慧证果。一般地讲,佛咒在密宗修行中运用较为普遍。修净土者则以念佛为主,读经、持咒为辅。

咒是不解释的,因为唯有佛与佛相通明了,连大菩萨也无法完全知道咒的全部功德,所以不需要知道咒是什么意思,更不可轻视真言咒语,它的妙用是不可思议的。

俱胝崇惠禅师历朝释氏资鉴卷第七闽扆峰沙门熙仲集

○师(法钦禅师)住径山日,独坐北峰石屏之下。

有白衣士,拜于前曰:「弟子乃巾子山人也;长安佛法有难,闻师道行高洁,愿度为沙弥,往救之。」

师曰:「汝有何力?」对曰:「弟子诵俱胝观音咒,其功无比。」

师曰:「吾坐后石屏,汝能碎之乎。」曰可:「有顷咤之,石屏裂为三片。」

今喝石岩是也,师知其神异,即为下发,给衣钵,易名曰:「崇惠」(僧传)。

大意:背景:唐代宗大历3年(768年),国都长安太清宫的道教名士史华极力向皇帝奏本获准,誓与释宗(佛教)当代名流争斗佛力与道法之胜负。于东明观(道教庙宇)坛前架刀成梯,史华放轻两足,蹑登而上,如走坦途,是时,在场众多观看的佛门弟子或相互顾视,或示意推诿,少数甚至偷偷溜走,无人敢前去与之相比。消息传至杭州,法钦禅师深感不安,要崇惠前往长安斗败道教,为佛界挽回声誉。

而这位俱胝禅师当时还没出家,要代表佛门去,法钦禅师问他有何把握,他说自己持诵准提咒,威力无比,禅师问他能否把自己背后的大岩石裂开,结果这位俱胝禅师大喝一声,岩石裂为三爿!可见神咒的威力。

至于后来,师徒二人先拜见代宗的宦官鱼朝思,请他奏请朝廷与道徒角斗。第二天获准就在章敬寺庭前树起高梯,比史华之刀梯还高百尺,横架利刀,闪闪发光,如冰似雪。这时,朝廷公贵,城市居民比肩擦足而视。只见崇惠光足赤手,直登绝顶,又顺梯而下,如猴耍树。随后,崇惠又脚蹈烈火,手探油汤,曾无难色,餐铁片如吞米汤,嚼铁丝犹咬糖块。这时,在场的史华与道众见此情景,既惭愧又惧怕。只得掩袂而逃,这时,观众对道徒的嘲笑与责骂之声轰然若雷,崇惠获胜,代宗欣喜不已,遂令朝官巩庭玉对崇惠鼓励再三,又为崇惠具戒,赐紫袈裟,并诏令暂住皇家寺院安国寺。赐号「性空大禅师」,又号「护国三藏」。

这些都是有历史记载的,至于大悲咒等非常流传的佛咒事例更是不可数了,大家有兴趣的可以查查。

关于社会对佛教的一些误解:

现在社会上对佛教误解最深的,大概就是‘迷信’二字了。大多数受过高等教育而对佛教无所了解的人,谈到信佛问题时,第一个观念就认为:‘这是迷信的举动’。事实上,佛教并不迷信,只是因为世人硬把若干迷信的事情附和在佛教里面,才使佛教蒙上了一层迷信的色彩。

比较容易混淆的就是神灵,神灵在世人眼里以为敬之祷之则得福,逆之触之则得祸,世人为了求福灭祸,于是对神祇祭以三牲之礼,献以金银纸箔,以博取神祇的欢心。

敬奉神祇的目的,消极的是求免祸;积极的是求赐福。消极的求神保佑五谷丰收,人口平安。积极的求神消灾去病,降福赐财。等而下之,财迷求神保佑中爱国奖券。官迷求神保佑连升三级。

佛教不否认这些神祇,对于很多神祇的功德都很赞叹的,甚至不少神祇在佛教里认为就是菩萨化身或者是佛教护法神。可是当世人要顶礼膜拜的时候,还要切记不种善因,妄求善果。平时为非作歹,却求福慧,难道神灵是会包庇坏人的吗?又怎会随人之所欲,予取予求呢?

宇宙万象,各自有其因果。欲求五谷丰收,必须勤力耕耘。欲求人口平安,必须谨慎卫生。中奖券只是或然可中,而非必然要中。求升官须以忠勤为因,以待机遇之缘,不是求神就可达到目的。

儒家中说:‘聪明正直之。死而为神。’一个聪明正直的人尚不肯对谄媚小人假以辞色,岂有神会贪图三牲祭品而颠倒人间是非呢?世人不明因果之理,妄求无因得果,实是可惜。这种愚行,就是迷信了。不幸社会人士误把这笔帐算到佛教头上,甚至于有人把巫卜星相,看风水,择吉日这些愚行全和佛教扯在一起,这真是解释不清的误会。

佛教不同于神道,佛教所信奉的就是佛,佛是觉者之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者称为佛。次于佛的果位的是菩萨,菩萨义为觉有情——觉悟一切有情识的众生。菩萨是上求大觉之法,下度一切有情。菩萨修成功德圆满,也就是佛。

我国寺庙或家庭中所敬奉的佛,有为教主释迦牟尼佛者,有为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者。所敬的菩萨,有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地藏王菩萨,弥勒菩萨等。

两千多年前,释迦世尊就告诫弟子不得迷信。释尊在般舟三昧经中说:‘不得事余道,不得拜于天,不得祠神鬼,不得视吉良日。’又云:‘不得卜问请祟,符咒厌怪,祠祀解奏,亦不得择良旦良时。’

世人祭祀神祇,虽属迷信,但他们心目中到底还有神鬼和因果报应的观念。所以迷信者,是没有遇到佛门善知识启发他们的正信。最可悲哀者,是那些根本没有神鬼观念的人们。他们不信因果,不畏神鬼,胡作妄为,不畏报应。此辈人死后堕落,不知何劫才能超出三途也!

佛教是消极的吗?(转载)

原来佛教徒以慈悲为本,忍辱为行。对于声色货利,五欲六尘,多远避之。不似世人心无厌足,惟得多求。这就使一般自命为积极前进的人,给加上消极逃世的帽子,认为佛教不适合于现代这种物竞天择的竞争社会。

但是佛教真的是消极逃世的宗教吗?不,只要对佛法稍有了解的人,就会知道佛教积极入世的精神。比方同一对生老病死的看法,乃有中国黄老的清静无为,魏晋名士的放浪形骸。而在佛教,却慈悲勇猛,精进不懈。这是佛教的伟大处,也表示佛教的积极性。

也许有人问:‘我常看见和尚或信佛的人,只在深山中或寺庙里诵经念佛,这种生活怎能说是积极呢?’这也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大乘佛法的精神是普度众生,要度众生就要先学习度众生的方法。譬如有人溺入水中,你纵有救人之心,但因不会游泳,只好站在岸上呼号。另外有人虽会游泳,但却不愿多管闲事,他只袖手旁观。这时若有一个既有救人之心,又会游泳技术的人,跃入水中,就可把溺水的人救上来。而佛门弟子——不拘是出家的比丘或在家的信众,那些诵经念佛的,都是发下救人宏愿,而正在练习游泳技术的人。

并不是拿这些话来为佛门弟子辩护,事实上佛教的基本精神本来如此。释迦世尊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不惟入地狱,且常住地狱,不惟常住地狱,而且庄严地狱。’地藏王菩萨说:‘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大乘理趣经说:‘不怖地狱,不求生天,不为己身而求解脱。’这都是佛教中自我牺牲的服务精神。

佛教不是睡面自干主义者,大乘六度,虽重忍辱,但舍身为法,也是佛教的教义。倘使暴力侵凌,正法有将灭之忧,在理喻感化都无效果时,佛子也会奋起勇猛大力,起而抗暴的。如因缘僧护经所载:‘为护生命,宁舍钱财;为护一家,宁舍一人;为护一村,宁舍一家,为护一国,宁舍一村。’毒蛇啮手,壮士断腕。上面这段经文,是何等奋迅果敢。

学佛三年,一点经历和感受》小说在线阅读_第6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土行者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学佛三年,一点经历和感受第6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