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继续增补章节内容:

因为二奶而自杀

村里有一个户人家,男的是上海的工人,姓杨,村里人尊敬地称他为杨先生,他念了几年书后,就投亲靠友到了上海。女的在家务农,村里人叫她杨太太,生有二男一女,老大是男的,老二是女的,叫秀芳,与我姐年龄相近,她们是同学,也是好朋友。小儿子叫秋华,与我差不多大小,我们常在一起玩。

在我们山村,如果家里有个工人,每月可以领工资,那是相当有面子的事,如果是个上海工作的工人,那更是脸上有光,让人羡慕。这上海在我们山村人的眼中,那是大世界,是十里洋场,是中国最好最大的城市。那里生产的东西也是全国最好的,上海牌手表,上海凤凰自行车,上海凤凰牌洋车(缝纫机),那里说话的声音也与众不同,阿拉阿拉上海银,那能那能白相相。尽管我们背后常议论上海人小气精明,他们常拿小白兔奶糖来换农村人的鸡鸭,但说白了其实是我们的妒嫉,山村人自卑的开脱而已,内心里我们多么希望自己家里有人是上海人,或者有上海的亲戚,仿佛那也是一种荣光。这杨先生在上海工作,杨太太在家务农,家里条件很好,男的每月有钱寄来,家中的老房子又很大,是一个小院子,二层楼,村里人都羡慕杨太太,说真的好福气。她家里有一只上海产的闹钟,那时可是个稀罕物,农村人家一般置不起,太奢侈了。当时秀华在上学读书,写作文时总喜欢用“滴玲玲,清脆的闹钟声把我从睡梦中惊醒”这样的句子,受到老师的表扬,说她写得生动活泼,有文学性,句子也很美丽。后来她基本上每一篇作文都会用到这滴玲玲响的闹钟,我姐的读书成绩比她好很多,见她常拿这闹钟说事,气不过,对我们说,家里有个闹钟有什么了不起,一天到晚滴玲玲的,吵死人。还不如邻居家公鸡哥哥哦的叫声好听。

那杨先生过年的时候回老家一趟,带来许多上海的糖果饼干,衣服玩具,牙刷牙膏和肥皂,他也很大方,把糖和饼干分给右邻左舍吃。在我的印象中,见过杨先生二三次,这人个头不高,有点瘦,很严肃,一声不响的,没有笑容,脸上有几个麻点,皮鞋亮亮的,衣服和头发很整齐,我们见了都怕,从不与他搭话。有一年,杨先生没回来,听说是生病了什么的,杨太太就去上海看他,大概一个多礼拜后回来了,回来后没有多久,那杨先生也从上海赶回来,俩口子好象争吵不断,杨太太的眼眶也红红的,这是以前从未有过的事,村人也不知内情,不好意思去劝。住了二天,那杨先生又回上海去了。

一天中午,忽然村里传开一个消息,听说杨太太喝了农药,我是听隔壁的赵嬷嬷说的,她边说边指划说,不得了了,出人命了,这么一乍呼,大家都赶去看,杨太太屋子里挤满了人,大家都在惊慌兮兮地猜测和议论,我也挤进去瞧热闹。杨太太是躺在楼上卧室的床上,衣服穿得整整齐齐,脚已笔直了,农药味很浓,听说是喝了半瓶子敌敌畏药水,等发现她喝了药水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当时杨太太还有气,直喘,卫生院的许医生用筷子撬她的嘴,想灌洗胃的水,但是撬不开嘴,杨太太咬得很紧,她的女儿儿子在边上哭喊着妈妈,求求你张开嘴,妈妈你张开嘴,哭着嚷着嚎着。一个邻居哭着在劝她,你怎么傻呀,什么事想不通呀,犯得上用命呀。许医生忙乎了半天,才灌下一点点,这时她已经没有呼吸了。有人建议送镇上的医院抢救,但亲属中有人反对,说人已死了,再抢救也没用,再说如果死在外面,也不好,不吉利,还不如死在家里。因此后来就没有送镇上。

杨太太喝农药自杀后,顿时村里议论纷纷,有知道点内情的人透露出来说,原来她老公杨先生在上海有着相好,照现在的时髦说法是包有二奶,很多年了,那女的是同一个厂的,长得模样挺俏,男人病死了,那杨先生一个人在上海,受不住寂寞,孤男寡女就这样好上了,这杨太太人在农村,也发现不了,因此相安无事了好几年。那二奶跟了杨先生多年,得不到名份,好象地下工作者一样,觉得这样下去不行,她要求杨先生与老婆离婚娶她,名正言顺光明正大地做人。否则就分手断绝关系。这杨先生当然不想分手,迫于无奈,杨先生提出要和杨太太离婚,杨太太当然不同意,不愿意一个好好的家庭破裂,别人都羡慕她,如果离了婚,她还有什么面子做人。为了挽救这婚姻,杨太太一让再让,一退再退,只要不离婚,同意他在上海有那个女人,与那个女人相好,但要仍象以前一样,每年春节过年回来一次,做个样子给村里人看。但这个条件上海的女人不同意,她不想这样偷偷摸摸地过下去了。杨先生左右为难,后来干脆过年也不回来了。这杨太太去了上海,想劝老公回心转意,按以前的样子每年回家,杨先生坚决不同意,表示做不到。杨太太一气之下,就找老公单位的人说理,闹得厂里动静很大。杨太太回来后,她老公也赶回来,坚决要求离婚了,并丢下狠话,从此不回这家里来了。在农村,离婚是很没有面子的事,杨太太绝望之下,就喝了农药。四十多岁的人,就这样离开了人世。村人也是感叹唏嘘不已。

出事后,杨太太的老公赶回来了,办完了后事,就回上海去了。三个小孩子后来都很有出息,大儿子考上了师范学校,教了几年书,后来当了镇中学的校长。二女儿嫁了一个在信用社工作的城里青年,生活很好。小儿子参军当兵,在部队提了干,转业后在县法院工作。

其实二奶以前就有,但是极少数,现在却普遍化了,搞得没二奶不象是男人了似的。

感情婚姻,永远是最复杂的事。

网上在热议·八旬老人勇救落水大妈要求被救者找媒体宣传引争议

这事情的后半段我在现场,还写了一篇小文。没想到这事还引起了如此大的风波。

我写的小文是:

是谁救了她

清晨,沿着湖边走去,在湖滨一公园处荷花池边,有一群人围着,上去走近一看,地上坐着一个五六十岁的妇女,全身是湿的,围着的一群人议论纷纷。从围观者的议论中,我大致了解了事情的原因。说的是六点不到一点,这个女的站在湖边,好象是在欣赏荷花,忽然一头栽入了湖中,她也不呼救不挣扎,就在湖里面朝下浮着。边上有许多晨练的人,听到响声,马上围了上来。有的人开始报警,打110,也有的打120,要救护车,这时有一个老人跳到湖里,把那女的拉了上来。

接下来的事情则是我亲眼所见了。有人问那落水的女人,怎么会掉下湖的,那女的则很茫然,摇着头说自己什么也不记得,也不知道自己掉水中了,有人怀疑她有癫痫病,发作后掉下去的。有人问她家住哪里,她也是摇摇头。有人又问她出来有没有同伴一起的,她还是茫然摇头。众人问不出个所以然来,也没有办法。有几个老太在感叹,刚才太可怕了,她就头埋水中,一动不动,不是那个老头子救她,肯定死了。众人一面点头附和认同,一面说110和救护车怎么还没来,都好长时间了。这时有人看见一辆救护车开来,急忙招手示意。车很快靠边停下,车上下来一个穿白大褂的男医生和二个穿蓝制服的工人,抬着一个担架,提着一个氧气包。医生简单地询问和检查了一下,那女的还是有点反应迟钝,医生便给她吸上了氧气,招呼二个工人用担架把女的抬上车去。

边上的人边看边议论开了,怎么110到现在还没有来。有人讽刺说以前的110蛮好的,很及时,现在的110是叫不应了,把小老百姓不当回事了。这时刚好有二名骑电瓶车的保安在边上观看。有个四十多岁的赤膊男人指着他们说,都是保安失责,见死不救。保安显然不服气,辩解说,他们是六点上班,刚经过这里。那赤膊男人说,不是指你们两个人,是说刚才的一个保安,人掉下去时,他也在的,看了一下,管自己骑电瓶车走了,这是他失责。边上有人附和,是的是的,保安不尽责,素质不好,一声不响顾自走掉了。

人群开始散开,我看见边上一个精瘦的老人在穿衣服,仔细地将手表戴上,西式短裤下面是湿的。一个面目慈善的老太太在问他,这人是你救上来的呀,精瘦老人没有抬头,捋着衬衣,嗯了一下。老太太又问,你今年多大了,精瘦老人说86岁。老太太一脸的佩服说,你身体好的,这么大年龄了还会去救人。精瘦老人提上一只布袋,准备离去,老太太说,你要走了呀,不等记者来采访了呀。这救人是好人好事。

看着老人渐渐远去,我想,见到这事的人很多,保安看了一眼就离开了,年轻点的晨练者不少却也无动于衷,110警车迟迟没来,为什么那么多的人中,他们事不关已高高挂起选择袖手旁观,只有老人挺身而出呢?是什么让他如此勇敢,不顾86的高龄下湖救人,我想,他没有别的优势,只是传统文化、传统道德观念浸泡的时间长些而已,有着不能见死不救的道德信念。

救她上岸的,本质上说,不是老人年迈的身体,而是他骨子里的传统道德观念。而这个道德观念许多的人正在渐渐失去,或者被其他的道德所替代。

生命历程中记忆深刻的人和事》小说在线阅读_第98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陈家艺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生命历程中记忆深刻的人和事第98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