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大多数的农户,会在过年前的二十天左右,杀自已家养的猪、鸡、鸭等等,然后是做油豆腐,搡年糕,裹粽子,炒南瓜子葵花子,花生蕃茹干等等。那猪肉加工成扣肉、鲞冻肉、油豆腐冻肉,以备过年时吃。这猪头可以做成酱猪头或者腌猪头,到农忙时吃。如果一只猪很肥,便会卖出一部分肉给别的村民,那肉是六角八分钱一斤。村民来买肉,不是挑瘦肉,而是越肥越好,那时的人肚子里很少有油水。

我家没有自己养的猪,所以没能杀年猪。而我们的邻居赵大爷家每年都要杀年猪,我家通常是向他家买。

杀年猪很好看,不亚于看一场戏。主人家一大早就忙个不停地用大锅烧着开水,请来的杀猪师傅带着工具来了,胸前挂着防水黑橡胶衣,脚穿塑料雨靴,背着装有大大小小刀具的袋子和二根手指粗细一人多高的铁棒。先是几个人到猪栏里把猪拖出来,这猪大概也明白要杀头了,拼命挣扎着大叫,那声音半个村子都能听见,所以现在一般形容大喊大叫就是“杀猪般地叫了起来”。猪的四蹄被绳子捆住后,侧身放在杀猪板凳上,几个人七手八脚用力按住,那杀猪师傅就抽出一把尖刀,用嘴衔住,用手摸摸猪的咽喉部位,然后一刀扎进去,血便喷出来流到一只木桶里,这猪血是不能浪费的,要吃的,做油漆也用得到。

猪断气后,用一个木塞将咽喉的伤口塞住,丢进盛着开水的木桶中烫,一会儿就可以褪猪毛,用个铁刨子刮。这褪下来的猪毛可以在货郎担换东西,也可以卖给收购站。褪尽了毛的猪浑身雪白,然后在一只猪蹄上浅浅地用刀刺入,在刺破的伤口用那铁棒捅进去,目的是打一个通道到肚子,杀猪师傅吸一口长气,弯下腰用嘴在猪蹄上吹气,一口二口,随着师傅的脸渐渐涨红,那猪的肚子鼓了起来,圆圆的,象一个气球。再放入盛满开水的大盆子里,褪猪毛,用一个薄薄的铁皮不停地刮,黑毛褪尽,变成了白乎乎的一只猪。接下来就是放在杀猪板凳上,切割下猪头后,用钩子倒挂在梯子上,开膛剖肚,下面用大脚盆接着,猪肚子的内脏全掉进盆子里。细活开始了,翻大肠小肠,猪肚子,内脏处理完后,就开始按需要切割猪肉。这时,各式各样的长长短短的刀具开始派用场了。

主人家挑一块肉开始煮,杀猪师傅中饭要在这里吃,喝点米酒,吃几块肥肉,吃完中饭,接过工钱,干下一个活去了。

听大人们说,那猪尾巴和猪肚子吃了可以治尿床的病的。

空气中的肉香,意味着过年临近了。

现在的城市和农村,越来越文明,也越来越没有了那过年的气氛。

大红包压岁钱

大年三十这一天,大家很早就起来忙碌。老妈从早上就开始洗菜做菜,煮八宝菜,做有福,煮鸡蒸鸭煎鱼炖蹄胖,一般要做十多个菜,家里炊烟弥漫,香味混杂。我们姐弟几个兴奋地围着灶台转,帮着烧火跑腿,闻着那热腾腾的蒸气,香呀。

中午吃得很简单,基本上就是吃八宝菜,油豆腐肉冻,好菜是要放到年夜饭上吃的。到下午四点光景,各家各户就开始吃年夜饭了。老妈在摆好菜肴的八仙桌子上点起蜡烛,让我们一个个地拜先人,这一程序做好后,就给我们盛上满满一碗有福,所谓有福,就是一道甜羹,里面有红枣、荸荠、小汤圆、小块的红薯等,我们稀里哗拉吃个一干二净,然后开始吃那平日难得吃到鱼呀鸡呀的好菜。这个时候,可以放开肚子吃了,想吃什么就吃什么。爸爸喝起了小酒。老妈也会抿二口。我们长大成人后,老妈告诉我们,当年给我们吃满满一碗的有福,一个原因是为了图个吉利,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为了先让我们的肚子吃饱,这样可以省下许多的菜,如果不这样,一桌子的菜肯定一顿就吃完了。我们听了差点晕倒。

年夜饭快吃完的时候,老爸便从口袋中掏出新的纸币,这是他早就从银行里换好的,我们四个兄弟姐妹,每人一张,二毛钱,这就是压岁钱。这是年夜饭的高丨潮丨,我们都会挥舞着这二角钱压岁钱兴奋地叫起来。这意味着我们也是有钱人了。平时我们的口袋里是没有半毛钱的。然后我们出去到亲戚长辈家里拜年,掬个躬,叫声外公外婆舅舅大娘大伯的,就可以得到一份压岁钱,也基本上是一角二角的。有的长辈没有钱,就给我们的衣服袋里放些瓜子花生,也是一份心意。我们也欢天喜地。

等到要睡觉时,老妈会把压岁钱收回去,说是替我们保管,需要的时候可以用。并开玩笑说我们大起来讨老婆时再用。于是我们就把这钱交给老妈。其实这一收回去就是充入国库了,再也取不出来了,几天过去,我们也忘了。但那分到压岁钱的快乐我们享受过了。

第二天醒来,老妈取出早就准备好的新衣新鞋给我们换上。

新的一年就这样又开始了。

过年的新衣新鞋

大年初一,家家户户的小孩子要穿上新衣新鞋,这是传了千百年的风俗,条件好的家庭,一家三代都有新衣可穿。也有极个别的家庭,新衣置不起,只能穿个新鞋。

新衣一般是早早准备好的,放在箱子里,到正月初一才拿出来换上。那时置一套新衣,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有钱还买不到,还要凭布票。那时什么都要票,重要的票证有:粮票、油票、盐票、布票、烟票、糖票等等。买来的不是成衣,而是布料。这布料也分成几个档次,有染好颜色的布,有白坯布,有粗布有人造棉布。后来出了一种新品种布料,叫的确良,又漂亮又轻滑,很受欢迎。是年轻男女都梦想得到的,其喜爱的程度,有一句当时的口号可以来佐证:“宁可米不量,要穿的确良”。意思是宁肯从嘴边省下饭钱,也要穿上这衣料。现在我码字,码一个的字,就出现的确良三个字了,就是这布料名。

每年,老妈为我们兄妹四个的新衣新鞋要付出很多,动不少脑子。为省钱,自己动手染衣料做衣服。先是去买来白坯的粗布和或蓝或黑的颜料粉,煮一大锅开水,将颜料粉和布放入,搅拌一会,看到颜色均匀了,就捞出晾晒,干了后就染好了,白布成了黑布。为了不显脏,总是染成蓝色或者黑颜色。那颜料的气味很重,呛人刺鼻,闻着就难受。

布染好了,就请会裁剪的村人来帮忙一下,给我们几个量体裁衣。然后老妈自己缝制,三五天,我们几个的新衣服就做好了。

这粗布有点象现在的牛仔布,粗粗的硬硬的,一条条竖竖横横的线都很分明。这衣服刚穿上身时,硬硬的,但以后越洗越软,越洗颜色越浅,穿着越舒服,它有一个最大的优点是耐磨,不容易破,很适合经常打打闹闹,爬树翻山地上打滚的我们。

比起衣服,做鞋子更费劲,老妈是一针一线把鞋底纳出来的。这鞋底一般是用家中的破布做的,一层一层地迭到一公分左右厚,根据鞋子形状和大小剪好,就用麻线一针针地纳,因为鞋子底厚,因此要用工具,一个钻子和顶箍,用钻子钻一半深的洞、再用套在手指上的顶箍把针顶进去刺透,从外向内,从边向中心,一圈圈有规律地纳。针断掉啦,手指出血了,这是常事。为了让麻线光滑容易穿越,在纳鞋子的时候会用蜂蜡磨擦麻线。纳好后的鞋底硬梆梆的,再缝上衬底和鞋面,鞋子就基本做好了,最后的一道工序是用鞋楦把鞋子楦好,使鞋子看起来有型,穿起来通畅些。

新做好的鞋子刚穿时很紧夹脚,开始几天还容易夹起水泡,但一段时间穿下来就会舒服了。

老妈的手数不清做过多少双鞋子,纳过多少针,记忆中老妈总是晒着太阳纳着鞋底。妈做的布鞋,我一直穿到二十岁。

生命历程中记忆深刻的人和事》小说在线阅读_第7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陈家艺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生命历程中记忆深刻的人和事第7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