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只要利用好沿河平坦地形,莫说是几千人,就是几万人,他也能保证一个也别想逃。

只是王自奇没有想到,不断的降温却让葫芦河的河面冰冻住,这让他原本纵马驱赶米部入河的计划无法实现。

在彻骨寒风中,王自奇在葫芦河冰面上站了许久,终于想到了一个可以不费什么事的杀人好法子。

那就是把本坚硬无比的河面弄成米喇印部的坟地。

具体办法就是在设定好的区域事先开凿无数孔洞,让本是一块整体的冰面变得脆弱无比。

响彻救命、咒骂、诅咒声的葫芦河上空再次恢复安静。

又是一夜的急冻。

天亮之后,王自奇带人踏上冰面,除了绞杀米喇印的任务外,他还有另一个任务,就是攻占镇戎所。

牵着座骑走到河中央时,王自奇突然停住,然后一动不动看着脚下的冰层。

亲兵们奇怪,也向脚下看去,这一看却是让亲兵们都是心中一凛。

冰层下,一具又一具的尸体紧紧贴着冰面。

一眼望去,密密麻麻,看也看不到头。

王自奇微叹一声,他不知道监国为什么下令要斩除米喇印、丁国栋部,但他身为军人,又是刚刚归顺的降将,必须无条件执行监国的谕令。

他,真的没有选择。

片刻之后,王自奇离开,未多时,其先前驻足的冰下一具背浮的尸体突然翻动过来,正是那上任才几日的西北独立旅帅米喇印。

丁国栋死的很不甘心,他没想到顺军的辛提督竟然会以军议借口将他诓至甘州所内杀害。

若是知道辛思忠会杀他,他是怎么也不可能自投罗网的,哪怕带着族人拼到最后一人,也总之这般窝囊死去要好。

辛思忠走到还在抽搐的丁国栋面前,蹲下身伸手合上他的眼皮。辛没有告诉丁国栋他的搭档米喇印已经先他一步而去。

“速度要快,一个都不能遗漏,此事关系西北万年太平!”

随着辛思忠的命令,一道道残酷的军令从甘州所中不断向外发布。

很快,失去主将指挥的丁国栋部被辛思忠抽调的暂一军精锐兵马分割包围,没有发生什么激烈的抵抗,丁国栋部下上万人马就被顺军全部缴械,并分别被带至不同的地方处置。

几百双手被缚的丁部士卒被顺军推进了早就挖好的壕沟中,从那些手拿铁锹的顺军表情中,这些丁部士卒知道将要发生什么。

他们没有想到顺军会这么残忍对待他们,望着不断朝他们挥洒泥土的顺军,他们哭着求着,说他们是真心归顺,绝没有参与丁国栋的谋反,可是没有用。

半个时辰后,几百米长的壕沟就被填平,什么也看不到。

不久后,这道壕沟就被种上了柳树。

更多的丁部降卒被以不同的方式予以镇压,仅暂一军在固原、平凉先后处死三万余。

丁国栋、米喇印的被杀虽然引发一些西军降兵和当地人的骚乱,但由于辛思忠、汪兆龄等提前部署,这些骚乱很快被平定。

丁、米二将的被杀也彻底震慑了固原、平凉、甘州等地的地方武装力量,汪兆龄以抚,辛思忠以杀,迅速推行改土为流政策,为大顺在这些地方的政权构架和巩固出力甚大。

监国陆四言道:“两手都要硬。”

“八十日带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

十万人同心死义,留大明三百里江山。”

——南明抗清三公阎应元、陈明遇、冯双墩。

自两年前奉命潜往江南从事情报工作以来,高武还是头一次收到监国的亲笔手谕。

这封手谕与从前高武收到由扬州转来的若干行营公文不同,上面没有任何指示,只有三个人名。

分别是阎应元、陈明遇、冯厚敦。

这三个人名让高武好一阵纳闷,其让专门负责调查明朝官员的二局再三调查之后,才晓得这三人竟然都在一个地方——江阴。

并且这三人都有一个特征,那便是名不经传,是属于连二局这个专门调查明朝官员底细的机构都懒得理会的存在。

实在是太没有名气了。

其中阎应元乃是北直隶通州人,举人出身,崇祯末年出任江阴典史,曾领兵抗拒海寇顾三麻子。

北京沦陷,弘光朝立后,吏部调阎应元转任广东英德县为主薄,然阎母病重,且南下道路堵塞,故阎应元未能前往广东上任,全家就在江阴城外的砂山脚下散居,生活也是相当贫苦。

陈明遇者,现任江阴典史,本是浙江上虞人,来江阴上任前并无什么名声,据说连举人都不是,只是一个有秀才功名的生员。能来江阴出任典史,还是其家出钱打点的结果。

冯厚墩,常州金坛人,崇祯十六年为江阴训导,现任为原职。

三人官职,无论典史还是训导,都是不入流的小官。曲史主掌县中缉捕、监狱事;训导则为县学教谕副手,协助教谕管理生员而矣。

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看,这三人都没有拉拢价值,而之前高武负责的情报体系重点关注及拉拢收买的要不就是手握实权的官员,要么就是江南有名声的士子,因此对这种不入流的小官是压根不接触。

因为,这种不入流的小官对局势根本无助。

不曾想,远在千里之外的监国却对三个不入流的小官吏无比重视,且亲笔题写三人姓名交间道快马专人送达。

这可是高武收到的第一封监国亲谕,哪里敢怠慢,立时便带人赶往江阴。

江阴这地方,高武是很熟悉的,因为他曾在这个地方活动了好几个月。不仅是帮助“削鼻班”在江阴开设分坛,架构组织力量,还一手推动导致江南大奴变导火索的徐有量造反。

为了扶持徐有量部,高武可是厚着脸皮向江北的程、沈二帅要了不少军械物资。

徐有量聚众起事后先杀了主家满门,之后就在高武这个“高二爷”的支持下率部围攻县衙。

事起仓促,明朝任命的江阴知县林之骥被吓得翻墙逃脱赶往常州府报讯求援。

常州知府宗灏闻讯大惊,急派兵丁300人赶来江阴镇压奴变。

虽说常州派来的官兵人数不多,但徐有量麾下都是没有临阵经验的奴仆,让他们纠合在一起杀主家,分财富,围县衙可以,真拉出去同官兵对战却是半点把握也没有。

徐有量也觉打不过官兵,所以想率部坐船投奔江北。关键时候,高武不得不亲自上阵,带领他从各“削鼻班”分坛调来的百余好汉“裹挟”徐有量部出城对决常州官兵。

高二爷和总坛好汉们的“助拳”让徐有量勇气大振,其部几百奴军也叫煽动得热血沸腾。

最终在高武的部署下,奴军于江阴城外的秦望山设伏一举全歼那三百常州官兵,此战不仅让徐有量的奴军声势大振,也让常州及苏州等地陷入恐慌之中。

因为事先情报显示常州府没有多少官兵力量,所以取得秦望山之战胜利后,为了更好更快的在江南掀起大奴变声势,从而配合南都孙二爷提出的“嚷外必先安内”口号,高武即将奴军指挥权交还徐有量,带人前往苏州、松江等地发动更多奴仆起事。

大明流寇》小说在线阅读_第735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成展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大明流寇第735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