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州城是靖边以东最后一座城池,为了减少伤亡也为了顺利通过,左潘安兵临龙州城前派了前番投降的西军保德知州郭桂之前往龙州劝降,许诺守军只要愿降便编为大顺一旅,同时给予万两军饷。
然而龙州守将高文贵非但不降,还将劝降的郭桂之斩首悬于城前,以示与顺军誓不两立。
这个高文贵同西军四大王子一样都是孩儿营出身,13岁便随军征战,一直都在李定国麾下效命。前番李定国兵进延绥略取山西时,便留高文贵领兵七千余驻守龙州城。
高文贵其实已经收到先期赶至靖边堡的西府将领狄三品的急信,知道大西万岁已经蒙难,御营主力大溃,东府和西府两军合师也无力再攻西安,现正向靖边转移。然而高文贵却没有因此而丧失战斗意志,反而拒绝狄三品让他率部退到靖边同他会合的请求,执意坚守龙州以为两府屏住东北门户,不致让顺军由龙州突进尾随。
为了加强龙州守卫力量,高文贵除募集城中青壮外,还将一千余原满清绿营降兵给坑杀了。
原因是他认为这些绿营降兵不可靠,虽有些许战力,但还不如百姓中的青壮忠诚。
劝降失败及郭桂之的被杀,让左潘安怒不可遏,亲率大军前来攻打龙州,准备让城中的西军晓得大顺军威不容冒犯。
只是左潘安有些轻敌了,不知道高文贵敢杀劝降使者的原因除了其本人忠于大西外,还因为龙州城易守难攻。
作为沿边长城的重镇,龙州同其它城镇不同,其三面环水,城墙每隔六十步就筑有一处向外凸出的矩形墩台,这座墩台可以让守军能够同时从三个方向向攻城敌军攻击,一点也没有视野屏障及攻城死角。
此城据说是由当年明朝开国名将傅友德亲自带人筑成的,建成近三百年来还从没有被任何敌人攻破过。
左潘安是到了城外才知道这龙州城不好打,为了尽快攻克龙州西进靖边,这位已由枢密院定编,监国亲自谕旨升任第四军提督的左大帅便于中军大帐召集诸将,共商攻城之策。
指挥由其父原属怀顺藩兵马改编而成顺军炮二镇的耿继茂首先进言,认为龙州城战据地利,三面环水,易守难攻,所以可围三阙一,留出一条通道放西军突围。
这样顺军不仅可以集中优势兵力攻击龙州城的薄弱之处,还能避免城中的西军做困兽之斗。
“若西军突围,则我军乘势追杀,定能一举将其击溃!”
耿继茂的意见得到了姜骧的认同,这位历经明、清、顺的三朝墙头草将领坚韧不足,但于军事上还是有些见识的。他认为大顺如今进展顺利,只要各方步步为营,稳步推进,西军余部便无法在西北立足苟延残喘下去,所以没有必要为了急于求成强攻龙州城,那样肯定会造成顺军自身的大量伤亡。
当然,姜骧更多的是从保存他自身实力这一点出发,毕竟率师听从左大帅指挥后,这位举止怎么看都怎么有些别扭的左大帅就老是将他当成前锋使用。
说好听点是让他姜骧去捞取军功,为大顺效力。说难听点,就是把他姜骧当成炮灰在用。
左帅左大柱子坐在那装模作样听着众人议论,实际却是早就有了主张,他认为西营主力都败了,孙可望、李定国也被监国撵得狼狈逃窜,自个率师西进以来除了拿下保德同榆林两座城池外,还没有什么大的军功,相比其它几路兵马未免显得有些逊色,所以真采纳耿继茂的主张围三放一什么的,万一弄巧成拙让城中的西军跑掉了,那他左大帅就成了大伙笑话了。
因此,下令诸将全面合围龙州,不留缺口并将主力摆在城西,彻底堵死城内西军退往靖边的道路,以求一劳永逸,让第四军再打一次漂亮的歼灭战。
接替左潘安任原淮军第二镇帅的郑思华却是当即表示反对,他道:“提督,兵法有云,围师必阙!我军若放开西路,西军必将毫无斗志,弃城遁走,虽不能全歼西军,但却能让我军顺利攻至靖边,但要是把龙州围死,末将以为反而徒耗钱粮人力...”
郑思华认为城中西军有七千余人马,己方虽有四万人,但西军若无路可退,肯定会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那么西军这七千人马依城坚守可不是己方四万人马短期内就能攻破的。
保德、榆林能够被迅速攻下,全因己方携带大量火炮,然而这龙州城三面环水,有护城河保护,炮击效果显然不佳。
左潘安不以为然:“费那么多事干什么?不就一个高文贵,几千残兵吗!就这么定了,本提督心意已决!”
郑思华却是仍就劝阻不可,其余将领多数也不赞成强攻。
见部下竟然质疑自己的决定,左潘安心中很是不满,拍案而起,怒道:“你们呐一个个就知道老成持重,是,俺晓得按你们的做法这龙州肯定能拿下,但你们想过没有,真放跑了城中这几千西军,叫他们逃到靖边去,到时人家守城的力量更多,而咱们还是这点人...
那话怎么讲的?噢,对,此消彼长!打仗嘛,最怕的就是缩手缩脚,顾虑这顾虑那,俺就不明白有什么好顾虑的!要打就打痛快些,把王八羔子们一网打尽,要不然让他们跑了出去,后边没完没了,这西北的战事哪天才能结束!”
郑思华还想再说,左潘安眉头一挑:“要不你让当提督,我给你当下手!”
郑思华为之一滞。
姜骧、耿继茂等降将见郑帅都在提督面前吃了憋,哪还敢再说什么。
“就这么办了,你们速去准备,他个麻花子的,老子倒要看看他高文贵有几个脑袋够老子砍的!两国交战不斩来使这个道理,他高文贵难道不知道吗!”
左潘安怒气冲冲颁下军令,命各部于龙州城外结阵,郑思华领老淮军第二镇主力攻东门,姜骧领所部攻西门,耿继茂则从炮镇抽出兵马攻南门,他亲自领其余兵马攻北门。
“遵令!”
军令既下,众将只得遵令,各自去准备。
不过左潘安虽听不进部下劝告,但还是多了个心眼,为防止高文贵逃脱,又命一部兵速去占领西边的墩沟堡。
四万兵马分出三千占领墩沟堡,余下摊成四块,看着声势浩荡,其实却是让顺军的力量大为消散,无法集中,兵力使用明显捉襟见肘。
二十七日,隆隆炮声中,顺军发起强攻。
龙州城内的西军见没有退路,也是拼死抵抗。
为激励军心士气,高文贵亲自披甲于城楼之上督战,更是将城中不多的牲畜宰杀吃肉,西军上下为之鼓舞。
攻城开始后,正如郑思华、姜骧等判断,龙州城的不利地形让顺军难以集中力量,而西军因为没有退路做的困兽之斗让攻城的顺军伤亡大增。
除西面外,其余三面顺军都不得不顶着西军的箭枝、铳子背土填河,结果一天下来,一面都没有取得进展。
此时本应及时调整策略,因为事实验证了左潘安合围攻城的决定是错误的,然而这位左提督却觉得自己丢了面子,拉不下脸结果犟着下令次日继续强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