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张献忠问河南方面顺军都有哪些将领,党说有绵侯袁宗第、载侯党守素、定南侯董学礼等部,又有老淮军张国柱一部,总兵力大概有五六万人。

张献忠分析之后认为河南方面的顺军即便正向西安来援,也不会倾巢而出,因为河南当面还有占据了南阳城的满洲阿济格部,故而袁宗第同党守素他们一定会在河南留下相当兵力,那么能赶到西安的兵马最多也就两万人。

不然,若袁宗第和党守素敢全力回援西安,河南就会叫南阳阿济格所趁,到时清军横在北方顺军主力同西安顺军中间,便等于将顺军又重新切为东西两个集团。

这种错误,前番李自成已犯过一次,袁宗第、党守素他们深受顺军东西分割之苦,肯定不可能再犯。

退一万步,丢了西安顺军仍占据北直隶、山东、河南大部和山西,依旧可以和西军决一生死。

但要是丢了中原,顺军就要面对西军同明军(清军)的联合攻击,怎么撑也撑不住的。

后军都督王自奇认为长安方面此时当不知凤翔已被大西攻占,故而要趁他们不知这一重要情报以骑兵疾行,一举夺城。

刘文秀补充一点,就是可以让党孟安扮作从凤翔突围而出的样子骗开西安城门。

张献忠深以为然,当下命左军都督马元利、禁军都指挥使窦名望二将率步军主力于后,其亲领抚南将军刘文秀、后军都督王自奇、右军都督张化龙等将领率骑兵三万,带了那党孟安先行出发。

次日,西军精锐骑兵便从凤翔大出一路往东奔袭,沿途岐山、扶风、郿县诸县大顺委任的官吏或因贪生怕死,或因城中无兵,或怕西军破城屠城,尽皆望风而降。

这令得西军士气更是大振,从上到下个个意气风发,张献忠更是心思炙热,盘算起他这大西皇帝于长安是不是再隆重举行一次登基典礼。

然而,让张献忠没想到的,眼看就能攻到西安城下,西军却在距离西安城只有一百八十里的武功县城碰了个大钉子。

武功知县江某早在听闻西军杀到本县境内时就吓得弃印逃跑了,城中其他官吏也都人心惶惶,大多准备西军一到便同前面的几县一样开城投降,不想却有老义军首领何柴山从乡下带了一群家族后生赶到城中,召集城内士绅百姓,号召青壮上城协守。

这个何柴山杀官造反的时间比李自成、张献忠都早,其崇祯二年就参加义军起事,不过两年后却突然不闹了回乡隐姓埋名。大顺军进入西安后,这位汉子也没到西安找当年的战友谋个富贵,依旧在乡种田。

但当听说雒南县城来了一群辫子兵,一直在乡种地的何柴山却将两个儿子同一个孙子叫上,持了两把镰刀、一把斧头,还有一把柴刀冲进县衙砍死清廷委任的知县,继而于街上振臂高呼开始了雒南抗清斗争。

顺军光复西安于汉中举行群雄抗清大会,何柴山是第一个响应的义军首领,后来其部六百多人由他两个儿子带领加入了杀奴军,现在山西境内。

促使何柴山站出来守卫武功县城的原因除了这位老前辈决定张献忠不地道,另外就是他早先拉起来的队伍包括他的两个儿子这会都替大顺效命。

何柴山深知武功是控扼凤翔直驱西安的要地,绝不能轻易被西军夺取,因此带了家乡子弟连同城中青壮誓死坚守。

一路进展顺利的西军没想到小小的武功县竟会闭门不纳他们,前锋张化龙大怒之下率部攻城,结果因为缺乏攻城器械被何柴山组织的乡兵击退,平白损了两百多骑兵精锐。

张献忠闻讯也是大怒,可他为了急于赶到西安只带了精锐骑兵,步兵大队尚在后方,因此再怒也拿武功县城没有办法,总不能叫骑兵统统下马打梯子去爬城吧。

若不攻武功,西军可以北上取乾州、之后往东攻咸阳再至西安,但这条道要绕三百来里路,对于急于夺取西安的张献忠太不划算。因为谁也不能保证乾州、咸阳那边是不是也会同武功县一样闭门坚守。

西营诸将合计,只能等后面的步兵大队赶到。

张献忠也是发了狠,不顾自己也是陕西人,命叫破武功县后将城中人全部杀死。

正当张献忠在武功县等待后方的步军大队时,西安方面却遣使来西营,愿同大西方面和谈。

使者竟然是大顺的陕西巡抚张国柱。

在见到张献忠后,张国柱首先询问了兴国公李过下落,待知李过被西军俘虏囚在凤翔并无性命之忧后,这位新任陕西巡抚暗松一口气,继而整理措施,先是指责西军不应该背信弃义攻打大顺,其后提出大顺方面可以钱粮换取西军退兵,两家日后仍共同对付明朝。

张献忠却是哈哈一笑,对那张国柱道:“朕背信弃义是不好,值得你们骂上一通,可如今朕信也背了,义也弃了,这大军都要到长安城了,你反过来叫朕退兵,换你,答应么?”

八大王言简意赅,道理就是这么个道理——你们骂老子是可以的,因为的确是老子有错在先,但你们骂过了,就不能再说老子我坏话了吧。那样不地道的就不是老子,而是你们这帮小子。

至于顺军方面什么拿钱粮、军械换取大西退兵,不攻长安,张献忠更是想都不想,甚至觉得这是傻子才去考虑的事情。

道理很简单,大西拿下了西安城,那城中的钱粮还不是立即改姓了张!

拿我老张家的东西换我老张拍屁股走人,世上哪有这浑账道理?

要论心计,八大王把明朝耍得团团转的时候,那陆家小子还不知在哪堆泥巴咧。

张国柱当然知道张献忠不可能就此退兵,于是便将临来西安前监国亲手所写的那封信取出。

此信表明大顺此番议和是真心诚意,而非虚与委蛇。

“咦,陆家那小子倒知道称朕一声叔父咧,不错不错,尊卑有序,晓得些礼数。从他老丈人论起来,这声叔父朕是受得坦当...”

张献忠看过陆家小子的信后不无惊讶,因为这小子真的是想向他求和,说什么共同大敌未灭,顺西便大动干戈,是什么狗屁亲者痛、仇者快的事。两家又是同根同源,倘因内讧而使明朝捡取便宜,对不起历年死难将士云云...

不动声色将信递于一边的义子刘文秀,张献忠命人将张国柱先带出去,说是议和之事兹事体大,他这个大西皇帝要和诸将好生商议。

待张国柱被带下去后,后军都督王自奇凑到刘文秀边上共同看那陆家小子的信,之后不由“嘿”了一声,道:“万岁,看样子西安城真虚的很,要不然也不会来和咱们讲和。”

“当年朕打不过明军,不也向明朝求了和么,后来怎么着,杨嗣昌那老儿不是被朕活活拖死了么。”

张献忠也嘿了一声,看向义子陆文秀:“四小子,这陆家黄毛真要向朕称臣,是饶他还是不饶他?”

刘文秀在大西军四大王子中排第四,上面三位是孙可望、李定国、艾能奇,所以张献忠平日就以“四小子”呼他。

“父皇,我以为陆文宗不可能向我大西称臣,这张国柱此来不过是为了拖延时间,麻痹于我...”

大明流寇》小说在线阅读_第701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成展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大明流寇第701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