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认得赵康,赵康是他在学坊中的第一个朋友。
当初他孤身一人到了学坊,第一个和他说话的便是赵康。
赵康跟陈生说过他的家乡在太行山中,他的祖辈好像世世代代都住在太行山中。
本来生活虽然艰难,但是还是能勉强过得下去,但是太行匪乱爆发,一切都改变了。
赵康的母亲死在太行的匪乱之中,他父亲带着他东躲西藏,加入了太行黄巾的队伍,他也进入了相对安全的半云谷中。
后来又发生了很多事情,发生了很多赵康也不知道的事情,反正最后他跟着他的父亲,跟着黄巾军走出了太行山,到了长子城安顿了下来。
赵康的父亲赵元,原本是黄巾军中的一名军人,好像是在征伐杨奉之时,受了重伤,伤到了腿脚,一只脚使不上力,走路也是一瘸一拐。
如果按照规定筛选,赵康是决定进不了蒙学堂,但是蒙学堂毕竟是太平道开办的,那些为太平道而战,负伤的军卒就算是退役,变成了屯田兵,许安也没有忘记。
作为军户的子弟,赵康就这样进入了蒙学堂之中。
进入了蒙学堂的赵康,是整个学坊之中最为刻苦的人。
陈生心中感慨,他为赵康的努力有了结果而感到高兴,他知道赵康背地里付出了多少的努力。
虽然是所有取中人的最后一名,但是能够取中都是好事。
报录声一声又一声的响起,广场上的人虽多,但是报录的声音也不小,而且每报一人,不仅是负责传话的黄巾军军兵,广场上等待的人也会传话。
众人所站立的位置,也是被黄巾军早就提前划归好的区域。
所以每当一名学童的名字被提起,鹰狼卫的缇骑都可以迅速的锁定被录取学童的方位,然后将人带到府衙前提前留出的空地等待。
报录还在继续,各处都在上演着喜怒哀乐。
没有被念到名字的学童和其大人愁眉不展,面色失落,被念到名字的学童喜出望外,兴高采烈,喜极而泣者不在少数。
“屯留城乙字学坊第一班钱进,第一百五十七名,可升郡学!”
“长子城丙字学坊……”
报录声不断响起,不一会已经念到了前五十名
“长子城甲字学坊第二班孟柱,第三十三名,可升郡学!”
在学坊之中,他有两名好友,一是赵康,二便是孟柱。
陈生在人群找寻着,终于在人群之中找到了孟柱。
孟柱骑在他的父亲的脖颈上,他的父亲兴高采烈的放声大笑,而骑在他脖颈上的孟柱目光所看着的方向正是陈生所在的位置。
似乎孟祝发现了陈生的踪影,陈生看到孟祝举起手,向着自己挥舞了起来。
陈生心中松了一口气,他的两个朋友都考中,他悬着的心也都放了下来。
孟柱为人跳脱,虽然聪颖,但是却不像陈康那般刻苦,陈生真的担心孟柱落榜,毕竟孟柱之前是有过前车之鉴的。
每隔学坊经过扩招后有学童两百人,分为四班,每班大概五十人,每一个学期都会举办考试。
孟柱曾经连续两个学期只考到中等成绩,按照这个成绩来推算,是绝不可能上郡学的,不过这个学期,孟柱似乎也明白了不能再如此下去,开始了刻苦学习。
没想到孟柱如今居然考到了第三十三名。
“……第十名,评为乙等,可升郡学!”
陈生的心弦始终紧绷着,报录已经接近了尾声,已经开始在念前十的考生,却还没有到他。
一旁坐着陈羽的面色也是慢慢凝重了起来,而葛舟也没有此前的从容。
“高都城丁字学坊第一班杜世,第三名,可升郡学!”
陈生紧握着双拳,他不相信自己会落榜……
“长子城甲字学坊——”
陈生霍然抬头,他听到了自己的学坊。
“第一班,田广,第二名,评为乙等,可升郡学!”
陈生心中咯噔了一下,田广是甲字坊中和他不相上下的一名学生,比他先入学一年,也早已经学到而来郡学的内容。
“长子城甲字学坊第二班,陈生,高中案首,评为甲等,录入郡学!”
“好!”
陈羽猛地一拍案桌,霍然站起身来,他面色潮红,身躯都颤抖了起来。
四周的人也被这一声巨响给吸引,尽皆望了过来。
人声嘈杂,陈生的脑袋一片空白,他只看到身旁不断有人靠拢过来,无数嘴巴在其面前张张合合但却他不知道这些人在说些。
“陈生……”
许安看着手中送来的文书,从中发现了一个颇为熟悉的名字。
贾诩神色微动,他记得陈生似乎是长子城的一名学童,好像是有过目不忘之能。
“莫非是各郡的案首名单呈递上来了?”
贾诩随即便想到了此前似乎各郡在举办童生试,算算时间童生试已经过去了一段时间了。
童生试考后揭晓名次,称为出案,因此蒙学堂的学童参加童生试,取的一郡第一者,称为案首。
这一次童生试,总考生共有两万余人,不过只有四处考区。
一为太原郡、二为河东郡、三为上党郡、四为雁门郡
当初许安推行启蒙教育之时,虽然已经入主并州,但是当时并州北地的郡国还处于南匈奴的控制之下,甚至西河郡都被南匈奴侵入。
所以第一期的蒙学堂只在太原郡、河东郡、上党郡、雁门郡、定襄郡五郡建立,雁门、定襄两郡人少,于是就都集中于雁门郡考试,划为同一考区。
四处考区,共取四名案首。
进入郡学,除去成绩分等之外,待遇也会分等,有甲乙丙三等。
评为丙等者食宿全免。
评为乙等者食宿全免,每月还有一定的例钱发放。
评为甲等者则是除去之前的所有福利之外,还有各种各样的补助,并且直接安排进入晋阳甲字郡学院中修习。
每一名案首都会被评为甲等,前十评为乙等,丙等则等所有州郡的成绩出来之后,整理归纳之后,按照排序,酌情选定。
按照考试的规定,案首的名字要经过许安亲自过目。
“对,四处考区的案首名单都出来了,这个陈生,分数四区第一。”
许安将手中的名册递给了一旁的贾诩。
“十四岁仅仅修习了两年,今年刚满十六岁,听说他现在已经修习到了郡学二年的知识,而且有过目不忘只能。”
许安想起来了之前内务司送来的文书,对于陈生他的印象还是比较深刻的,不仅仅是因为陈生有过目不忘只能,还是因为陈生的老师——葛舟。
葛舟他入道的时间很早,据说在大贤良师张角刚传道不久,就加入了其中,后面一直便待在太行山内四处传道,治病救人,名望颇高,只在渠帅黄龙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