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其他武器专家想要研发新的机枪,为了避免引起专利纠纷,就只能尽量的绕开这些技术。
而如今的大明就完全不用考虑这些问题,所以能够尽可能的去兼顾几款枪的优点,将一些优秀的技术进行综合利用。
哈奇开斯重机枪就是在这种情景下诞生的,它成功的绕开了马克沁最显著的水冷特点,发明了气冷技术,成为世界上第一款气冷机枪。
而历史也做出了选择,气冷技术最终还淘汰了水冷,成为沈浪那个时代所有机枪的选择。
不过,水冷式机枪被彻底淘汰,那还是在二战之后,在这之前,水冷式机枪因为其一些方面的优点而被广泛使用。
水冷的顾名思义,就是通过水来给高温枪管进行降温,所以作战时,要给机枪准备大量的水,如果是在缺少水源的地方作战,那就很麻烦了。
气冷的特点则是通过增大散热面积来达到给枪管降温的目的,其手段就是在枪管上增加一些散热片。
比如九二式重机枪的枪身和枪管那种密集的金属格栅就是散热片,这种结构比水冷要简单得多。
不过事实证明,很长一段时间内,气冷的制冷效果是不如水冷的,要差上不少。
因为这种自然冷却的时间太长,很多时候也不得不在枪管上浇水以达到快速降温的目的。
所以,气冷的缺点也很明显,由于其制冷效率不如水冷,导致哈奇开斯机枪的火力持续性也不及马克沁机枪。
只要水供应得上,马克沁机枪几乎可以一直射击下去,开最高射速都没有多大问题。
但哈奇开斯机枪就不行了,为了保证其持续火力,它只能大幅降低其射速,实际射速大概一分钟一百二十发左右,只有理论射速的四分之一左右。
否则,以最高射速射击,一分钟就能让其枪管发红,四五分钟就能让枪管红得发亮,而这时里面的膛线几乎都被磨光了。
即便哈奇开斯机枪能够快速的更换枪管,也不能弥补这种火力持续性的差距。
这样咋一看起来,气冷技术的综合性能似乎还不如水冷。
但是,崇祯二十一式重机枪最终还是选择了气冷式,因为马克沁机枪这种水冷结构相对要复杂得多,代表着那个时代最高技术的生产工艺。
这种工艺对如今大明的工业技术来说,是目前所不具备的,所以只能退而求其次。
另一个重要原因,崇祯和朱慈烺都知道气冷技术最终将会淘汰水冷技术,那大明肯定要以气冷技术为主,以积累更多的经验。
至于水冷技术,沈浪并不打算直接放弃,他准备在崇祯二十一式重机枪正式量产之后开始进行研发。
毕竟这种技术还没有在这个世界上正式出现,怎么能直接淘汰呢?
何况,即便水冷和气冷技术同时出现了,水冷技术至少再用几十年都不过时。
所以,这条路并不是浪费时间,再加上水冷技术一些更高工艺的要求,说不定还能给大明的武器专家带来一些新的启发,进一步推动大明工业水平的发展。
除了制冷方式不同,以上两款机枪的供弹方式也有很大不同。
马克沁机枪采用的是帆布弹带供弹,每条弹带的弹容易为333发,弹带还可以续接,让其理论射速可达600发每分钟。
哈奇开斯重机枪主要用的是24发保弹板,这种大金属板子不方便携带,持续性也不如弹链,开放式的设计还容易进灰,所以其理论射速最高只有450发每分钟。
但是,其供弹的可靠性要比马克沁机枪的帆布带要好得多。
后期哈奇开斯机枪改成了可拆式弹链进行供弹,火力持续性得到加强,再装填的效率也比马克沁机枪不可拆卸的帆布弹带更好。
崇祯二十一式重机枪便是采用的这种可拆式弹链进行供弹,再加上枪管和枪身增加了更多的散热片,让崇祯二十一式重机枪的理论射速也能达到450发每分钟,实际射速则能达到200发每分钟。
这两款枪还一个显著的异同,便是枪机的运作方式。
马克沁机枪采用的是当时主流的枪管后坐式,而哈奇开斯机枪则采用的是长活塞导气式这种新原理。
历史证明,长活塞导气式的性能更加优良,其不用退管的方式让它的精度比枪管后坐式机枪的精度要更加优秀,所以沈浪那个时代的机枪主要都是用的这种技术。
于是,崇祯二十一式重机枪便毫不犹豫的采用了这种方式。
说了那么多各自的优点,这两款机枪也有一个共同的缺点,那就是重,全枪的重量都至少在五十公斤以上。
这个问题,崇祯二十一式也没有解决,其总重量达到五十五公斤左右。
要解决这个问题,恐怕要等到通用机枪出现才能大幅度降下来了。
在口径方面,崇祯二十一式机枪采用的是0.255寸的子丨弹丨,与崇祯二十式步枪弹能够通用。
这个标准在崇祯二十式步枪正式定型时便已经确定了下来,也是用的大明自己的标准。
因为无烟火药、底火、针式技术等的发明和应用,金属子丨弹丨的问题在年初便解决了。
而金属子丨弹丨的诞生,也能更好的发挥出机枪的威力。
经过这几天的测试,崇祯二十一式重机枪的枪口初速可达750米每秒,有效射程达八百米,最远射程可达三千米以上,各项数据基本上达到一战机枪的水准。
对大明来说,第一款闻世的机枪便有这样的表现,无疑是成功的,所以沈浪也予以了认可,崇祯便正式拍板开始量产。
机枪的问题解决了,可谓去了沈浪的一块心病。
有了机枪,甭管你骑兵再厉害,都得给老子学会能歌善舞。
说到骑兵,这几个月来,多尔衮的建虏骑兵在西伯利亚表现得还不错。
四月份左右的时候,多铎在多尔衮的命令下,不是攻占了罗刹人在勒拿河下游的据点基廉斯克城吗?
已经彻底的显露出野蛮侵略行径的罗刹人,这几十年来都是他们去侵略别人,哪能容忍自己吃这么大的亏?
所以,在哈巴罗夫和屠格涅夫先后逃到罗刹人在西伯利亚的指挥中心雅库茨克后,便第一时间向军政长官弗兰茨别科夫报告了博格达人的巨大威胁。
看到哈巴罗夫和屠格涅夫二人如此狼狈,麾下损失惨重,弗兰茨别科夫也大为震惊。
当他得知基廉斯克城都被博格达人给攻占了,就更没办法淡定了。
这么多年,只有罗刹人攻城掠地,灭了几个曾经不可一世的蒙古汗国。
如今没想到,在这人烟稀少的西伯利亚地区,大多是一些落后的土著,竟然栽了这么大一个跟头。
显然,博格达人不是土著,他们的实力也远超之前的预估。
更重要的是,他们人数众多,兵力远远超过整个西伯利亚的罗刹人。
如果不加以遏制,即便是雅库茨克城,也会受到威胁。
事实证明,罗刹人想得没错,多尔衮也不是善与之辈,攻占基廉斯克城后,他并没有就此停下脚步。
因为他很清楚,以罗刹人的野蛮和凶残,双方之间不可能和平共处,必须有一方退出这片土地,才能让这里归于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