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周遇吉没有急着渡河,反而命人打着白幡,驾驶一艘搜罗来的小船,向着对岸行去。
看着向己方缓缓靠近过来的小船,多尔衮眉头微皱,淡淡的自语道:“来劝降吗?”
多铎冷哼一声:“白费心机,我等若要投降,何须等到现在?不如斩了来使,让这些明狗知道我大清永不言败。”
多尔衮平静的道:“先听听他们说些什么吧。”
等那艘小船靠岸之后,十多个满州兵冲上前去,第一时间将小船扣押,并凶神恶煞的将三个明使带到了多尔衮身前。
多尔衮都懒得下马,直接居高临下的问道:“尔等所为何来?”
为首的中年人不卑不亢的道:“我等为和睿亲王议和而来。”
听到这话,多尔衮和多铎两兄弟皆是一惊,因为这和自己预料中的完全不一样。
周遇吉率领十万大军,来势汹汹,需要和自己这万余人议和吗?
不过,多尔衮还是不动声色的道:“议和?怎么议和?说说你们的条件。”
那人立即说道:“石勒喀河以东,鄂嫩河以南为我大明的疆域,不可侵犯。”
“只要睿亲王率部退出此地,并承诺永不侵扰,我们双方便井水不犯河水。”
多尔衮心中再次一惊,但他假装不悦的道:“还有何条件,一并说出来。”
那使者却是回话道:“仅此而已,无其他条件。”
多尔衮本能的抬眼看向河对岸勇卫营的中军位置,好一个周遇吉,他已经基本猜出了周遇吉的用意了。
如今,周遇吉已经是辽东掌握权柄的第一人,地位就算不如当初的李成梁,也不逞多让了。
明国这些边关大将,想要保持自身的地位,并被朝廷倚重,经常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养寇自重。
对周遇吉来说,消灭大清的残余势力,对他并没有多大好处,甚至还可能被朝廷削减,甚至是收回手中兵权。
留着,反而有不小的用处。
想通了这层关系,多尔衮心中冷笑,但表面上还是不满的道:“石勒喀河距此五百里之外,想让我大清精锐不战而退五百里,不可接受。”
“周遇吉若真想议和,那就拿出诚意来,就以眼前这额尔古纳河为界。”
没想到,那使者却是毫不相让,直接回道:“不,就以石勒喀河、鄂嫩河为界,这是最后的底线。”
“若睿亲王不能接受,那我们双方只有一战。”
因为知道周遇吉想养寇自重,所以心里肯定不想真的消灭自己,多尔衮的心里也就更有底气,也丝毫不退让。
双方谈判无果,几个使者便返回河对岸,多尔衮也没有阻拦。
接下来几天,双方针对议和的事情又有多次接触,最终周遇吉做了一些让步,但不是在地界上,而是承诺可以将多铎出嫁的两个女儿及其家人归还。
这两个女儿之所以能够逃过一劫,是因为她们当时已经出嫁,不在王府内,所以才逃过了阿济格的魔爪。
几次接触下来,多尔衮也知道,周遇吉恐怕无法在其他方面做出让步了,很可能也是为了给明国朝廷好交待。
再强势逼迫下去,双方真的发生大规模战斗,对满八旗来说,没有什么好处。
一旦战败,各方面的损失只会更大。
其实,以石勒喀河和鄂嫩河为界也不是不可接受,毕竟这两河距小海也有着一千五百里开外的距离,暂时还威胁不到小海的安全。
既然周遇吉主动退了一小步,给了颜面,多尔衮便不再坚持下去了,双方最终达成了协议。
多尔衮以为是周遇吉想要养寇自重,所以才与自己达成以石勒喀河、鄂嫩河为界的协议。
其实不然,周遇吉本人是极力建议剿灭建虏残余势力的,而且要尽快。
因为他对朝廷忠心耿耿,这些年对建虏之祸也是深恶痛绝,不想养虎为患,以防多尔衮再像其父努尔哈赤一样成长起来。
但是,深知后世历史的沈浪和崇祯却知道,相比于建虏残余,威胁更大的反而是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的罗刹人。
因为建州女真的人口本就不多,随着他们建立政权的灭亡,人口资源就更加稀缺。
没有汉人的帮助,建虏连炼铁都费劲,更别说造枪造炮。
以后的时代,是火器的时代,跟不上这个时代,以后迟早要被淘汰,就像曾经更加辉煌的蒙古人。
但是罗刹人不同,他们在这些方面都要比建州女真占据更大的优势。
而且他们的野蛮比之建虏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们的野心也同样如此。
此时,他们的触手已经伸向了东方,甚至已经染指过了黑龙江流域,只是被达斡尔人击退。
但他们还会卷土重来的,而且会更加凶狠。
一定要遏制他们的东扩,不然会后患无穷。
所以当初在多尔衮逃脱之后,沈浪和崇祯商量,便想到了这个驱虎吞狼之计。
把多尔衮这股建虏残余赶到西伯利亚去,他们迟早会和野心勃勃的罗刹人为了生存空间而生起冲突。
反而是大明跑到西伯利亚去围剿多尔衮太不划算了,绵延几千里的战线,后勤补给都是一个非常大的难题。
劳心劳力不说,最后还很可能功亏一篑。
因为多尔衮等建虏残余是为了求存,打不过不可能呆在原地等死,会到处跑。
西伯利亚那么广阔,怎么追?
而且女真人本就世代在在白山黑水间繁衍生存,对于这种恶劣的环境,会比汉人更加的适应。
沈浪完全可以想象,到时候大明军队的非正常伤亡肯定会远远高于战斗损伤。
与其将兵力和资源浪费在这里,还不如用在其他方面。
眼下,大明想要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有两个方向,一是北上,二是南下。
相比于北上,南下更加有利可图。
因为西伯利亚虽然蕴含着大量矿产资源,但人烟稀少,而且如今开采也非常困难,暂时是显得有些鸡肋的。
而南面的资源,则可以迅速的变现。
所以,沈浪自然会将主要精力先放在南面。
对待北方,则可以先坐山观虎斗,多尔衮等建虏残余,想要取得长期发展,必然会建立定居地。
待他们彻底安定了下来,再想直接跑路就没有那么容易了,毕竟所有家当都在那里呢。
只要时机合适,大明再适时的出手,就基本能解决问题。
这就是沈浪和崇祯一起制定出来的大概计划,在崇祯不胜烦扰,亲自将这个战略向周遇吉解释清楚了。
赤胆忠心的周遇吉这才不再一次次的上书力谏征虏,愿意配合朝廷的这个计划,才有了现在他与多尔衮达成的协议。
多尔衮虽然是个聪明人,但很多事情他不知道,限制了他的眼界和大局观,所以自然就很容易将这次的事情当成是周遇吉在养寇自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