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得再简单一点,每天有顾客充值进资付宝,每天也有顾客从资付宝取款,但因为有不断的交易的存在以及收货确认的期限在,这中间的差额却一般都是固定的,资付宝账户里始终都有用户的一大笔资金在。
而这笔一般情况下不会发生变化的定量资金,就叫沉淀资金。
由于银行监管的规定,以及经营风险警惕的必要,沉淀资金一直都在那里,资付宝公司是绝对不敢动的。
但放在那里也是白白的浪费,因此资付宝公司就会跟银行签订大额存款协议,以这笔资金当作一个固定的存款,获取一个很高的银行利息。
按照专属超大客户的稍微低一点的5%年利息计算,那每天的利息收入都是1370万上下,每个月就是4亿多!
资付宝公司根本就不用付出什么,直接就能每天坐拥这么多的收入,由此你总算是知道了,为什么马耘对于发展资付宝这么有底气了吧?
当然了,在2013年之前,特别是刚刚从2004年开张的那5年,是资付宝的积累时期,每天的利息没有这么多,但其实也是很客观的,支撑一个资付宝公司的发展是绰绰有余,甚至还能补贴一点陶宝网的巨大开支。
也是这个原因,舆论有段时间对着资付宝穷追猛打,质疑这笔钱应不应该收返还给消费者,所以那段时间尚未成熟和彻底霸气外泄的马耘,曾经有些害怕,声称如果监管机构觉得这笔钱不该领取利息,那么他愿意双手奉上。
没有自己银行的人,就是这么的苦笔啊!
人家银行拿着这笔钱出去放贷,可是大大方方的,年利息起码都是8%-12%的啊!——这还是正常的情况,如果有什么人情往来、返存协议什么的,我们就不知道了,反正普通人想要在银行贷款,那肯定是非常非常的艰难!
马耘在借鸡生蛋,银行更是借鸡生蛋,赚得比马耘多多了,还不背负什么的压力,根本轮不到媒体来质疑他们,有底气就是不一样!
马耘等这些第三方支付公司巨头们,正是看到了这个巨大的优点,外加在账务上的更加便捷等等,因此削尖了脑袋才要获得民营银行的牌照,为自己的事业再添上一对翅膀。
萧奇从一开始就是瞄准了自己的银行、第三方支付平台、基金平台去的,因此收购银行这一招,绝对是神来之笔,也是让整个逍遥一系成功屹立起来的重要因素。
日本的六大财团,其核心都无不是金融银行业,他们都有着自己的银行,所以才能发展得那么的迅速,因为人家不缺钱啊!
甚至于后来什么东芝重组、索尼重组、日立重组……等等等等,人家通过自己财团内部的银行,稍微做点手段处理一下,立刻就能渡过难关。
可笑咱们国家的人,还在那里幸灾乐祸的以为这几家老牌巨头会就此没落,实际上根本就没有那回事儿!
银行有多么大的好处,只有让萧奇先实践了,别人才会知道其中的奥妙。
而等到马耘他们这些人发现了之后,再去香港淘金的话,恐怕就不是那么容易了!
咦!
不对不对。
马耘现在已经不是自己的对手了啊!
自己已经有了阿利巴巴集团的30%股份了啊!
咱们是合作愉快的小伙伴!
应该是携手打击其它的竞争对手,双雄霸占市场才对!!
就像是萧奇想要伙同苹果、三星来霸占高端智能电子市场一样,只要是最顶端的那几家公司达成了协议,那就是一种垄断!
萧奇要收购的香港国新银行,随着近段时间港股指数的暴跌,日子也不是很好过。
香港就那么巴掌大一块的地方,光是国际巨头就有中银、汇丰、渣打、花旗、摩根士丹利……等等,另外还有一些中大型的本地银行,国新银行排位都在二十名上下,市场占有率根本算不得什么。
也就是他们是几十年的老牌子了,平日里又没有出过错,所以不少老储户还是相信他们,新的年轻人都是被这些大银行给吸引走了。
成熟银行的最赚钱业务,并不是存款和贷款的利息差,靠着这个挣钱作为最大收入来源的,基本上都是没本事在更高一个档次上挣钱的银行。
他们真正做的赚钱的几个方面,第一个就是包销各种债券,第二个就是做ipo上市,第三个才轮得到金融衍生产品的兜售。
在成熟发达的国家,债券是每个地方政府和每个公司,都会考虑发放的东西,但一般来说,这些债券都不会是他们直接来发放,而是通过银行来发放债券。
因为在投资者们的心中,这些债券到底值多少钱,到底有什么风险,肯定不能听这些债券发起者的说法,因为他们肯定是说自己的东西好,王婆卖瓜都还知道自卖自夸呢,更何况他们是想要在投资者的手中得到钱财。
故而银行的中间作用就很大了,发行和担保都要靠银行来做,换句话来说,超大的有实力银行甚至有权利决定这些债券的价值。
比如一家公司的基本面不好,他们想要发行的债券票面价值是100,但银行只肯以60元一张的价格去做发行。多出来的就是银行自己吃了,因为这个事情银行也是承担着风险的,他们觉得自己该吃这么多。
如此算来就够厉害了吧?
发行1亿的债券,直接4000万就被银行吃了,真正到公司手上的就仅仅是6000万,这种生意容不容易赚钱?
至于第二个ipo上市。那更是银行的主要利润点。
一个公司想要上市,那么就需要有市场操作经验的银行,替他们搞定一切有关于上市的手续、程序问题,这样他们基本上就用不着去涉及自己不熟悉的方面,坐等着公司上市后收钱就行了。
但银行可不是在白做,他们收取的报酬也是非常昂贵的,通常都是以1块钱的价格,买下10%或者20%的原始股份,等到这家公司上市之后。股价大涨,通常一转手就是几亿甚至几十亿的利润——美国银行做建设银行的ipo就赚了数百亿的人民币!这比抢的都来得快!
第三个的金融衍生产品,是最近几十年兴起的一种事物,但是发展得非常的快,做得好了完全可以赚得盆满钵满,比前面的两周都还要赚得多。
但这种金融衍生产品需要的专业精英,就不是一般银行能负担得起的了,只有高盛、花旗、美林等等巨头。才能够养得起他们,才能通过他们做出来的金融衍生产品。全世界各地的到处骗钱!
可怜的是,这三个好事儿都轮不到国新银行,他们根本就没有实力,没有名气,别人根本不会因为上面的三种事情找他们。
他们现在为止最大的利润来源,只不过是同行间的利率拆借。每年的利润算下来仅仅是几亿不到。
其实正常的小银行,利润就只有这么多,不过不到5%的资本回报率,让两大股东陆家和黄家非常的不满,特别是如今网络科技如此如火如荼的时候。他们都想要投入新的领域,赚取大笔大笔的金钱,总比每年吃得饱却富贵不了好多了。
他们的这种心思,在随着国新银行不断的股价下跌,已经是到达了顶峰。
招商银行一直在永隆銀行和国新银行之间来回的谈价格,两家银行都是知道的,而且香港的银行界也都是知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