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他一边琢磨一边道:“首先,我建议我们用来烧水的水壶不能是随手泡,而是可以放在电磁炉上使用的铸铁壶。”

井上雄点了点头:“这个没问题,在随手泡普及之前,铸铁壶亦是我们东瀛常用的茶具。”

陆雨亦是点头一笑,随后张开两手比划了一下,说道:“另外呢,我需要我们点茶的器具至少要这么大。”

井上雄一懵,下意识的同样伸出手,道:“你确定是这么……大?”

陆雨点头:“差不多吧,就这么大就可以了。”

会客厅内一片安静,所有人瞪着眼,看着他俩比划的手势。

赵本虎喃喃道:“我天,陆雨这是要洗脸还是点茶?再大点的话,这茶杯可以当脸盆了吧?!”

孙不二亦是无奈的摇头道:“老夫曾听说过,点茶所用的茶杯越大便越难点,至于这么大的茶器点茶,简直……”

不过即便在场的众人议论纷纷,但却没有任何人从陆雨的脸上看到半点开玩笑的表情,难道他真的是认真的?!

井上雄懵逼了好一会儿之后,才终于缓缓的点了点头:“好!就如你所愿,我们用这么大的茶器点茶!”

陆雨呵呵一笑,道:“那我就没有别的问题了……哦对了!出了正常用的茶筅之外,再给我准备一支细毛笔。”

毛笔?

井上雄又是一阵懵逼。

不过在看到陆雨所需的茶具之后,即便是陆雨再要一把扫帚也根本不奇怪了,一支毛笔而已,总比那个比脸盆小不了多少的茶器要强吧!

不多时,两人所需要的茶具尽皆摆在茶桌之上。

既然陆雨选择了“大型”茶器,井上雄自然也不好意思用传统的点茶碗,只不过即便如此他所用的茶器也比陆雨用的小了不止一圈。

不是井上雄不想使用和陆雨一样的茶器,但那也太夸张了啊!井上雄学茶这么多年,陆雨用的这个绝对是最大的!

当然,陆雨所使用的用来打沫的茶筅也是最大号的。

之所以说茶器越大越难以点茶,便是因为要将茶打出泡沫需要点茶用极快的速度!茶器越大,动作幅度便越大,也就越难以打出均匀细腻的泡沫!

上好的抹茶摆上茶桌,其余人亦是悄然在远处围成了一圈,伸着脖子观看。

两人开始同时烧水。

漆黑的铸铁壶在双方的电磁炉上逐渐加热,不多时便传来了水被加热之后的声音。

井上雄平心静气,目光一瞬不瞬的盯着铸铁水壶。

水的沸腾程度是点抹茶最基础的要求,而铸铁水壶与智能随手泡不同不会自动断电,需要茶人凭借自己的经验来判断,有的时候甚至还需要不时打开壶盖去查看确定一下。

但反观陆雨却面带微笑的闭上了眼睛。

井上雄在查看一次水的升温情况之后,终于看到了陆雨这种近似于恬静的状态,不由得眉头一皱,进而不怀好意的嗤笑道:“陆雨先生,难道你连点茶对水沸腾有所要求的这种事都不知道吗?”

陆雨并没有睁开眼,而是轻轻一笑,淡淡道:“我当然知道,只不过井上先生却不知道‘近世瀹茶,鲜以鼎镬,用瓶煮水,难以侯视,则当以声辨一沸二沸三沸之节。’这个道理。”

因为陆雨说的文言文,所以井上雄听了个似懂非懂。

事实上陆雨所说的,正是华夏南宋茶人罗大经所著的《茶瓶汤候》之中的煮水要领。

宋代点茶时强调水沸的程度,谓之“候汤”。

候汤最难,未熟则沫浮,过熟则茶沉,只有掌握好水沸的程序,才能冲点出茶的色、香、味。

宋代点茶,煮水改用肚圆颈细高的汤瓶,因为很难用眼辨认煮水的程度,因此只能依靠水沸的声音来判断煮水程度。

此书中更有言:“水初沸时,如砌虫声卿卿万蝉鸣;忽有千车稛载而至,则是二沸;听得松风并涧水,即为三沸。”

到了“三沸”之时,茶人便应及时提起汤瓶,将开水注入已放有茶粉的茶盏中,随即用茶筅击打茶汤,直至水与茶充分交融,茶汤表面浮起一层白色茶沫为止。

对于煮水点茶,华夏南宋茶人早已面面俱到,罗大经更是说过:“瀹茶之法,汤欲嫩而不宜老,汤嫩则茶味甘,老则过苦矣。”

只不过这些陆雨却根本不会去给井上雄解释。

不多时,铸铁壶中的水声已然如同山林之中风吹松林涧水潺潺之音,陆雨猛然睁开眼睛将铸铁壶拿下,将水冲入自己盛放抹茶的茶器之中!

而井上雄的速度也并不慢,他一直都在观察水的沸腾程度,此刻也已经开始第一次冲入沸腾之水。

但他们两人陆雨是闭着眼睛用耳朵听,而井上雄却是时不时的去观看,两者对比高下立判!

周围华夏众人见状顿时纷纷点头面现喜色。

而那些东瀛人则一个个的表情都开始严肃了起来。

他们之前也曾见过华夏茶人,甚至还是与井上雄等级等同的二级茶人,但却从未见到过有人竟然能够总结出听音辩水之法!难道这是陆雨所独创的?!

他们哪里知道,华夏宋代是华夏茶文化的鼎盛时期,上至王公大臣、文人僧侣,下至商贾绅士、黎民百姓,无不以饮茶为时尚。所有这些关于茶方面的知识,亦皆是宋朝数代精英承袭盛唐茶风的总结之论!

并且此次点茶斗茶早已有言在先,双方所比拼的乃是点茶手法与浮沫细腻程度。

所以陆雨更是无所顾忌,一开始便直接摒弃了东瀛目前所流行的点茶手法,便如同他此刻第一道水冲下所使用的手法一般,他所采用的正是宋代最为著名,亦是最为经典的“七汤点茶法”!

“七汤点茶法”出自宋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

《大观茶论》有云:“妙于此者,量茶受汤,调如融胶,环注盏畔,勿使侵茶。势不欲猛,先须搅动茶膏,渐加击拂,手轻筅重,指绕腕旋,上下透彻,如酵蘖之起面,疏星皎月,灿然而生,则茶面根本立矣。”

陆雨第一次注入沸水,乃是沿着碗的内壁周围注入,并没有直接冲到茶粉上!

最开始注水之时,他搅动茶筅的手势十分轻盈,先将茶粉搅成茶糊状。

然后边注水,边暗运独孤九剑的剑意快速旋转击拂,使之上下透彻,乳沫随之开始徐徐产生!

“第二汤自茶面注之,周回一线,急注急止,茶面不动,击拂既力,色泽渐开,珠玑磊落。”

搅动过程之中,壶内之水再次沸腾。

陆雨第二次注入沸水,水柱直冲茶汤表面!

他的动作干脆利落,急注、急止!

此刻方才搅动之时已形成的乳沫还没有消失,陆雨同时手腕用力搅动汤面。

须臾之间白绿色的小珠粒状乳沫,开始迅速的堆积起来!

“三汤多寡如前,击拂渐贵轻匀,周环旋复,表里洞彻,粟文蟹眼,泛结杂起,茶之色十已得其六七。”

不多时之后,陆雨再次开始第三次注入沸水!

此刻注水的水量与之前相同,但他击拂搅动的动作却再次变得轻盈起来。

因为乳沫已经堆积,所需的便是均匀搅动。

片刻后白绿色粟米蟹眼般,水珠粒状的乳沫已逐渐盖满了茶汤表面。

“四汤尚啬,筅欲转梢,宽而勿速,其真精华彩,既已焕然,轻云渐生。”

到了第四次注入沸水的时候,陆雨已经将注入的水量减少了一些。

功夫茶》小说在线阅读_第218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清雨阁主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功夫茶第218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