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其实柳铭淇还是比较倾向于金陵一点。
只不过现在肯定不是时候。
即便是柳铭淇这一代可以成功,那也得至少是二十年之后,柳铭淇对朝廷的控制足够有力,自己提拔出来的人也占据了要害,大航海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才有底气来提出迁都。
但麻烦事儿还是一大堆。
首先京畿地区的千万人口就不同意——好好的我一个国都所在地,忽然你给我搬迁了,那我岂不是成了被抛弃的孩子们?
然后新首都的区域,本来无论杭州还是金陵,人口都已经够多了,再转移这么多的部门和官吏、护卫、家属等等过去,对新的首都又是一种巨大的负担。
总而言之,迁都这种事情,不下于是打一次大型的战役,根本是马虎不得。
实在不行的话,柳铭淇还决定让自己的儿子来负责迁都,自己给他打好基础就行了。
说起迁都,其实更重要的还是在于和海外的交流。
一旦海上贸易成为了主流,那么外国人来大康,基本上都是海路为主。
一个中枢朝廷如果不能充分接收国外的信息,不能和他们积极交流,通过交流来查漏补缺,一直处在“我是中原王朝,我老大”的心态中,就容易固步自封,从而最终被时代所淘汰。
花旗国为什么后来那么的发达,而且强大得让人几乎绝望?
原因不就是他们一直都在和外界融合吗?
他们的强大,不仅仅是从欧洲吸取了大量的人才,更在于在亚洲也吸引了大量的人才。
无数的人才共同在那边努力,便成就了他们的经济和国防的强大。
拿现代来说,数十年的时间里,我国的无数大好青年,不也是争先恐后的冲向美利坚?
而如果大康的首都在内陆,他们交流不便的话,很有可能就不会去帝京城了,而是只在江浙一带和两广沿海。
这一样来,大康的内外一定会造成非常尖锐的矛盾,说不定提前爆发出来,大康自己都要完蛋。
想要大康不灭亡,那么并不是民众和商人们有思维的进步,更重要的是丞相们、六部尚书们、各大头脑们,都有进步。
只有这样,他们才会积极的接收新知识,从而让自己的思维能拓展出去,真正的能达到胸怀天下。
柳铭淇理想中的状态,自然是一百年、二百年之后,大康成为君主立宪制的国家,皇帝掌握一定范围内的权力,但大部分权力属于议会和人民。
人毕竟都是自私的。
既然是自己的子孙们成为了皇帝,柳铭淇自然不希望他们被推翻,被人直接斩头……能有大不列颠君王的待遇稍显不够,能像是泰国国王那样就最好。
至于最后一个原因,也是出于柳铭淇的私心。
京城着落在临海的区域,那么对于周边海外领土的掌控,便会千百倍的增强。
在柳铭淇的心中,大康的领土不应该只有大陆这一块儿。
东瀛算是一个,,但更重要的应该是东南亚国家。
南海周围的中南半岛、菲利宾、苏禄、马来西亚等等,都该是帝国的核心领土。
在此基础上,如果能掌控澳洲,那便是最好的大圆满了。
只要大康的海军足够强大,只要有着蒸汽机开发的便利交通条件,只要我们同宗同源的大康人生活在那些土地上,那么这些领土就和大康密不可分。
退一万步说,哪怕日后这些领土都独立了,他们的主体还是大康人,还是属于我们的族群,仍旧代表着我们的文明传承。
到时候和内陆的整体大宗主国家形成一定程度的竞争,让主体宗主国有着紧迫感和压力,倒也是一个促使进步的好方式。
并不是只喜欢肆意妄为的人当皇帝,才觉得快活。
柳铭淇现在觉得,其实自己当皇帝也是有好处的。
比如说现在搞丨炸丨药、大炮和燧发枪,他就可以更加名正言顺的搞了。
今儿趁着休息的当儿,少年又来到了大炮工厂。
现在的大炮,最重要的并不是火药配比之后做成的各种炮弹,而是在于大炮的炮身。
初级阶段的大炮炮身,很容易出现铸模不好、钢铁杂质太多,以至铸造得不够好,以至于用了不久就要炮身爆裂的状况——俗称就叫做“炸膛”。
所以哪怕是如今大炮工厂已经做出来了五种各种尺寸的大炮,外加十一种不同的炮弹,但柳铭淇仍旧叫他们不停的实验和增强炮身强度。
“轰轰轰……”
站在几十米远处,柳铭淇听着轰隆的大炮声音,看着浓烟过处,各种炮弹不断的冲击着石堆、木板、小山坡……一种自信心油然而生。
如此的大炮发射出去,有几支军队能抵挡得住?
虽然精度不够,炮弹的威力不够,可在这个时代,有几个人能冒着炮火前进的?
这可不是欧洲排队枪毙的时代,具有爆炸性威力的火药,直接能摧毁一个人的勇气。
在历史上,能达到一成伤亡而不崩溃的军队,称为精锐。
达到两成伤亡不崩溃的军队,可称之为国之支柱。
三成伤亡而不崩溃的军队……数遍古今中外五千年,你找不出十支来。
别觉得好笑。
所有的战争中,最大的伤亡都不是真刀真枪的干,而是来自于溃败之后的追杀。
恐怖这种情绪是会传染人的。
特别是在分分钟有人死亡的战场上。
雪崩这样的词,专门为战场而设计。
你还别说什么古代,就现代都是如此。
著名的宇宙棒子,不就是死伤还没到一成,就全军飞速转进了吗?
“将军,请相信我,棒子他们的撤退速度是他们进攻速度的一千倍!”
“那好,我授权于你们,只要看到棒子溃逃,可以一并按照敌军处理。”
和他们比起来,我军死亡率达到500%却还坚守阵地的军队,真不知道该用何等膜拜心情去对待了——补充一批死一批,总共死伤人数是原本并部队的五倍,但最后阵地却还在手上。
好吧。
不说废话,反正就现在,敢写这场战争就得面对宦官的命运,秀才也不多扯了。
回到眼前来。
配备了大炮的部队,只要再给他们配备足够的保护,在陆地战场上已经是无敌的存在。
要不是步炮协同还没有训练过,要不是时机还不成熟,柳铭淇真想明年就让军队出发,先灭了东北的室韦再说。
站在柳铭淇旁边的,还有一群禁军大将军、几位丞相、大臣、外加京畿总督熊文庆。
他们比柳铭淇看得还要目瞪口呆。
之前柳铭淇带着皇帝来看过,不过那种规模没有现在这么大,发射炮弹的频率也不像现在这么熟练、这么快。
如今柳铭淇是皇帝,自然可以火力全开,好好的震撼这么一群大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