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他想说的,都被这些文官说完了。
“对了,”他忽然想起一事:“镇北王的尸体带回京去,他是此案主角,死,也要带回京。”
“这是自然。”郑布政使点头。
镇北王的尸体,无论如何都要带回京城的。
这件案子,杀了镇北王只是初步结束,为案子定性,才是一个完美的收官。
见事情已经谈完,杨砚看向许七安,沉声道:“随我过来。”
头儿,你严肃的样子,嚣张的口吻,就像我中学时的班主任.........许七安还是乖乖的跟他走了。
两人沿着城墙,走出一段距离后,杨砚停下来,转身说道:
“镇北王献祭城中百姓时,我曾看到城中百姓的魂魄汇入地底,地底似乎还有一座阵法。可当我事后去挖掘,掘地三尺,什么都没找到。”
魂魄汇入地底?这是什么操作,镇北王屠城不是为了炼制血丹吗.........许七安听完,第一反应就是:
妙真,我需要你!
有关于魂魄方面的知识盲点,找李妙真就对了,如果李妙真学艺不精,那没关系,还有金莲道长这个老银币。
杨砚凝视着他,问道:“你有什么线索吗。”
人脉广的好处非常明显,我以后要继续把鱼塘发扬光大,对了,黄油玉雕刻的小剑还没送给军娘..........许七安心里不着边际的想着,沉声道:
“头儿,你稍等片刻,我去趟茅厕。”
杨砚是知道他持有地书碎片的,当初那位紫莲道长,就是杨砚单枪匹马干掉的。
许七安走下城头,找了个僻静的角落,取出地书碎片,用三号的身份传书:【金莲道长,我有事要与你单独商量。】
大晚上的,看到这则传书的天地会成员,心里很不是滋味。
最近不知是怎么了,李妙真那个女冠,三天两头要求屏蔽大伙,现在三号也有样学样。
几秒后,金莲道长传书道:【什么事?】
【三:妙真呢,妙真可以参与话题。】
金莲道长叹息一声,传书道:【妙真,你可以传书了。】
【二:你找我什么事,有话就说,有屁就放。】
这是怎么了,火气那么大?许七安传书道:【你似乎不太高兴,怎么了。】
李妙真:【呵,你这个女人是怎么回事,她快把我当丫鬟使唤了,不知道的还以为她是王妃呢。那种心安理得的架势,就很气人。】
您和钟璃一样,也是大预言师?许七安传书安慰圣女:【别和她一般计较,她习惯了。】
王妃那个蠢女人,未必是故意的。她当了半辈子的王妃,锦衣玉食,丫鬟伺候,生活中的很多习惯,不是说改就能改。
除非李妙真像他一样,不停敲打王妃。
李妙真:【有事说事,别打扰我打坐。】
明显是余怒未消,带着火气啊,我还是哄哄她........许七安传书道:
【我觉得你不必这么刻苦,以我们飞燕女侠的天资,只需要把部分精力放在修行,就能傲视同辈。】
李妙真传书:【哼,我觉得你在骗我。】
她心情稍稍好转。
许七安:【金莲道长觉得呢?】
金莲道长:【我觉得你们根本不尊重我。】
就像闹哄哄的教室迎来了班主任,许七安和李妙真没敢继续闲聊,前者把话题扯了回来,传书说明情况:
【是这样的,镇北王献祭楚州城百姓时,杨砚亲眼看见百姓们魂魄汇入地底,事后却怎么都找不到端倪。】
李妙真回复道:【有阵法残留吗?】
杨砚没有说,那就是没有.........许七安回复:【没有。】
李妙真不说话了。
沉默之中,金莲道长传书道:【听妙真前几日说的情况,参与其中的高手有地宗道首和巫神教。呵,都是元神领域的强者,阵法可有可无。
【嗯,道门和巫神教虽炼鬼养鬼,但基本不会收集那么多魂魄。除非要炼制魂丹。】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果然还是金莲道长经历丰富........许七安传书道:【魂丹?魂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金莲道长传书道:【作用多了,比如增强元神、充当炼丹材料、炼制法宝、修补不健全的魂魄、培育器灵等等。可能是,地宗道首需要魂丹吧。另外,屠城产生的怨气和戾气,这种世间大恶对他来说是大补药。】
所以,地宗道首是为了魂丹才和镇北王合作?许七安恍然的点头。
【三:这样的话,他会不会继续屠城?地宗道首是二品啊。】
许七安担忧的问道。
【九:呵,他不敢,因为他距离天劫只差一线,以.......他那个状态,根本不敢渡劫。所以你不用担心他屠戮生灵,除非他不想活了。】
许七安顿时放心。
结束传书,他返回城头。
杨砚立刻看了过来。
许七安沉吟道:“我刚才突然想起来,那些魂魄应该被炼制成魂丹。极可能是地宗道首与镇北王的合作的报酬。”
魂丹就是地宗道首口中的“最大的恶”?杨砚缓缓点头。
他当时就在现场,随隔着遥远,但听的很清楚。
接下来,就是给楚州屠城案定性,让镇北王和阙永修背上应有的罪名,这必将遭受阻碍.........杨砚道:
“有事找魏公,多听取他的意见,不要再鲁莽冲动了,明白吗。”
顿了顿,他低声道:“如果魏公觉得此事不可违,你千万不要逞强。”
许七安看着他,不说话。
五月初,初夏。
一艘来自楚州的官船,破浪而来,缓缓驶入京城地界,最后在京城的码头停泊。
使团众人站在甲板上,望着人流如织,热情非凡的码头,心里感慨万千。
前往楚州时,暮春时节,当他们回到京城,已经是初夏。
这段时间发生的事,搁在普通人身上,可以吹嘘一辈子。
使团众人松口气的同时,眼里燃烧起信念。
他们将给京城带来一个重磅消息。
大奉再无镇北王。
按照规矩,到地方巡视、查案的官员,返回京城后,第一件事是进宫面圣,述职交差。
而在此之前,加急或者不加急文书,要提前一步送达京城。
不管是上朝时的奏对,还是此类的大事,在事先都必须有文书送到京城。急事就加急,六百里八百里视等级而论。
不急的事,也要提前一步把文书发回京。
这既是为了君王的威仪,遇到大事胸有静气。也是为了让皇帝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去找心腹大臣商量。
但有一种情况例外,那就是造反。
楚州城屠戮一空,城毁人亡;镇北王伏诛于城中,大奉再无镇国神将。如此大事,本该是八百里加急,如果马能长翅膀,一千里加急都不为过。
可使团偏偏就是不提前发文书,不通知朝廷,使团当然不是为了造反。
“我们要打朝廷和陛下一个措手不及!”
这是郑兴怀布政使说的。
朝廷因为此事大乱,他才能从中斡旋、操作,游说当年的故友,游说王首辅,让整个文官集团联合起来。
使团离开官船,由禁军扛着一口薄棺,棺材里陈列着镇北王的尸体,拼凑起来的尸体,倒是完整的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