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实没有请教。”陈炬似有所思。
“现在请教也不迟,反正依我看日本短时间内不会投降的。”
“好,那我问问万岁爷吧。”陈炬点了点头,感觉很有这个必要。
尽管已有皇上预言日本投降的时间节点,可在他看来,以及对日军的反馈判断,加上与朝鲜国王李昖的沟通,又让他不敢那么确定。
如果以半年时间为节点,这都已经过去一半了,日本似乎越战越勇,他们到底还能支撑多久?
“朝鲜是没有这个实力呀,不然我们可不这忙温柔地对待日本,他们对付我们可狠着呢。”李昖又说道。
陈炬也感觉到了,李昖是恨不得将日本碎尸万段永久毁灭了最好。
可陈炬心里头认为,这并不是皇上的态度,皇上应该没想过毁掉日本。
当然,陈炬也不觉得可以毁掉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这样势必会成为世界的公敌,以致于遭遇国际讨伐吧?
但有一点,陈炬虽然没上战场,可能够感受到日本人的战斗欲望强烈,确实狠,相信李昖没有夸张。
也不知道戚继光与李成梁在经历过与日军大战之后会怎么想。
而此时此刻的戚继光与李成梁,包括第一波军队,也就是李如松、努尔哈赤几个,还是激战当中。
他们可没有陈炬想得多,上了战场只想杀敌,这是唯一目标。
杀得日军怕了,不敢应战了,自然就会投降,至于什么时候投降,就看日军能够坚持多久了。
他们确实也想看看,日军的战斗力到底有多强,死活不投降是不是还有杀手锏没有展现出来?
戚继光与李成梁的增援,无疑让明军的斗志更加激昂。
但几位领袖都感觉到了,日军也是越战越勇,尽管伤亡惨重,就是咽不下这口气似的决不投降。
关于将全国各地镇守公公撤回京师的决议,朱翊镠已经颁发下去了。
而且在决议中明确指出,地方上从此不再设立镇守公公的相关职位。
这道旨意自然又引来一片热议。
朝中官员与百姓多数都赞成这道旨意,尤其是地方官员。
因为他们许多也做过地方官儿,知道地方设立镇守公公的弊端。
要不就是仗着代天子巡视地方,在地方作威作福;要不就是与地方官儿沆瀣一气,经常欺负百姓。
也不能说他们一点作用都没有,但其弊端要远远胜过作用。
撤回镇守各地的公公,不仅可以消除这些弊端,还可以为国家节省一大笔开支,不用养着他们了。
所以,这道旨意一经颁布,便赢得朝中官员的普遍赞同。
百姓也清楚,公公没几个值得他们尊敬的人,撤回就撤回。
更多的议论集中在,既然撤回不再设立地方镇守公公,那撤回后如何安置那些人?那些人可不少呢。
在颁布这道旨意之后,王安也逐步向外扩散一些这方面的信息,毕竟他是第一个得知皇上想法的人。
逐渐便有人打听清楚了。
“原来皇上是要将他们全部召回京师进行一次大考核,像京察一样,对于不合适的公公全部裁汰,而对于合格的公公才允许他们继续做公公。”
“那不合格的公公怎么办?”
“不合格的公公,只能像我们这些普通人一样干活儿谋生,紫禁城里不需要他们了,地方更不再设立镇守太监相关的职位,更不需要他们。”
“那以后太监不是越来越少了吗?”
“听说这正是皇上的意思,以后太监就是越来越少,直至消灭。”
“那紫禁城也不要公公管理后宫吗?”
“这个我也不太清楚,听说会留下那些自愿挨一刀真心想做公公的人。”
“谁想挨那不是人的一刀做公公?”
“怎么没有?只要有名利驱使,就会有人愿意挨那一刀。你想想,随着公公越来越少,他们不就越来越稀罕了?物以稀为贵,自古皆然。”
“哦,那倒是。”
“以后有机会做公公的就能留在紫禁城,与现在公公的地位指定不一样,所以还是有人愿意的,不过考核标准会越来越严格。换言之,不是谁只要挨那不是人的一刀就可以做公公了。反正听说皇上最后的目标是要逐步消灭公公这个群体,不鼓励正常人做公公。”
“这可又是一次破天荒的改革呀!”
“皇上说做公公其实是灭绝人性,以后不再提倡。”
“可不是?做了公公这辈子再也不能享受天伦之乐了,可他们还有欲望,只能用嘴与手,多么可怜!”
“据内部消息称,这次被撤回京师的公公,说是大考核,但其实基本都会被淘汰,毕竟紫禁城里容纳不下他们,已经没有他们的位置了。”
“那如何安顿他们?”
“刚才不是说了吗?会像我们这些普通人一样干活儿谋生,皇上名下的兴农集团、朱氏集团、吾爱吾家,都可以接纳他们,而且呀你们可能还不知道,大公公孙暹,正在组织一支勘探矿产资源的队伍,届时也需要大量的人。”
“莫非皇上开创几大集团时,就已经想到了会有这么一天的到来?”
“你还真是说对了,听说皇上就是那样想的,自打登基第一天起或许就在琢磨这个问题,只是当初时机不成熟,所以没有动手,如今有几大集团公司接纳那些被裁汰下来的公公。”
“皇上果然是深谋远虑呀!”
“那当然,皇上这时候动手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皇上如今的地位与威权与日俱增,没有人敢反对了,毕竟没有人的眼光有皇上好。倘若皇上一上来就这样做,想想这压力有多大?”
“皇上果然高瞻远瞩呀!”
“……”
在一顿议论之后,让无论是官员还是百姓,都对这道旨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绝大部分人都表示赞同。
朱翊镠当然对舆论也有所了解。
这是他希望看到的结果。
改革确实酝酿了很久,选择这个时候动手,也是基于时机的成熟。
这时候难过的恐怕还是那些公公。
可这是历史必然的趋势,公公一定会逐步退出历史大舞台。
对于田义、王安那些被倚重的大公公,其实也没有太大的影响。
都是没有子嗣的人,自己过完此生这辈子也就结束了。
反正他们不会被裁汰掉,这项改革对他们没有多大影响。
有影响的是那些被召回京师最后被裁汰的公公,情绪上多多少少会有一些波动,这是在所难免的事。
改革总会波及到某些人的利益。只要方向没有错,朱翊镠就不担心。
就像逐步取消对皇亲国戚的无条件供给与奖赏一样,只要大方向深得民心与官心,就不怕有人站出来闹事。
反正也闹不起来。
公公相对于皇亲国戚,终归属于弱势群体,而且会被人歧视。
所以朱翊镠并没有刻意给皇亲国戚找出路,但为公公考虑了,至少只要他们诚心诚意干活儿,就会给安排一个安身立命之所。
况且,比起有子嗣的皇亲国戚,安排公公要简单得多,毕竟只要保证他们这辈子过完就结束了,他们没有子嗣便基本没有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