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所有人都纷纷庆贺的时候,只有朱八戒纳闷儿地问朱翊镠。
“师祖,师祖,你们怎都生儿子,唯独我一个人生女儿呢?”
“怎么?你不是说男女一样爱吗?”
“是一样爱,只是好奇,莫非生儿子还有什么诀窍不成?”
“没有。”
“那为什么会这么巧呢?我下一胎也要生个儿子才行。”
“这个不是你想生就能生。”
“难道就一点窍门儿都没有吗?”朱八戒又不死心地问道。
“没有,再说一次,生儿生女都一个样。”朱翊镠一本正经地道。
“知道,我也没说不喜欢女儿,只是好奇你们第一胎为什么都是儿子。”朱八戒一个人自言自语式嘀咕。
这样,随着王姽婳孩子的降生,朱翊镠回京的步伐也越来越近了。
塔娜焦急地等待李成梁的回音,她极度渴望领兵作战。
朱八戒也如此,再不开战,恐怕就要回京暂时没机会了。他理想是与日本先干一仗,然后再回京。
朱翊镠其实也很关心。
东北这边内部矛盾算是解决了,但外部矛盾才逐渐浮出水面。
若非朱翊镠一个劲儿地告诫,没有几个人会想到日本的狼子野心。
更没有几个人相信小小岛国,居然想要霸占朝鲜,进而进攻大明。
即便朱翊镠起初提出来时,也没几个人愿意相信,但现在事实似乎再一次证明了,还是他的判断准确。
人家日本都有了洋枪大炮,看看把朝鲜吓的,都没开始打就哆嗦,要抢占朝鲜海峡,他们还不敢开打。
看来日本的实力确实被低估了。
再联想到之前日本倭寇海盗最横行的时候,如今已经过去了几十年,而在这几十年期间,大明实力非但不增,反而有下降的趋势。
可日本一直在进步,大明似乎一直在退步,此消彼长,日本现在的实力应该值得刮目相看。
看看人家,直接来抢地盘儿了。
足见他们的野心,肯定是有一定的实力,不然也不会贸然行动。
虽然在大家的印象中,日本仍然只是一个小小的岛国,但对日本的认识已经再也不是从前的那个日本了——想当初还是我们的藩属国呢。
然而,李成梁已经领兵去了半个月,依然没有消息传回。
也不知是否遇到麻烦。
朱翊镠正想着是否再派人过去,李成梁终于派人回来了。
谷回来传信的是秦得倚副将。
反正李成梁出兵,左臂右膀一般都是秦得倚与李平胡两个。
“启禀陛下,日本不肯轻易退兵,李总兵与他们谈判谈不拢。”
“那他们想怎么着?”
“日本人非说朝鲜海峡是他们的,在他们管辖下更利于海上稳定,还讥嘲朝鲜根本没有海上维和的能力,此刻李总兵与日本水师正僵持难下。”
“这是成心找揍是吧?”朱翊镠异常的恼火,这时候也表现得尤为强势,“让日本水师即刻撤出朝鲜海峡,必须遵守国际条约,否则别怪大明出手。”
“遵旨。”
“他们来了多少兵力?”朱翊镠又问。
“他们来了好多战舰,每艘战舰上都载有洋枪大炮,而李总兵这次只带一千水师,如果开战,还得增派兵力。”
“……”朱翊镠顿时犹豫起来,因为辽东水师也才刚建不久,战斗力不会好到哪儿去,如果海战,必须调度京师的水师才行,来回太浪费时间精力。
沉吟片许后,朱翊镠道:“看能不能将他们引到陆地上来?若只以辽东水师应战,似乎并没有必胜的把握。”
秦得倚道:“陛下,李总兵也是这么想的,否则就直接开打了。”
“朝鲜方的兵力以及战斗力到底有几何?”朱翊镠接着又问道。
“……”秦得倚摇了摇头回道,“据李总兵估计,不堪一击,尤其海战能力,这也是李总兵顾虑的一个地方,而这恰恰又是日本得以猖狂的原因。”
“先试图将他们引到陆地上来,如果行不通,而日本又坚决不撤军,就问朝鲜方,敢不敢打,敢打,大明支援,奉陪到底,这个时候绝不会退缩,而让小日本得逞。”朱翊镠表明态度。
“末将明白。”
“一旦开战,朕立即调兵过去。”
“好,末将这就赶到朝鲜,传达陛下的指示。”秦得倚又急匆匆地去了。
如此一来,那这一仗更不可避免。
看来要提前开打了,可这时候日本国内不是还没有统一正乱着吗?
日本的底气在哪儿?
难道只是仗着有了洋枪大炮就敢肆意挑衅?又或是估计大明不会为了朝鲜而对付他们?
毕竟战争可不是闹着玩儿的,那得劳民伤财啊。
反正在朱翊镠看来,无论是底气十足还是试探,绝不会让日本得逞,一旦开战,立马儿调兵支援。
先且不管代价多高。
日本嚣张的气焰必须灭一灭再说。
即便是海战,也得去碰一碰,就当是一次练兵好了。
总的指导思想确定,接下来就是如何部署行动备战。
得意此消息后,朱八戒与塔娜再次请战,只不过想着如果是海战……那似乎也不是他们的擅长。
优势自然发挥不出来。
这也是朱翊镠为什么吩咐秦得倚告诉李成梁,最好将日本军队引到陆地上来的原因,这样胜算更大。
当然,如果只是海战,也没必要派朱八戒与塔娜去了。
当然,朱翊镠也意识到了,任何事情都会有不利或反对的一面。
况且这次还是战争。
关键还是与外国战争。
而最为关键的还是抗日援朝,人家日本根本没有找大明的茬儿嘛,为何要帮助朝鲜去打日本人呢?
战争可是需要烧钱死人的呀!
肯定还是有许多人不能理解,也仍然不相信日本进攻朝鲜,其实终极目标是要针对大明。
日本想在东南亚有所作为,并建立属于他们的势力范围,大明是他们绕不过去的一座大山。
许多官员都不相信不能理解,就更别说许多百姓了。
起初连李成梁这样的大将都难以置信,日本竟会有如此宏大的理想,还会问他们有这个能耐吗?
但李成梁的观念逐渐改变了,不仅认识到自己的短处,也认识到其他民族的长处,不再夜郎自大。
可其他官员呢?
还有百姓呢?到底有多少相信又有多少能理解的?
所以这个时候抗日援朝,指定会出现反战的情绪。
辽东的底子如何大家心知肚明,能折腾得起吗?
吉林、黑龙江又不能指望。
这是很现实的问题。
果然,很快便得到辽东各方面的反馈,反战的人不在少数。
王象乾与田义都有点着急,两人商议好,一道来找朱翊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