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说得难听点,没有心。

如果说有,只有一点,就是为主子服务的心,时刻围着主子转。

这些年,他不都这样过来的吗?围着李太后,围着朱翊镠,围着郑皇后……哪有什么轻松自在的日子?

但这次退下之后感觉有了。

终于可以轻松自,在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不必看人眼色行事。

原来心里装着名与利时,感觉不到做自我的重要性与可贵之处。

如今感觉到了,所以急流勇退。

申时行拜访他,他也是第一次掏心掏肺地将心里话和盘托出。

从前确实觉得申时行不对胃口,与张居正明显两个风格的人。

他当然更倾向于张居正的作风。

但现在他看开了。

或者说是想通了,感觉申时行也有自己的难处。

外界对申时行的评价不一,申时行决心做和事佬固然得到了某些官员的尊重,但并不被全部人士所谅解。

申时行有时被人批评为张居正的循吏,有时被人指责首鼠两端,即遇事左顾右盼缺乏决心或者说魄力。

然而,申时行何尝不难?高拱、张居正都是什么下场?

高拱被罢黜回籍,张居正“死”后被参,家产籍没,子弟流放。

如果申时行仍按照座主张居正的作风办事,至少也是缺乏头脑。

今日,申时行坐在文渊阁中张居正留下的公案后边,当然不能忘怀张居正当年的精神气概。

张居正是一个聪明绝顶的人,能够记忆千头万绪的详情末节,同时又极能了解各种人事的机微。

张居正担任首辅之后,确实一帆风顺,然而再过十年竟身败名裂,即便得到朱翊镠的平反,这种惨淡的经历也是申时行不希望看到的。

申时行对座主张居正太了解,张居正的根本错误在自信过度,不能谦虚谨慎,不能对事实作必要的让步。

申时行性格温润如玉,生平不愿意宣扬别人的缺点,而对于提拔自己的人更不会妄加批判。

这就是为什么张居正被万历皇帝清算时,申时行敢站出来。

为什么朱翊镠离开京城坐镇辽东期间,申时行累得吐血几次,仍在咬牙坚持,从未想过退休不干了。

像冯保与申时行,都是陪伴张居正改革的人,或者说拥护者,看得比常人更清楚:张居正的十年新政,其重点在于改变文官机构的作风。

文官制度备受各种环境之累,弊端丛生,张居正力图振作,但要求却过于严厉了,以致于抗拒横生。

在张居正有生之年,可以利用强权压制反抗者,可一旦失去地位,其心血事业也随之付诸流水了。

加强行政效率只是一种手段,张居正的目的在于富国强兵。

理财是张居正的强项,但也是在此专长之中,埋下了失败的种子。

这其中,有许多复杂的情况,是为外人所未能深悉的。

冯保看得清楚,申时行也一样。

在与冯保的交谈中,冯保感觉申时行比他看得似乎更清楚。

张居正一心想要改弦更张,十年“专政”之后,各地税额并没有调整,地方政府仍然无法有效地管理广大的农村,官吏薪俸之低依然如故……

张居正办事认真一丝不苟,亲自审核政府的账目,究查边防人员数额,下令逮捕到犯法的官吏,设计各种报表的格式,规定报告的期限……

然而,种种维新都不过是局部的整顿,而非体制上的变革。

这也是申时行为什么如今极力推崇皇上朱翊镠的重要原因。

他觉得皇上的改革要优于张居正。

导致近段时间不少人觉得申时行似乎不再愿当和事佬,而只会拍皇上的马屁了,因为皇上每一个决定,申时行都会选择义无反顾地支持。

人都是会变的。

申时行似乎变得“强悍”了。

但冯保又何曾不知,这是申时行承受了多大的压力!

只因他与张居正一样,也是一个有理想的人,只不过申时行与张居正处事方式不同而已。

回过头来看,冯保觉得申时行的做法或许更加被人接受,至少不会像张居正那样死后被参。

这不就是成功了吗?

陈炬安全抵京。

此时距离年关还有些时日,但冯保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卸任。

郑妙谨便依了他之意,知道冯保的心已经不在内廷,也无需挽留。

所以就在陈炬回京的第三天,郑妙谨便颁发懿旨恩准了冯保的请求。

擢升陈炬为司礼监掌印,陈炬的位置则由此刻身在辽东的田义接任。

同时擢升王安为司礼监秉笔,乾清宫掌作的位置仍由王安兼任。

如此一来,大家都明白了,这一任的大内总管是陈炬,接陈炬班儿的将是田义,再下一任就是王安。

包括冯保在内,连续四任大内总管的人选都已经有着落了。

尽管在冯保看来,内廷的作用有不断削弱的趋势,但也只是相对的,大内总管依然位高权重。

但也不得不承认冯保说得对,大内总管换人只是引来一片热议,并不会对内廷的格局有任何影响。

冯保说退就退了。

陈炬说上来就上来了。

一切过渡得很自然,也没有任何人站出来说反对谁或支持谁。

新一任的大内总管就这样定下来。

相对于议论冯保与陈炬,议论田义与王安两个人似乎更多。

毕竟陈炬接替冯保在意料之中,原本陈炬就是冯保的接班人。

只是让大家都意想不到的是,居然让田义接替陈炬的位置。

要知道田义不在京圈儿,而且曾经还是万历皇帝宠信的公公。

让大家更想不到的是,竟提拔王安为秉笔,此时的王安才十几岁。

当初升为司礼监随堂时就已经属于破天荒的了,如今还要离奇些。

田义为什么能从南京突然跻身于北京?王安为什么能得皇上如此信任?

反正一时半会儿大家都想不明白。

别说是外人不清楚,就是田义与王安自己都想不明白呢。

田义感觉幸福来得太突然,而王安是感觉幸福一直就在身边。

陈炬将朱翊镠交代的几件事传递给外臣知悉,自然引来一片热议,尤其是鼓励汉人官员去辽东边外做官儿。

然而,尽管陈炬在辽东与朱翊镠对话时声称,有朱翊镠一句话就够了。

但现实并不这样简单。

优先晋升也无法保证立即有官员主动愿意前往即将成立的吉林行省做官。

那可是边外苦寒之地,与流放奴儿干都司似乎没有多大区别。

眼下奴儿干都司管辖控制的一部分领地不就是即将成立的吉林行省吗?

除了考虑地理环境偏僻生活艰苦之外,还担心一个更重要的问题。

女真族各部落才刚刚入籍大明,尽管届时融合成一个满族,可女真族人绝对是主体,这个毋庸置疑。

在他们的地盘做官真的容易吗?女真族人不会抗议吗?有没有一点“送羊入虎口”的味道?

无论女真族人还是蒙古族人,都是桀骜难驯的性格,去人家的地盘管理人家,怎么看对汉族官员都没有吸引力。

大明巅峰》小说在线阅读_第1606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背锅侠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大明巅峰第1606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