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儿已经感觉到了。”
“知不知道险些你就不能与师父这样说话了?”
“师父派李总兵前往赫图阿拉,徒儿便已经感觉到了,所以族人没有一个抵抗,徒儿也乖乖束手就缚。”
“这次算你有自知之明,捡回一条小命。”朱翊镠接着道,“不过师父还得警告你,不要再挑战师父的极限。”
“徒儿不敢了。”
“接下来你有什么打算?”
“……”努尔哈赤被问得一愣,确实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与师父说实话,还想继续做建州女真乃至整个女真之主吗?”
偶努尔哈赤想了想,回答说:“还是看师父的,任凭师父安排。”
“师父与你三弟明确说过,可以选择扶你,也可以选择废你,就看你听不听话了。你我师徒二人,本该同心协力将女真族治理好,让这片土地上的人都能过上好日子,这才是终极目标。”
“徒儿谨遵师父的教诲。”
“那你回去吧。”
“……”努尔哈赤又愣住,好大会儿才弱弱地道,“师父不是要责罚徒儿吗?”
“这次算了,下不为例。倘若再有下次,新账旧账与你一起算。”
“多谢师父!那三千人戍边一事?”
“暂时不用你考虑,毕竟都将入籍大明,便是我大明一份子了,师父自己想办法吧。不过谁对入籍大明有异议,倒是可以考虑发配戍边。”
“徒儿明白。”
“你回去依然统领建州,但记住以后都是大明人,师父稍后会派张懋修过去落实大明身份证制度。”
“好,徒儿等他。”
“师父给你这次机会,希望你好好珍惜,回去好好反省。”
“徒儿遵命。”
“去吧。”朱翊镠一抬手,就这样放了努尔哈赤。
努尔哈赤如同做梦一般,仿佛还有点不大敢相信,回头看了几眼之后,才慢慢离去。
“陛下,就这样放他走了吗?”李成梁疑虑地道。
“要不然怎么办?”朱翊镠道,“关起来或是杀了吗?这样只会激起女真族人更大的仇恨。这不是朕的目的,希望他能明白朕的一片苦心,再敢挑事儿,朕绝不饶他。”
“倒也是。”李成梁点了点头,“这次可以抓他,下次还可以,他逃不出我们的手掌心。”
“接下来,将女真族人迁移一部分到辽东来,同时将辽东这边人也迁移一部分过去,这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以后想分开都不行了。”
“陛下,那努尔哈赤手中的兵权,是否需要收了?”
“暂时不用,他们的实力还有限,等所有女真族人全部入籍大明后,再重新统一规划编制吧。”
“陛下,女真族其他各部将以何种方式收服?”李成梁又问。
“待建州女真各部改造完毕,届时由李总兵领兵去逐一收服吧,就当建州女真是一个试点。”
“可这样,辽东的统属范围太广,恐怕照应不过来。”
“朕知道。”朱翊镠当然心里有数,东北三省还没有雏形呢。
努尔哈赤被李成梁抓走的消息,很快便在女真各部之间传开了。
除了建州这边,其他各部还不知道为什么努尔哈赤突然被抓走。
打听之下,原来是因为大明皇帝要采取实际行动了,誓将女真族全部纳入大明,而努尔哈赤被抓走的原因正是他有想法,不情愿入籍大明。
“既然努尔哈赤不情愿入籍大明,那他为什么不反抗呢?”
“辽东总兵官率领三千辽东铁骑,直接去建州抓人,你敢反抗?反抗不是就要短兵相接死人了吗?”
“大明皇帝坐镇辽东,其决心之强大家也都看到了,努尔哈赤还是大明皇帝的徒弟呢,居然照样被抓走,试问还有哪个部落敢打头跳出来?”
“倘若建州女真全部入籍大明,那我们是不是也就不远了?”
“这还用问吗?想想,大明皇帝坐镇辽东一直不走,目的为了什么?当日说为了努尔哈赤御驾亲征,现在看来只不过是个幌子,为了收服女真、蒙古两大族才是其真正用心。”
“这对于我们来说是好事啊,大明富裕,而我们贫穷,数百年来,汉人将我们直往边塞苦寒之地驱赶,如今大明皇帝缺反其道而行之,那我们不是可以去中原定居生活了?”
“可我们在汉人眼里是蛮夷,去中原会被人待见吗?你以为有你的立足之地会如此简单吗?”
“听说大明皇帝不是倡导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进步吗?不允许大汉民族对我们任何的歧视与压迫。”
“切,你说得容易,几百上千年的传统思维,如何在旦夕之间改变?即便大明皇帝想改,也有相关政策扶持,可是低下了的人呢?正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怎么可能做到完全平等?”
“至少证明大明皇帝有这个想法,有这个决心吧?万事开头难,总得需要人去尝试,不然政策如何推行?”
“这个倒是。”
“又没有说非得要去中原吧?想去就去,不想去可以选择现在一样生活,努尔哈赤不想入籍大明那是他有野心,想自己做女真之主,可到底能不能带领族人过上好日子呢?要我说,跟着他还不如跟着大明皇帝吧?”
“也不知道他被大明皇帝抓走了会怎样,是臣服还是继续反抗?”
“被李成梁总兵抓走时,好像没有反抗,建州那边的族人也没有反抗,乖乖地看着他们主子被抓走。”
“其实对于我们百姓而言,只要有好日子过,谁领导有什么关系?正如大明皇帝所说,原本我们就是一家人,只是由于各种原因被迫分开了而已。”
“听说大明皇帝英明神武,既然有心将我们纳入大明,助我们摆脱贫穷,那我们为什么还要过这种族人被压迫、被四分五裂的生活呢?”
“……”
总之,由于努尔哈赤被抓,在女真族各部落中引发了热烈的议论。
准确地说,是辩论。
各抒己见。
本来,任何一项政策,永远都会有支持的人有反对的人。
朱翊镠提出的民族政策也一样。
如同建州女真这边,同样呈现三种态度:支持,反对,中立观望。
但有一点几乎能够达成共识:别说女真族眼下还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即便联合起来也不是大明的对手。
这是实力的差距。
所以即便反对,日子也不好过。
就像努尔哈赤,只要大明皇帝态度强硬,谁反对抓谁打谁。
这样到最后,反对的族人也不知道还有多少能坚持下来的。
先看看努尔哈赤的下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