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枪手之后,则有两名士兵携带“镋钯”,镋钯为山字形,铁制,长七八尺左右,顶端的凹下处放置有火箭,即系有爆仗的箭,点燃后可直冲敌营。
如果将这种配置的步兵班加以排兵布阵,就可衍化成著名的“鸳鸯阵”了。
右边持方形藤牌的士兵,其主要任务在于保持既得的位置,稳定本队的阵脚。
左边持圆形藤牌的士兵,则要匍匐前进,并在牌后掷出标枪,以引诱敌兵离开有利的防御位置。
引诱如果成功,后面的两个士兵则以狼筅把敌人扫倒在地,然后让长枪手把敌人刺死戳伤。
最后两个手持镗钯的士兵负责本队的后防,同时警戒侧翼,必要时还可以支援前面的伙伴,构成第二线的攻击力量。
从操练中可明显看出,这个十二人的步兵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预定的战术能否取得成功,依靠每个士兵的分工合作,少有个人突出的机会。
因为戚继光总督蓟辽,所以辽东步兵班也有他的特色在里头。
稍后李平胡与李如松率领的辽东骑兵,其中包含享誉天下的辽东铁骑,估计戚继光的特色就少了。
辽东铁骑有一部分是李成梁自己花钱蓄养的士兵,也可称之为家丁,指导军演的肯定是李成梁父子。
正因为辽东步兵有了戚继光的参与指导,所以操练时一再申明全队人员密切配合的重要性,而作战时更是将一体赏罚作为纪律上的保证。
从操练中可以看出来,步兵班的十二人一组的战术规定,当然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敌情与地形许可的条件下,全队可以一分为二,成为两个横队与敌人拼杀。
也可以把两个镗钯手照旧配置在后面,前面八个士兵排成横列,长枪手则分列于藤牌手与狼筅手之间,这样去攻击敌兵。
不一而足。
虽然在朱翊镠看来,步兵确实没有摆脱农民气息,也就是与现代化还相差甚远,但也必须承认,终其戚继光与李成梁的一生,可以说,这都是他们的主要战术。
同时代的军事家中,提出军队战术现代化的建议与思想,只有俞大猷,可惜他已经死了好几年。
但俞大猷的建议始终没被采纳,因而壮志未酬饮恨而终。俞大猷本人不可能理解,他的建议所涉及的问题和要引起的后果,已经超出了军备问题,乃至波及到政治。
就是朱翊镠也只是让张居正暂时参详研究,试着改革,而不敢大刀阔斧式的立即进行。
比如俞大猷曾就提出并要求亲自率领“闽广大船数白艘,兵数万”。
如果一旦成为事实,那么有关各省的财政就要从原来的小单位之间的收支而变成中央统一管理才行。
与之相应必须作出改变的,中央后勤必须配套跟上,人员必须增加,而且必须一扫苟且拖沓的作风,保证规格与数字的准确性,才能取得预期的行政效果,以与现代化军事技术相配合。
然而,俞大猷没有像戚继光、李成梁那样遵从现实的预见到,在他死后好几个世纪,上面这些情况在这个以农业经济为基础的国家里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现代化的技术与古老的社会组织冰炭不容。
也就是说,如果不是因为朱翊镠具有后世的思维,俞大猷想使军队现代化的计划,还要推后几个世纪。
即便是朱翊镠,也只是在尝试,与张居正一道改革研究当中,尚未投入到任何一场实际战斗中。
为什么对待俞大猷明明超前的现代化军事思维如此谨慎呢?
这是因为大明王朝本质上是由数不清的农村合并成的一个大集体,礼仪与道德很大程度上取代了法律。
所以俞大猷的现代化军事计划与思维几乎没有实现的可能性。
相比较之下,戚继光与李成梁就现实得多了,他们没有去触动大明王朝的体制问题,而只是脚踏实地做着他们职责范围以内且力所能及的事儿。
他们没有要求朝廷为他们提供专职的后勤人员,他们部队中的装备和武器也没有让国家统一提供,而是来源于各府县的分散供应,像李成梁更是自己花钱招募家丁式的士兵作战。
这些在俞大猷看来无疑是陈旧、落后、需要改变的。
然而,在戚继光与李成梁看来,却是现实可行的。
再比如,俞大猷曾提出军队现代化的计划中要求“兵精械利”,把原来的两个士兵的军饷供应给一个士兵,“以部队的质量来代替数量”。
看,俞大猷不愧为大军事家,思想多么先进,这不就是“裁军”吗?
要知道这个思想直到改革开放以后在我们邓爷爷手上才真正意义上实现。
戚继光与李成梁并不是不赞同,而是针对实际,有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在现有国情下还不能用质量代替数量。
因为大明王朝的军队必须是一支“全能”的军队,经常性的任务并不是应付外部的侵略,而是面对内部的叛乱,也就是镇压内地农民与边区少数民族。
全国各地区间的灾害频仍、农民的流离失所、官吏的苛刻暴虐等等……都有可能迫使暴动随时发生。
而幅员广阔的大明,很难预料会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发生,所以这任务不是一支高效率的机动部队能完成的,因而军队的数量必须要多。
这是戚继光、李成梁两个人与俞大猷认知不同,以至于实践上有所不同。
如果俞大猷还活着,让他来观摩辽东的这场军演,十有八九不太满意。
当然这也只是朱翊镠的假设。
步兵操练完毕,便是骑兵了。
除了留守的哨兵,所有人从东单堡迅速转移到马根单堡。
无论是朱翊镠,还是蒙古族、女真族的代表,显然对骑兵期待更高。
毕竟李氏一门擅长骑兵突袭战。
辽东铁骑,是李成梁父子麾下的精锐部队,而其中最精锐的部队又属李家的家丁骑兵队。
家丁式的士兵,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多由辽东游侠组成。
但据朱翊镠了解,辽东铁骑并不喜欢用时下较为流行的鸟铳,而多使用三眼铳,这大概与北方人性子急躁有关。
因为鸟铳装填繁琐,又不能近身作战,戚继光的火枪兵都配备了七尺来长的野太刀,靠野太刀冲锋肉搏的。
辽东铁骑不喜欢使用鸟铳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鸟铳对厚重的盔甲几乎没有太大的威慑力,打穿不透。
从明代辽东铁骑的作战记录看,也能看出大部分只配备了弓箭和腰刀。
而操纵大炮、神机箭、佛朗机、鸟铳等武器都是征调的南军炮手。
李成梁镇守辽东之时,大明军备已经荒废好多年了,战斗力低下,针对虏强我弱的实际情况,他提出了“乃大修戎备,甄拔将校,收招四方健儿,给以厚饩,用为选锋,军声始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