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保接着道:“我尊敬你,叫你一声郑老爷,若你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因为京察被裁汰下而不断挑起事端,老夫有一百个方法让你不得自由。淑嫔娘娘是个识大体的人,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不像你们父子俩,总以为天下事非得围绕你们转。”
稍顿了顿,冯保忽然又降低音量平和地问道:“郑老爷,老夫说的话,你可曾都听进去了?老夫年底也很忙,可没有耐心说第二遍呢。”
在一片欢呼与喜庆中,终于迎来了期盼已久的泰和元年。
谁最期盼不好界定,但朱翊一定在最期盼的人之列。
想着他从张居正病重时来到这个世界,就一直想着如何拯救大明。
当时非常认真地想过两条路。
一条是尽心辅佐万历皇帝,但几经波折,发现这条路实在行不通,万历皇帝不允许,群臣也不允许。
迫不得已,他只能选择第二条,取而代之,自己当皇帝,这样更容易推行他的政策主张,省心不少。
尽管这一路磕磕绊绊,但最终还是成功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虽然当皇帝并非他第一选择,可既然坐上这个位子,在其位谋其职,自登基即位以来,他确实没有偷懒。
可以说,一直致力于改革发展。
以他的世界观,目前大明还是千疮百孔,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等等,所有方面都需要提高。
总体而论,政治不够开明,经济畸形发展不全面,军事力量夸大虚无,文化主体单一缺乏多层次与包容性,科技就不用说了几乎等于零……
一句话,大明任重道远。
自他登基即位以来,也算是焚膏继晷竭尽全力了。
有些改革,的确也取得了一些看得见的成效,比如土地改革,就受到老百姓的欢迎,顺天府两京县宛平与大兴试点改革都很成功。
但绝大部分改革才刚开始起步,尚未来得及看到什么成效,甚至泰和元年都不一定能看到,比如出使他国,比如将台湾设立为行省……
还有一些改革会引发一些可预见的矛盾,比如加强对奴儿干都司的重新管制,以及明确大明的边界,将来肯定会引发冲突乃至战争。
而有的改革其实已经引发了冲突与战争,比如许国经略西南三行省,志在废除土司羁縻制的过程中,就与西南少数民族兵戎相见。
坐在皇帝的位子上,只能从战略上提供指导,哪件事该怎么做,以避免走弯路。他不可能事事躬亲,具体做事儿还得靠底下那帮臣民。
所以朱翊一直强调,人才始终是第一位的,鼓励各个领域的人才,大胆地推荐、自荐给朝廷。
任何改革都不容易,如果一改就成功,那也就不叫改革了。
改革的起步阶段都很难,都会遭人反对与抵制,这是“改革”的宿命。
但无论有多艰难,朱翊还是以强势的姿态逐步展开了。
他相信只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与理念,天下人眼睛都是雪亮的,就像清田均田,起初想着有多么难,最后两京县还不是按照计划完成了?
因为有百姓的热烈欢迎,群众基础自然十分牢靠。只要百姓不闹事儿,大官大僚地主士绅根本闹不起来。
即便想闹,态度也不会坚决。
毕竟改革会触犯他们的利息,但朝廷并没有将他们一棍子打死。
就比如土地改革,将他们手中的土地收归国有,可也只是土地,并没有将他们之前积累的财富都一并没收。
如果跳起来闹,就不一样了,最后可能啥都没有,还将面临牢狱之灾。谁都不傻,这笔账可是明摆着的。
这便是朱翊推行改革的最大底气所在让老百姓先安心。
老百姓的心安定下来,保证不会出现大的动荡,其它方面再逐步改。
只要真心实意为大明子民好,相信绝大部分人还是能区分好坏的。
说实话,朱翊感觉最艰难的时刻已经走过了,如今他已经坐稳皇位。
既然已经坐稳了,改革难归难,有什么好怕的?
总比他被“褫夺封号、贬为庶人”那段黑暗日子好过得多吧?
这样一想,是不是什么都不怕?最坏不就一死吗?
死了,只当从未来过。
无论怎么说,支持他、理解他的人越来越多了吧?
所以,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
紫禁城里除了人不及平时多,张灯结彩,处处透着新年的气息。
新年第一天,当然很开心,朱翊与李之怿、郑妙谨早早起了床。
是的,他们三个又一次同床共枕。
反正不起床也睡不着,紫禁城里虽然禁止燃放烟花跑竹,但外头辞旧迎新的烟花炮竹声隆隆不绝。
这个习俗与后世没多大分别。
大年三十的晚上,李太后暂时回到慈宁宫,而陈太后也回到慈庆宫。
所以起床后,要一道去慈宁宫与慈庆宫给两宫太后磕头拜年。
给长辈拜年,长辈总是要说些吉利话,然后每人塞一个红包。
李太后与陈太后都不例外。
拜完两宫太后,朱翊还要派人祗告天地以及跪拜朱家列祖列宗。
虽然他非常讨厌这些繁文缛节,但没办法,该做的还得按部就班做。
这样,一应大礼完成后,朱翊才回到乾清宫。
李之怿与郑妙谨都在。
刚一坐下,便有一群宫女,大约有十几个,以迎丝、迎竹打头,一齐拥了进来。她们都穿着大红的吉服,发鬓上还插戴着蜜珀镶金的团花,一个个梳妆整齐,喜气洋洋。
她们只一进来,便齐刷刷地冲朱翊、李之怿、郑妙谨跪了下来,然后异口同声地道:“奴婢给万岁爷、皇后、淑嫔娘娘拜年请安了!”
见宫女们心花怒放的样子,朱翊他们三个也是满脸笑容。
不过他们也清楚,除了拜年,还有向他们讨赏要红包来。
红包头两天就准备好了。这时候自然不会吝啬,照例每人一份。
皆大欢喜。
除了这些亲近的宫女,亲近的公公像冯保、陈炬、黄锋、王安等,也会陆续来乾清宫给朱翊拜年。
红包一样不会少。
反正新年头一天上午,也就这个任务,没有其它事儿。
各大小衙门得等正月初九上班,刚好那一天也是例朝,朱翊将在例朝上诏告今年是泰和元年。
一想到这个,冯保便情不自禁地看着朱翊身上的衣服没有谁比他这个大内总管更在乎这一点了。
其实冯保刚一进来时就发现,朱翊今天穿着的龙袍,给人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但又确定未曾见过。
因为好奇与关切,冯保忍不住多看了朱翊几眼。
“伴伴是看朕身上的衣服吗?”朱翊鉴貌辨色地问。
“是,万岁爷。”冯保点头没撒谎。
“感觉有何独特之处吗?”朱翊高兴地站起来转了两圈儿后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