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地说,朱翊钧现在毫无地位可言。流放到台湾那样一座孤岛还有什么地位?搞不好很快就死在那里。
打狗看主人。
孙暹的地位可想而知了。
人都是现实的动物。更何况朝廷派来监工的太监名声早就臭名远扬。
孙暹遭罪也就能理解不奇怪了。
只是对于小小年纪的王安而言,他还有感到费解的地方。
“孙公公,既然你如此受罪,那你为什么不走呢?”王安问。
言下之意,怎么说也是监工头,大内数得着的宦官,不高兴不说,还被欺负,那就向朝廷申请回京不干了呗?干嘛非得受罪将自己逼成这般模样?
落魄成乞丐,图什么?
“走?”孙暹苦笑,“你年纪尚小,恐怕还不知道万岁爷的手段吧?被万岁爷揪住,我能走到哪儿去?敢回京吗?敢逃走躲起来吗?要是被万岁爷知道我逃走了,那我还有命吗?”
王安点点头,这样一说,好像,确实还真是……朱翊的厉害和有仇必报的性子,他当然听说了。
“对吧?”孙暹又哭道,“我既不能逃走,又不能回京,还得乖乖当监工,只是没人把我当回事儿。最近简直度日如年,想死的心都有。”
“那我能帮到孙公公吗?”王安带着怜悯之心问。
“能,你回京向万岁爷禀报,求他要不召我回京,反正没有谕旨,我不敢私自回京;要不授予我一个正儿八经的监工身份,而不是像之前那样带有惩罚的目的,这样我就不会被人瞧不起被人挤兑,甚至被人打骂了。”
“哦,这个我倒是可以帮孙公公传话的。”王安点头答应了。
继而又喃喃地补充道:“就不知万岁爷会怎么想,会做出什么决定?”
王安这么说,也是为自己留了一个心眼,毕竟他知道曾经被朱翊钧宠信和重用的人,如今似乎都没好下场,其中最典型的代表无疑就是张鲸了。
那孙暹……还会得到什么优待吗?
所以孙暹赶紧补充一句,言下之意是只能传话,其它承诺不了。
然而孙暹像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似的,苦苦哀求道:“恳请公公将我当前的处境说与万岁爷听,再这样下去,我坚持不了多久会死的。你与万岁爷说,我答应为他做三件事儿,眼下一件都还没做成呢?倘若现在就死了,我从哪儿给他找李进忠啊?”
“李进忠?”王安微微一滞。
“哎,你不明白,万岁爷知道的,他说这个人很重要。”
“可为什么一定要孙公公去找呢?”王安又是不解地道。
“这是万岁爷的旨意。”
“哦。”王安只能一知半解地点头,还是不大能理解。
“你小小年纪,现在身居何职?听说你已经来过江陵城一次了,这次又有何使命?”孙暹问。
“我还在内书堂读书进修。”王安如实回道,“上次是万岁爷吩咐奴婢来请冯公公和潘老进京,这次是万岁爷吩咐奴婢征询张先生一个问题。”
“这么说,你已经深得万岁爷的青睐了?”孙暹既嫉妒又高兴。
嫉妒的是王安才十几岁,就被朱翊倚重;高兴的是王安被倚重,那说话自然有分量,求王安算求对了人。
但其实,孙暹根本无人可求。
以他眼下的境况,还能求谁?求人谁会答应?自己又不敢跑去京城。
这个世界最难的事就是求人了,尤其是在自己落魄的时候。
孙暹虽然没读过什么书,但在大内混那么久,这道理他岂能不明白?
对孙暹一问,王安只能回之一笑。
他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会得到朱翊的青睐?好像是从那次卖瓜开始,然后就被朱翊盯上了。
想着别人被朱翊盯上大多劫数难逃,而他似乎好运连连。
要知道被送进内书堂读书就是最大的认可。内书堂是培养大,也就是高级太监,为司礼监储备人才的地方,有点像翰林院的感觉。
这还不说,小小年纪,便有机会与朱翊面对面对话,还两次赋予他如此重大的任务,岂不羡煞旁人?
但对朱翊如此的眷顾,王安自己也是懵的,他压根儿不知道原因。
此刻被孙暹问及,让他如何回答?只能付之一笑了。
……
。
北京城。
努尔哈赤与拜比武的场地,冯保代朱翊选好了,就在午门广场。
比武当天,午门广场人山人海。
努尔哈赤在京城也算是小有名气。
一来,他身份特殊,是建州女真族人;二来,他又是朱翊专程请来北京的,在得时学院任教;再者,最近一件事也让他刷了一波存在感:南下协助马栋保护朱翊钧登陆台湾。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京城里的人如今都知道他是朱翊的徒弟。
得知他要与人比武,前来观战的人络绎不绝当然很多,而且还有赌徒押注想从中捞一笔。
他们将拜的底子也摸清了。
两位主角还没有到,围观的瓜众就已经热火朝天地议论开了。
“你们猜这场比武谁更胜一筹?”
“我押努尔哈赤赢。”
“人家功夫确实了得,看他在得时学院教出来的学生就知道了。”
“那可不一定哦,拜也是个牛叉的人,不然不会担任宁夏副总兵。若论名头,拜可不比努尔哈赤差。”
“的确,这两个人有得一比,而且还听说是拜主动要挑战努尔哈赤。我就是押的拜副总兵赢。”
“绝对是一场龙争虎斗。谁输谁赢还真不好说,拭目以待吧。”
“既然这场比武得到皇帝爷的许可,那你们说说看,皇帝爷希望谁胜?”
“废话,当然希望自己徒弟努尔哈赤胜啊。而且你们听说了吗?努尔哈赤与拜为何要进行一场比武?”
“为何?”
“据说皇帝爷欣赏拜的勇,所以想调他到沿海一带围剿海盗与倭寇,可拜不是很乐意,便决定与努尔哈赤比武定夺,若自己输了才去。”
“哦,那皇帝爷更是希望努尔哈赤能赢得这场比武吧?”
“谁知道?两个人怎么还没来?”
“……”
围观的人很多,但要说到底相信谁会赢,还真不是一边倒。
努尔哈赤与拜都有人支持。
毕竟两个都处于塔尖儿的人物,他们的英雄事迹都被人传颂着,一个代表建州女真,一个代表蒙古鞑靼。
……
东暖阁。
朱翊貌似闭目养神。
冯保小心翼翼地禀道:“万岁爷,比武的时辰马上到了。”
“午门广场聚满了人吧?”
“那还用说吗?奴婢早已经将火点起来了。”冯保得意地诡谲一笑。
“走,去看看吧。”朱翊忽然站起来道,“不要引起骚乱。”
“奴婢明白。”
这样,在冯保的引领下,朱翊偷偷登上了午门城楼。
在罩着薄纱的木格窗棂后头,朱翊可以借助高高在上的优势,将午门广场上的情景看得一清二楚。
围观的人群越来越多。
在叽叽喳喳的议论声中,努尔哈赤与拜终于现身了。
“后退,后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