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尊也是牛人。”胡诚再次竖起大拇指,继而又问道,“李老一定是看过不少医药典籍吧?”
“这个当然。”李时珍点头道,“想当初白天随父亲坐诊,晚上在油灯下苦读《黄帝内经》、《本草经》、《伤寒杂病论》、《千金方》等古典医学著作。真可谓读书十年不出户庭。家中藏书读完了,便穷搜博采,向乡中的豪门大户借。后来又有机会进了武昌楚王府和北京太医院,有更好的学习环境。”
“那李老为何想到要写出这样一部著作呢?”胡诚又问。
“因为行医多年,我慢慢发现古代医书也存在不少问题,书中记录的药材品数既繁名称多杂,或一物析为二三,或二物混为一品。分类时草木不分,虫鱼混谈。比如:萎蕤与女萎,本是两种药材,有的医书却说一种。再比如:兰花只具观赏价值,不能入药,一些医书却将其误当作可以入药的兰草。更为严重的是,许多有毒性的药材竟被加以`久服延年`的注释。这如何使得?作为一名医生,不仅要懂医理,也要懂药理,倘若将药物的形态与性能混淆,极有可能闹出人命。所以我觉得,很有必要在前人医书的基础上进行修改与补充。于是我决定重新编纂一部医书。”
“哦,高人就是高瞻远瞩。”胡诚佩服得五体投地,接着又问,“那李老写出这样一部神作,堪称医药百科全书,光靠读书也不行吧?就像我,自以为也读了天下不少典籍,可与李老比起来,简直有天壤之别不值一提。”
“是啊!”李时珍感慨地道,“读万卷书很重要,但我也没忘记行千里路。在读书、行医的同时,我积极进行实地考察,几乎走遍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福建等地的山川河流。在三十余年的时间里,何止行千里路?行程当不下万里。”
“李老,除了陛下,您是我胡某最佩服的人。”胡诚由衷地道。
这是他的心底话,他感觉这一生最佩服的人是朱翊,不动声色地将朱翊钧赶下台了,还料事如神。
第二佩服的人就是李时珍了。
“过奖了!我也是集前人智慧,众人合力的结果。”李时珍谦虚地道。
“李老的这部滔天之作,不知您统计过没有,总共记载了多少种药物,又记载了多少个药方呢?”
“据不完全统计,总共记载了一千八百九十二种药物,其中有三百七十四种是我新加的。共记载了一万一千零九十六个药方,其中有八千一百多个是我自己收集和拟定的。”
“我辈只有佩服、膜拜。”胡诚拱手言道,“李老这部滔天巨著对药物分分类的方法也很特别哈。”
“也谈不上有多特别,但有自己的见解倒是真的。我确实打破了自《神农本草经》成书以来医学使用的上、中、下三品分类法,而是将药物分为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器服、虫、鳞、介、禽、兽、人,共十六部、六十类。然后每部药材标正名为纲,纲下列目,纲目清晰。”
“难怪令郎说,李老这部巨著,`上自坟典,下至传奇,凡有相关,靡不收采,虽命医书,实该物理。`看来,凡是认真读过这部滔天巨著的人,无不惊叹它的价值啊。”
胡诚感慨万千,稍顿了顿,又不解地道:“只是我依然有一个疑问,陛下难道也读过这部巨著吗?”
“没有。”李时珍摇头道,“我敢肯定地说,陛下没有读过。胡大人是除了我儿子与徒弟之外,第一个读过的人。”
“胡某深感荣幸!可陛下为何对《本草纲目》了若指掌呢?”
“……”李时珍哪知道?他也有同样的疑问呢。
对于当时面见朱翊的情景,李时珍依然历历在目。
然而,当时没有想明白,时至今日依然没有想明白。
他哪里知道朱翊对他以及对《本草纲目》了若指掌?
所以对于胡诚的这一问,李时珍微微一滞后摇了摇头。
胡诚十分确定李时珍不会说谎,李时珍说《本草纲目》只有他儿子与弟子读过,那就指定是这样。
“那就太奇怪了!简直太奇怪了!”胡诚喃喃地道。
“嗯,对此我至今没想明白。”李时珍跟着附和,继而又补充道,“如今陛下成为大明之主,还有谁敢胡乱猜测?这个疑问怕是解不开了。”
胡诚点头道是:“看来,陛下自己不说,确实解不开。不过话说回来,陛下英明神武,可不止这一件事儿让人觉得他深不可测啊!”
评价朱翊,胡诚的确有发言权。
朱翊自来到这个世界,就与胡诚拉扯在一起没有分开过。
后来朱翊所经历的一切,从北京到江陵,又从江陵到北京,可以说胡诚都是一个见证者。
对于朱翊的神奇,还有谁比他更清楚?哪怕是张居正与冯保,胡诚都觉得不如他了解朱翊。
可因为太过神奇近乎妖孽,所以胡诚心中也有诸多疑问,李时珍与《本草纲目》只是其中之一罢了。
“胡大人跟随陛下时日已久,既然你都觉得陛下深不可测,那陛下一定就是深不可测了。”李时珍道。
“其实`深不可测`不足以形容陛下的神奇,待李老进京后就知道了。”
“那胡大人怕陛下吗?”
“陛下乃大明之主,谁不怕?不过现在还好,谈不上有多怕,想当初陛下还是潞王的时候更让人害怕,与陛下交往久了反而觉得陛下并不可怕。其实用慈圣太后娘娘的一句话,来回答李老这个问题似乎更合适。”
“什么?”
“慈圣太后娘娘不止一次说过,无论陛下有多神奇,只要他一心向善,又有什么可害怕的呢?”
“一心向善,一心向善?嗯。”李时珍喃喃地道,随即点头捻须而笑,“这是个很好的判断标准。”
“其实陛下自己也提到了一个判断标准,那就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李时珍兴奋而激动地道,“好,这真是一个好标准。”
“李老,我们还是说回《本草纲目》吧。”胡诚觉得有点跑偏了。
“胡大人还有问题要问吗?”
“没了,现在只剩下惊叹与佩服,与此同时也要恭喜李老。有陛下答应帮李老出版《本草纲目》,我相信只要一经面世,必定引起轰动,李老将凭借《本草纲目》一书封神啊。”
“真的可以吗?”李时珍笑道,“胡大人不会是逢迎陛下之举吧?”
“绝对可以。”胡诚信誓旦旦地拍着自己胸膛道,“在李老的心目中,我难道是为了逢迎陛下而说着言不由衷的话的那样一个人吗?如果只是我赞美《本草纲目》,李老可以表示怀疑,可陛下什么眼光?他说好就一定是真的好,这部巨著一定可以名扬天下。”
李时珍眉飞色舞,激动得像个孩子似的说道:“是否能够凭借此书封神倒不是我在意的,我只想通过出版让天下更多的医生乃至更多的人读到。”
“李老放心,好东西一定可以流传于世,请相信我,相信陛下!”
“胡大人这么说,我就放心了,原来这世上还是有懂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