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准确地说是从内陆迁徙过来的人。

零零散散的。

日子过得也是心惊胆颤。

但因为太过贫穷,反而让他们免遭海盗与倭寇们的抢杀掠夺。

所以他们在这片土地上倒是自给自足地已经生活了好多年。

种有自己的农作物,比如水稻,平时靠打鱼调剂一下生活。

肯定谈不上惬意。

更像是贫瘠的世外桃源。

听说大明王朝已经宣布对这里的主权,并有军队开过来镇守。

那些人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喜的是有军队镇守,自然就不用担心海盗与倭寇了。

惧的是他们又有人管束了,很怕回到从前的那种状态。

在这里生活虽然清贫,可自由自在的没人约束,想干嘛就干嘛,如今大明的一个藩王要在这里立足,那是否意味着他们又要面对沉重的赋税?

所以他们很怕。

但现实已经无法改变。

朱翊钧就是要在这里立足。从今以后这里就是他的藩地。

而且他们还听说朱翊钧是一位被废的皇帝,贬为王爷后送到这里的……

他们想着那更完了,朱翊钧一辈子乃至子孙后代都回不去中原。

除非他们自己离开,否则这辈子都要与朱翊钧生活在这片土地上。

有什么办法?在绝对权力面前,他们也只能笑着表示热烈欢迎。

这样,待一切初步稳定下来,努尔哈赤准备动身回京复命了。

马栋依依不舍。

出发前与努尔哈赤特意长谈一宿。

努尔哈赤千叮万嘱不要泄露他离开的消息,怕海盗会伺机报复。

马栋当然懂得了,在他眼里,努尔哈赤犹如蓟镇的戚继光,能让敌人闻风丧胆,绝不敢轻易来犯。

努尔哈赤出发之日,朱翊钧也来送行。他对努尔哈赤的感情复杂。

又爱又恨。

爱努尔哈赤的勇猛,想着如果有努尔哈赤在他身边,就不怕海盗、倭寇与外来者发难袭击这里了。

恨努尔哈赤是朱翊的徒弟,眼里只有朱翊一人,对他这个曾经的皇帝如今的藩王爱理不理。

所以送行时他也不知道说什么好,只是让努尔哈赤回京后将这里的惨淡,如实告诉朱翊知悉。

最好是为他争取经济援助。

毕竟他等待的结果让他非常失望。

没想到朱翊竟如此狠心,坚决不援助真金白银给他。

人家是皇帝,他是藩王,又身在台湾,人家不给,他有什么招儿?

只能哭穷卖惨了。

然而让他生气的是,努尔哈赤居然回道:“王爷,我看这里还不错呀,有山有水,天气也很不错,可以捕鱼,可以狩猎,可以开垦种植,绝对可以在此安逸的生活下去。”

朱翊钧气得险些喷出一口老血。

马栋在旁忍不住想笑。

努尔哈赤接着说道:“王爷怕是没有见过我建州那边的境况吧?不仅土地贫瘠,严重沙漠化,而且一年有很大一部分时间天寒地冻的,根本种植不出农作物,不像这里资源丰富。如果在关外生活过,就知道台湾的好了。”

朱翊钧是气得咬牙切齿,恨恨地瞪着努尔哈赤,恨不得一脚飞过去,将他立即踢回到北京。

“奉劝王爷还是知足吧,既来之,则安之,靠自己才是王道,不要将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至少王爷手下还有那么多忠心耿耿的,愿意与你同甘共苦乃至为你卖命的将士与官员。记得师父曾不止一次说过,台湾是一座宝岛,只要王爷遵照师父的指示用心经营,相信台湾兴盛起来不是一件难事。”

“赶紧滚吧!”朱翊钧恼怒地一摆手。

“那王爷保重!告辞。”

努尔哈赤不生气,也不墨迹,将从福建调度过来的五百精兵,此时只剩下四百多个了,全部带走。

马栋不舍,送了一程又一程,直至努尔哈赤率军上了帆船。

以邱为首的官员当然不会像朱翊钧那般消极。待努尔哈赤一走,他们便积极地开始部署建设台湾。

虽然他们也像朱翊钧有那么一点沮丧,毕竟没有钱寸步难行。

可他们似乎看清朱翊的用意,也不是不管不顾台湾嘛,而是除了真金白银,其它方面都尽量满足。

那么就不要经济上的援助,要其它的嘛,比如:建设型工匠与材料,开垦种植所需的物种……

总之,不给钱,得给人给物吧?

因此,邱他们还是看到了希望的曙光,打心里认为不是朱翊钧想象中的惨,反而认同努尔哈赤的观点。

难当然是难,万事开头难嘛。但倘若不行动起来,那永远都难。

马栋就更不用说了。

他答应朱翊负责镇守台湾,可不仅仅只是领军作战就行。

有战乱时,军队要参与战斗;可没战乱时,军队就要生产了。

无论出海捕鱼,还是开垦种植,反正先得填饱肚子。

他明白一个道理:要想镇守得住台湾,先得建设台湾让台湾富裕起来。

这才是最好的方法。

这也是努尔哈赤告诉他的。

努尔哈赤虽然年轻,可人家经历得多,知道贫穷落后就会挨打的真理。建州女真各部,从来都是强者说了算,谁强谁有理,谁弱谁闭嘴。

从努尔哈赤主动找海盗宣战的行为中,马栋也能感悟到这个真理。

无论是个人,还是地方或国家,唯有变强,才能屹立不倒。

依朱翊之意,胡诚到了蕲州。

蕲州是一座古城,距今已有1400余年的历史了。

从北周到清初,蕲州城一直作为州、路、府、县级行政区的行政中心,管辖和部分管辖过蕲春、黄梅、广济、蕲水、罗田五个县。

蕲州古城始建于南宋末年,到了明朝,这座长江之滨的州城日渐繁华,它优越的地理条件和自然环境,被明仁宗朱高炽的第六个儿子,即荆宪王朱瞻岗看中,他于正统十年(公元1445年)将自己的王府从江西建昌(今江西省南城县)迁到蕲州。

蕲州城三面环水,临江靠湖,“左控匡庐,右接洞庭”,在历史上,它是军家的必争之地。

而蕲州的自然风光尤其迷人。东北的麒麟山如麒麟蹲伏,气势磅礴;西南的凤凰山山势轩昂,如一只凤凰展翅欲飞,雄伟壮观。

相传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都曾到过凤凰山游历,至今凤凰山下还有一个名叫“白甫冲”的地方,就是为了纪念两位大诗人而命名的。

李时珍便是出生于蕲州东长街。

他十四岁时随父到黄州府应试,中秀才而归。李时珍出身于医生世家,自幼热爱医学,可他并不热衷于科举。其后曾三次赴武昌应试,均名落孙山,故决心弃文学医。

嘉靖三十年(即公元1551年),李时珍三十三岁时,因治好了富顺王朱厚儿子的病而医名大显,被武昌的楚王朱英裣聘为王府的“奉祠正”,兼管良医所事务。

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李时珍又被推荐到太医院工作,授“太医院判”职务。三年后,又被推荐上京任太医院判。可任职一年便回家了。

辞官返乡后,李时珍坐堂行医,致力于对药物的考察研究。

大明巅峰》小说在线阅读_第850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背锅侠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大明巅峰第850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