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将东番正式命名为台湾。”朱翊接着道,“设立台湾府,暂时还是隶属于福建吧?不过,朕的终极目标是设立台湾行省,这得等到台湾稍富之后再说,但这是目标与方向。”

“臣知悉。”在申时行看来,这个目标好像有点,远大。但瞧着朱翊一副乐观、憧憬的神情,又感觉好像这个目标很快就能实现似的。

不过有一点他已经非常确定,包括朝中大臣,起初朱翊钧在海上遇难,身为首辅,他像朝中大臣一样,也认为朱翊兴许会选择不管不问,让朱翊钧自生自灭挺好,甚至还想着朱翊会不会像朱翊钧一样也暗中派人做手脚。

但现在不这样认为了。

他现在完全看明白,朱翊不仅不会“谋害”朱翊钧,还会竭尽全力保护东番以给朱翊钧提供一片乐土。

尽管在他眼里让东番稳定富裕起来是一件十分遥远的事,可这是朱翊提出来的,又让他抱有几分信心。

总之,朱翊的这一波操作,让申时行明白:朱翊并不想朱翊钧不明不白地死去。

想明白这一点,申时行又问道:“臣还有一个顾虑,陛下如此重视东番的稳定发展,倘若番王请求朝廷经济上给予援助,答应吗?”

朱翊不假思索地摇了摇头。

申时行微微一滞,感觉好像又想不明白了,口头上支持东番,却不提供经济援助?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是不是觉得朕不通情达理?”

“没有,只是臣觉得,倘若陛下想稳固、发展东番,却不提供经济援助,似乎,给人的感觉不过是口头支持。”申时行由着内心如实说道。

朱翊又是摇了摇头:“可申先生难道忘了朕还有一个大宏愿吗?”

“什么?”

“皇室宗亲已成为腐蚀我大明王朝的蛀虫,尾大不掉,朕早就想着要大刀阔斧地改革,只是眼下时机不成熟。朕的目标是:朝廷不再供养皇室宗亲,让他们自力更生。”

“这……可以吗?”申时行又一滞,但这次感觉很不可思议,这个目标比让东番发现富裕起来还要难呀!

要知道两百多年下来,皇室宗亲已经超过百万人口了。倘若停止对他们供养,岂不是要天下大乱?

然而,只听朱翊掷地有声决定地回道:“必须可以。对皇室宗亲必须做出改革,否则大明王朝会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像所有王朝一样,难逃衰败乃至灭亡的厄运。”

“可陛下,如何实现这个目标吗?”

“慢慢来,朕相信有办法的。这下申先生总该明白,朕为何不答应给番王以经济上的援助吧?”

“哦。”申时行似有所思地点点头。明白当然是明白,但要说对朱翊的政策主张有多明白,似乎也不尽然。毕竟在他眼里,朱翊太大胆了。

但其实申时行当然清楚,皇室宗亲成为大明蛀虫尾大不掉的问题,早在张居正担任首辅时就已经提出来了。

在张居正看来,大明王朝存在五大隐患:第一宗室尾大不掉,第二朝廷无可用之人才,第三官员考核无据,第四军备涣散,第五财政入不敷出。其中财政入不敷出是各种矛盾的聚焦点。

张居正将宗室的隐患摆在第一位不是没有道理的,只可惜张居正在十年改革途中也不敢触碰这个问题。

如今被朱翊提出来,申时行仿佛看到了一线希望。

……

皇室宗亲尾大不掉的问题,由朱翊提出来当然不一样。

朱翊是皇帝。

张居正当初只是首辅,尽管当时朱翊钧也不亲政,基本上一切都由张居正说了算,可臣就是臣。

臣与君毕竟不一样。

如今朱翊明确提出来,申时行当然看到了一线希望。

虽然张居正的一系列改革也触及到皇室宗亲的利益,比如清田大计,将皇室宗亲占有的土地也扒出来不少,但朝廷供养皇室宗亲需要高昂的财政支出的问题依然束之高阁。

明明看到并指出这个问题,张居正在十年改革途中却没有采取行动,可见这不是一般的问题,或者说这个问题已经超出了他的可控范围。

想到张居正的改革,作为张居正的得意门生,申时行当然清楚其座主改革的脉络与方向。

张居正明确指出的五大隐患,国家没有钱不富裕,财政入不敷出,是改革急需解决的当务之急。

为什么出现财政危机呢?其根源大致在三个方面:

第一,土地兼并愈演愈烈。明朝中期之后,土地兼并发展迅猛,大量民田被皇亲国戚及官僚地主侵占。皇庄、王庄遍及京畿,地方上官僚与地主豪强也跟风兼并土地,侵夺民产。

一时间,不论是有爵位的勋臣,还是大内派出的太监,亦或是有功名伴身的豪绅,纷纷抢占兼并土地,各类庄田不断扩张,土地高度集中,百姓苦不堪言。

而与此同时,夺得大量土地的贵族官僚们,由于享有无需纳粮交税的优免权。在兼并土地之后,利用特权虚报田数逃税,这也就造成了明朝的土地被兼并的越来越多,而国家的税收却越来越少的局面。

到了万历初年,全国田赋收入比明朝初期整整减少了一半。

对于以田赋作为主要财政收入的明朝来说,纳税田的数量减少直接导致了财政收入日益缩减。

但庞大的皇室宗亲及行政机构开支有增无减,以及官员的贪污和浩大的军费,都极大的加重了明朝财政入不敷出的程度。

第二,人口流失,可控的人口急剧减少。随着官僚地主兼并土地的愈演愈烈,明朝实际控制的人口也开始不断减少,大量农民纷纷破产,或流亡荒野他乡,或卖身于豪强为奴。

以至于明朝建立之初,全国户口总数尚有一千六百多万户,但到了弘治四年(即公元1491年)全国仅剩下九百多万户,虽然后来有所缓升,但明朝控制的人口数大量减少是事实。

相应的也会导致土地荒废、赋税和徭役的征发困难,必然会加重明朝财政及经济发展的困境。

第三个根源,赋役不公,百姓负担沉重。明朝的赋役制度,是沿用前朝的两税法,田赋有夏税和秋粮之分,役法有里甲、均瑶、杂泛,所以赋税和徭役是分开的。

税是按田亩数量进行征收,对象是田。徭役征发的对象是户丁,这种赋役的征发方案,理论上是公平的。

但是自嘉靖、隆庆之后,官僚豪绅们在拥有优免定额的权利以外,还运用各种舞弊的手段,逃避赋役。

他们通常会买通胥吏,用“飞洒”,“诡寄”等方法,巧妙规避,逃脱赋役责任,而将繁重的赋役转嫁到贫苦的百姓头上,以至于出现了“富者田广而赋役轻,贫者田狭而赋役重”和“有有田而无赋者,有有赋而无田者”的情况。造成赋役严重不均的现象。

在这些因素的恶性循环下,明朝的社会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日益凸显,国困民穷的现状逼迫着明朝开始寻觅改革自救的办法。

张居正推行改革正是基于这种种困境,迫使明朝不得不作出改变。

为了巩固明朝的统治,振兴国家财政,决定发动一场自上而下的变革,力图推行以“一条鞭法”为核心的财政经济改革。但在这之前,需要先整顿明朝早已腐朽的吏治。

大明巅峰》小说在线阅读_第836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背锅侠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大明巅峰第836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