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正好处多多亦是事实。
而且后来的历史一再证明,各个国家只有相互学习交流,才能取得长久的进步,才不至于落后挨打。
这是朱翊决定出使他国的动机。
简单地说就是要推行外交。
其实,明初的外交有意沿袭元代的规模,但在邦交理念上又有所不同。
明太祖积极、主动发展与藩国的邦交关系,对周边国家采取“不侵占”的态度,并在《皇明祖训》中开列了十五个“不征之国”,试图构建一个以中国为主导、有等级秩序的、和谐的理想世界秩序。
明廷以此为基础形成的和平外交模式,影响有明近三百年。
但“不征”只是明廷对内设定的最优外交目标,并不意味着完全排斥武力。
明廷的目的在于以武力为后盾,力争以不动兵戈的方式实现威服众邦,构建以明帝国为中心的国际秩序格局。
而具体交往模式的选取,又与交往对象在明朝外交层级中的位置有关。
明成祖朱棣登基后,锐意沟通域外国家。在郑和之前,他派遣尹庆于永乐元年(1403年)出使了古里(又称古里佛)、满剌加(当时尚未建国),又于永乐二年(1404年)出使了爪哇和苏门答腊。在郑和下西洋初期,明成祖又发动了南征安南(越南古称),将之纳入明王朝版图。
“郡县安南”之后,明朝从陆路近可制占城,远可控满剌加,为郑和后续的下西洋活动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使西洋朝贡体系得以顺利建立和巩固。
但随着大明王朝国力的衰退,外交规模日渐式微也是不争的事实。而且外交理念与西方国家又大大不同,甚至背道而驰,结果朝着两个方向发展。
以后来历史的发展为鉴为依据,西方那种倾向于侵占、扩张、积累式的外交,或者说“野蛮”式的外交,似乎比大明所谓的“不征”要更胜一筹。毕竟后来的落后挨打是事实,而落后挨打之后再反省去学习,相当于绕了一个大弯子。
朱翊深知历史的走向,当然不会继续海禁乃至闭关锁国,对外界一无所知,想着一定要积极地推行外交。
即便廷议上有反对的大臣,但也只是走走形式让他们畅所欲言。
朱翊是不会听那些大臣的。
在他看来,出使他国交流学习是历史大势所趋,而且适当时刻也要扩张积累,他绝不会逆历史潮流而动。
当然,在廷议之上,朱翊没有提到扩张积累,只说出使他国。
而且在此基础之上,朱翊决定逐步解除海禁,促进海上贸易。
这一政策主张,依然有支持有反对的,可朱翊的决定不会改变。
朱翊的强势,在推行京察时,朝中大臣就已经见识过了。
所以反对的大臣虽然大有人在,但反对的气势却相对不足。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由于朱翊的先见之明,实在过于“妖孽”,所以朝中大臣包括大明子民都打心里认可朱翊的强势,或者说打心里佩服。
毕竟朝中大臣没有一位有朱翊懂得多,对国外的形势别说能道出个子丑寅卯来,让他们胡扯都扯不出两句来。
朱翊就不一样了,什么都是张嘴就来,而且有理有据,还时不时地从嘴里蹦出一两个闻所未闻的词语。
试问那些反对的大臣又哪有多少底气?以致于反对的声音虽然有,虽然可以说出来与大家一起讨论,但别说朱翊原本就打算将反对的声音屏蔽,即便他不这么做,又有多少人真有那个实力与他争辩出一二三来?
如此一来,关于出使他国的决议,包括与之伴随的逐步解除海禁的政策,在廷议上顺利地通过了。
……
。
东暖阁。
“万岁爷,刚收到消息,在努尔哈赤引领下,地番王爷已成功抵达东番。”陈炬向朱翊禀道。
“好,你去知会内阁一声,让他们代朕草拟一道圣谕,正式宣布主权,将东番纳入我大明王朝的版图。”朱翊郑重其事地吩咐道。
“万岁爷,这是一件大事儿吧?”陈炬小心翼翼地问。
“没说是小事儿啊!”
“那万岁爷为何不召开一次廷议,与朝臣商议商议?”
“这是朕的决定,无需商议。”朱翊强势地回道,“况且与朝臣商议,最后不还是这个结果吗?就像出使他国、逐步解除海禁政策一样,都是利国利民,难道还有谁怀疑朕?”
要知道,这时候西方各国通过航海大发现,正忙于建立遍及全球的殖民体系,扩张实力,掠夺财富。
而历经两百多年发展的明王朝,正面对国内极为严重的社会经济危机,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若不锐意改革,随时都有被倾覆的可能。
东番本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只是纳入大明版图提早罢了。
陈炬点了点头,正欲转身前往内阁传旨,又听朱翊道:
“哦,对了,让他们在圣谕上明确将`东番`更名在`台湾`。”
“是,万岁爷。”
因为在陈炬看来这是一件大事,所以他决定亲自去内阁一趟。
陈炬去了很快便回来,但随他一道的还有首辅申时行。
“陛下是要对东番宣布主权吗?”申时行见朱翊开门见山地问。
“嗯。”朱翊点头道是,继而又补充道,“本来在册封番王之日,就该宣布对东番的主权,否则何来`就藩`一说?莫非申先生还有什么顾虑的地方?”
“臣确实有一些顾虑。”
“哦?但说无妨。”
“陛下,东番孤悬海外,在此之前虽设立澎湖巡检司隶属于福建,但只有沿海一带的居民前往定居,朝廷并未驻扎军队。如今陛下宣布对东番的主权,还得派军队过去驻守吧?”
“那当然,番王与马栋将军不是已经带去两万精兵了吗?”
“可他们在海上数遭袭击,恐怕早已溃不成军,还不知能不能尽忠职守,这是臣的第一个顾虑;第二,东番人烟稀少民不聊生,会不会成为大明如同鸡肋般的存在?倘若加大扶持力度,朝廷又显得力有不逮;可倘若放之任之,宣布主权又有何意义?”
朱翊听明白了。
他稍一沉吟,掷地有声地回道:“东番与我华夏可谓渊源极深,倘若我们不宣布对其主权,日后必定会被其他国家占领,届时收回需付出的成本更大。申先生的顾虑,朕明白,申先生不是反对宣布对东番的主权,而是担心宣布主权后需要投入到东番太多的人力物力,消耗我大明王朝的国力,对吗?”
“臣正是此意。”申时行道,“臣担心东番会拖累朝廷。”
“这个申先生无需多虑,朕可以保证东番一定能富裕起来。再者说了,即便贫穷,我大明王朝也不能放弃啊!就像孩子,既然是自己亲生,又何必在意他贫穷富裕与否?至于驻军一事,朕随后会在适当时候对其增加援军,尽量保证东番不受海盗、倭寇、外来殖民帝国的骚扰。这些事儿随后再议吧,首先宣布对东番的主权。”
“好。”申时行点头同意了。提出顾虑归提出顾虑,他倒是相信朱翊卓越的的能力与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