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所谓“大发现”是以当时欧洲人的眼光,而非人类历史上真正的第一次发现。有人误以为“地理大发现”是单纯的发现北美新大陆,其实是几个地理事件的综合。“大发现”持续了三个世纪,从十五世纪至十七世纪。)
“岳父,在世界上有些国家,他们已经经历了思想解放运动,倡导人文主义精神。人文主义精神的核心是提出以人为中心,肯定人的尊严与价值。主张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现实生活中的幸福,倡导个性xing解放与自由,反对愚昧迷信,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岳父以为,在我大明王朝,人文主义精神如何呢?”
李得时沉吟一会儿,似有所思地回道:“如果以个性xing解放与自由为纬度,那我大明王朝的人文主义精神似乎,好像没有过。”
“不是好像没有过,就是没有。”朱翊纠正,继续说道,“尽管在现阶段我们或许比其他国家更为富有,但在思想领悟,世界上其他国家可以说已经走在了我们的前面。随着文艺复兴的传播,人文主义精神逐渐深入人心,涌现出了大量的人才,从而引发了大航海时代,各国不断地交流与碰撞。而反观我大明王朝,数百年来一直压抑人性的发展,与外界国家基本没有交流,所以我有一个想法。”
“不知好女婿有什么想法?”李得时好奇地问道。虽然朱翊所言,有些在他听来确实懵懵懂懂,可大致意思他还是领悟到了。
“派学生出国留学深造。”朱翊道。
“女婿的意思是去他国学习?”
“嗯。”朱翊点了点头,继而又解释道,“大明子民需要觉醒,需要扩大自己的眼界,需要与外界沟通交流,而不是故步自封夜郎自大,以为大明王朝才是天下第一。其实我们也只是总财富高于他国,人均并不富有,而且思想与认知已经落后了。”
“可出国留学深造如何实现呢?”李得时不解地问,“将一群孩子送到国外,难道他国语言也与我大明王朝一样吗?否则去了又有何用?”
“岳父这个问题问得好啊!”朱翊赞道,“世界上其他国家当然与我大明王朝语言不一样,但我们可以学习。”
“其他国家愿意接受吗?”
“双向的,作为交换,我们大明王朝同样可以接收其他国家的学生。以三年或五年为期,我们可以一批又一批地输入输出,不断地学习交流。”
“虽然在我看来可行性有待商榷,但感觉是个不错的主意。”李得时点头,喃喃地道,“只是女婿这个想法,不知问过朝中大臣没有?”
“还没有。”朱翊摇头。
“那女婿为什么选择与我说及呢?”
“第一感觉岳父可谓思想先驱,有着人文主义精神的觉醒;第二我想派学生出国留学,第一批学生就从得时学院挑选;还有一点,也是想听听岳父大人对出国留学所持的意见。”
“既然女婿想到了,我当然赞成。”李得时欣喜地道,“人与人之间需要学习交流才能进步,国家与国家之间当然也需要学习交流,这道理我懂。只是我也不知道世界其他国家的子民到底处于一个什么状态,所以赞成归赞成,但恐怕难以领会女婿的精神。而且还有一点也让我觉得很诧异,女婿从未去过他国,为何对世界似乎如此熟悉呢?”
“也不知该怎么向岳父解释,但我所描绘的世界他国就是这个样子。”朱翊如是般道,“如果岳父感兴趣,同样可以派你出国学习交流。”
“派我出国学习?”李得时强颜一笑。
“对呀,有何不可?”
“女婿别说笑了,我虽然好奇,对外面的世界感兴趣,可还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是一块儿什么料,如今担任得时学院的院长,就总感觉力不从心,这样的机会还是留给年轻人吧。”
“出国一趟不仅可以长见识,对管理得时学院肯定也有帮助。岳父也不要妄自菲薄,如果朝廷真的需要你领队出国交流学习,希望岳父踊跃而出。”
“好!我答应女婿。”
“岳父回到学院,也可以提前向全院师生吹吹风,看他们有何想法。”
“一定,回去就问问学院师生,怕只怕他们听了一头雾水。”
“不急,总得有一个过程。”
“好女婿,出国有没有风险?”李得时忽然又问道。
“应该没有,出国之前,比如:要去哪个国家,肯定要先与他国交涉好,以确保双方留学生的安全。”
“哦,那我即刻回学院。”李得时亟不可待地去了。
……
。
在回得时学院的路上,李得时的脑海中不断地盘旋着“人文主义精神”、“文艺复兴”、“个性xing解放与自由”等等关键字词。虽然都是一知半解吧,但朱翊强调的一个主旨他懂。
那就是尊重人,尊重女性。
这与他心中原本存有的理念相一致。
所以,尽管都一知半解,但他感觉自己还是可以向全院师生解释的。
况且,他可以将朱翊摆出来,人家是皇帝,派谁出国谁还敢抗旨不成?
正如,如果朱翊派他这个老丈人去,他也只能无条件地服从。
因此,他认为自己传达这样一个精神指示完全没有问题。
……
与李得时简单交流沟通后,朱翊隆重召开了一次廷议。
凡在京四品以上的官员务必参加。
朱翊首先抛出廷议的主旨:出使他国。所采取的方式是:类似于郑和下西洋,但目的是交流学习。
然后让朝中诸位大臣各抒己见,头脑风暴,畅所欲言。
任何一项决议,都有赞成的,亦有反对的。
赞成出使他国的大臣认为,这是耀武扬威的好机会,有利于建立全面华夷的政治秩序,进一步拓展朝贡体系,并开拓海外贸易,促进国内生产等,反正好处多多。
而反对出使他国的大臣则认为,这行为无异于烧钱玩儿,纯属浪费,引发财政危机。
的确,郑和下西洋向来有“以朝贡贸易为主,政治挂帅而忽视经济实利,厚往薄来”之说。
从而也使得后来的远航出使他国难以为继。根据历史资料显示,郑和下西洋以及明成祖朱棣对那些外邦朝贡者的大量赏赐,引发了帝国的恐慌,仅仅白银一项,每年就花费六百万两(当然此数据有待进一步查考),还不包括对两万官兵的嘉奖。由于船队携带铜钱出国收购,致使铜钱大量外流,造成国内“钱荒”,严重消耗了国库储备,引起钱币的大规模贬值。
但郑和下西洋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自明太祖朱元璋以来的禁海政策,开拓了海外贸易,加强了中外文明交流,也留下了介绍沿岸国家、地区情况的地理著作以及航海图。
郑和下西洋包括朝贡贸易、官方贸易和民间贸易等形式。为中国输入了新的工艺产品、原料、技术,从而影响了中国国内的手工业生产。例如,性坚质细的海外硬木,因郑和下西洋而进入中国,使中国匠师们对于硬木操作逐渐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陶瓷生产方面,明朝工匠们使用由郑和下西洋而进口的苏麻离青(又称“苏勃泥青”)为呈色剂,形成永、宣青花颜色浓重、晕散风格;又吸收***文化、波斯文化的因素,产生了新器型(如扁壶、花浇等)和新纹样,还有景泰蓝的发展也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