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翊却得意一笑:“看你以后还敢说不见朕?即便你不想出宫见朕,朕也会来景阳宫见你。这辈子你休想从朕的视线里消失。”
李之怿拉着赵灵素的手:“素素,从今天起,你就是景阳宫的主人了,咱们是一家人,不必拘谨。”
“哎,臣妾何德何能?如何配得上`德嫔`这个封号?”
“素素,旨意都已经颁发,你又何必耿耿于怀呢?即便你不愿意,也不能辜负大哥的一片心意啊!”
“之怿说得对。”朱翊道,“素素以后不要那么拘谨,像之怿那样,该叫我大哥时依然叫我大哥,这样还亲热。”
“可德嫔这个位号……”
“没有可是,素素也配得上,难道你要质疑我的眼光?”
“不敢。”
“那就对了嘛,不要总想着自己之前的侍俾身份,人得向前看,我娘原来不也是一名小小的宫女吗?”
“可皇帝晋封臣妾为德嫔,而郑淑嫔也才屈居嫔之列,让臣妾……”
言外之意,赵灵素可不敢与郑妙谨位居同一等级。
李之怿只得将本想晋封郑妙谨为贵妃却遭致群臣反对的事对赵灵素说了。
赵灵素也只能忐忑地接受。
旨意已颁发,不接受还能怎么着?身不由己,她根本就做不得主。
“好了,这件事素素不要纠结,反正我认定你为德嫔。有什么需求,尽管对我与之怿说,身为景阳宫的主人,得拿出主人的架子来。”
“皇帝陛下这般看得起臣妾,臣妾今生今世无以回报。”
“别说这些了,静修孩子马上就要出生,他要当爹了,如今我已登基,局势算是稳定下来,你们懂的哈。”
朱翊一边说,目光一边不断地在李之怿与赵灵素之间游动。
说得她们两个脸色都是一红。
赵灵素低下头。
李之怿则娇嗔地咕哝了一句:“说得好像生孩子是我们女人一个人的事。”
朱翊也没有装作听而不闻,而是诚挚地说了一声:“对不起!”
本来这件事他就觉得让李之怿受委屈了,若不是他一直在等待稳定下来再说,也不会拖了一阵子。不过还好,这段时间等得并不算长久。
“皇后娘娘,臣妾有几句话想与你单独说说,可以吗?”正当朱翊与李之怿准备离开时,赵灵素问道。
“当然可以啊。”李之怿当即留下。
朱翊独自离开。
女人之间的话题男人还是别掺和,就像男人之间事儿女人最好也别掺和,否则多数情况都要糊。
待得李之怿回来,朱翊不经意地问一句:“素素与你说啥了?”
“她说让我赶紧为你生个儿子,不然怕我被郑姐姐欺负。”
李之怿倒是很坦诚,觉得这事儿也没必要隐瞒,接着又说道:
“素素担心我性子温和,后宫素来母以子贵,倘若被郑姐姐抢了先,到时候恐怕会生出事端。怎么会呢?素素对郑姐姐还是有一定的偏见。”
“我只能说其实素素的提醒有她的道理。”朱翊表示赞同,他当然不能说历史上的郑妙谨正是这样的人。
毕竟历史的轨迹已经发生改变。郑妙谨不再是原来的郑妙谨,而面对的皇后也不是那个不育的王喜姐,况且也不是独宠她一人的万历皇帝。
李之怿不禁摇头而笑:“素素的担心未免多余,更何况生孩子的事儿,谁能保证一定是男孩儿还是女孩儿?虽然我尚不清楚后宫的规矩,难道只是母以子贵就不能子以母贵吗?”
“之怿言之有理,母以子贵,子也要以母贵,相辅相成,只要有我在,你的地位便无人可以撼动,生不生儿子都是我最心爱的皇后。”
“虽然知道这是你的心里话,可听起来还是有点肉麻……”
“这就叫肉麻?我还没叫你宝贝呢。”
李之怿瞠目结舌:“……”
朱翊则笑。
李之怿认真地说道:“你是皇帝,怎能这样呢?”
“怎样?皇帝也是人,皇帝就不能疼爱老婆,就不能调情吗?”
“不习惯。”
“习惯了就好嘛。你也不希望我一天到晚都忙政事吧?”
“那倒不,只希望你做一个臣民爱戴的好皇帝,这样才不会辜负娘与母后以及天下人对你的信任。”
“知道了,朕爱江山更爱美人。”说着朱翊便将李之怿抱到床上……
……
将郑妙谨与赵灵素的事解决后,朱翊便着手处理朱翊钧就藩一事了。
如果按照藩王之国就藩的那一套原则处理,似乎也不难,还比较容易。
无非按照流程走嘛。
然而对朱翊钧好像不适用,人家刚不久还是九五之尊的皇帝呢。
况且眼下的东番确实不是什么好地方,之前也没有藩王就藩那里。
那之前的规矩与礼仪就不能按部就班地来,必须做出相应的改变。
……
东番,即台湾,与中原大陆的渊源深厚而久远,它是我泱泱大中华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朱翊准备在朱翊钧就藩之日将东番正式命名为台湾。
(注:台湾一名源于居于今台南安平的平埔族原住民西拉雅族“台窝湾”社的社名,意为滨海之地,并取全称中的“台”字作为简称。明朝万历年间官方正式启用“台湾”一词。)
在远古时代台湾与大陆本是相连着的,约几百万年前由于地壳运动,部分陆地下沉海水进入,形成台湾海峡,台湾岛才与大陆分离。
台湾早期居民中大部分是从中国大陆直接或间接移居过去的。
据载,1971年和1974年两次在台南市左镇区发现了台湾迄今最早的人类化石“左镇人”。左镇人和北京周口店的山顶洞人有亲缘关系,同属中国旧石器时代的晚期智人,于3万年以前从大陆经由福建长途跋涉移居台湾,可以说是最早开发台湾的先驱。
台湾早期居民中还有少部分属于尼格利陀地域人种的矮黑人和属于琉球人种的琅峤人。
夏商时期台湾属于九州中的扬州。
台湾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230年。三国时期,吴王孙权派将军卫温、诸葛直率一支由一万余名军士、三十多艘船组成的船队到达夷洲(也就是台湾),是中国大陆居民利用先进的文化知识开发台湾的开始。三国东吴丹阳太守沈莹的《临海水土志》详细记载了当时台湾的生产和生活形态,是世界上对台湾最早的记述。
隋代大陆和台湾的接触增多。隋炀帝曾三次派朱宽、陈棱等人前往流求(今台湾)。
九至十世纪的唐末宋初开始有汉人定居澎湖。宋元时期汉族人民在澎湖已有相当的数量。汉人开拓澎湖后开始向台湾发展,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十二世纪中叶南宋将澎湖划归福建路晋江县(今福建晋江)管辖,并派兵戍守。大陆和台湾的联系日渐频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