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然后煞有其事地商议一番,最后按照内阁票拟传出谕旨:
卿等合词陈情,至三至四,已悉忠恳。天位至重,诚难久虚,况两宫太后有旨,不敢固逊,勉从所请。
这样,朱翊终于答应登基了。
根据钦天监选定的吉日,五月十六日朱翊将举行隆重的登基典礼。也就是在他答应登基即位的第六天。
此时午门前跪着反对朱翊誓要见朱翊钧的那帮官员,也已经被锦衣卫缇骑兵全部清理出去了。
那帮官员原本还不打算走,可一来朱翊和朝中大臣都不搭理他们,到最后他们自己也觉得没劲。
二来他们实在是饿,跪了两天真个是精疲力竭,被缇骑兵抬出午门广场时压根儿没有反抗的力气。
再者他们亲朋好友着急,他们认死理儿,可他们的家人朋友不,知道大局已定,反抗亦是徒然,所以当锦衣卫缇骑兵将他们抬出午门广场时,便被他们的家人朋友抬回家了。
五月十六日当天,一大清早,朱翊便派出了成国公朱应祯、英国公张元功、驸马都尉许从诚、定西侯蒋建元分别前往南北郊、太庙、社稷坛祷告。
而朱翊自己则换上衮冕祗告天地以及列祖列宗,随后又分别去慈庆宫慈宁宫叩拜两宫太后。
这一应大礼完毕,朱翊来到中级殿,在一片山呼万岁鼓乐声中,接受了文武百官的朝贺,正式登基为皇,并遣使诏告天下,宣布明年为泰和元年。
关于年号“泰和”,朱翊可是认真考虑过的,而且是在内阁呈送上来的诸多选择中确定“泰和”这个年号的。
泰和,寓意国泰民安和谐发展。
……
既然大明已经换主,那年号肯定不能再是万历了。
大明朝自太祖皇帝朱元璋开始,基本上都是一帝一号。
所以自明朝便习惯用年号来称呼各位皇帝,在此之前还没有这个习惯。
虽然明英宗是个例外,他拥有两个年号,正统与天顺,但人们仍以其年号来称之,故正统皇帝和天顺皇帝指的都是明英宗朱祁镇。
大明王朝的年号按时间顺序依次为: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正统、景泰、天顺、成化、弘治、正德、嘉靖、隆庆、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弘光、隆武、绍武、永历。
当然,也有几个不正统但被史书记载的年号,比如明武宗正德十四年宁王朱宸濠起兵造反时所用的年号顺德、崇祯皇帝太子朱慈之年号义兴、怀王朱常清之年号东武。
还有既不正统也不被史书记载,甚至多数史学家都不认可的年号也有,比如韩王朱本之年号定武。
但无论如何,每个年号都有自己的寓意,比如洪武皇帝年号洪武,寓意洪大的武功,意在彰显武事之威。朱元璋扫灭群雄,驱逐蒙元,取年号洪武,足见其豪杰之气颇盛。
再比如永乐皇帝永乐,寓意国家永远太平,百姓永远安乐。(注:其实原为永清,后改为永乐。)
弘治,寓意辉煌圣治;
正德,寓意德坚意正;
隆庆,寓意吉祥喜庆;
万历,寓意永世长存,也有皇帝历世长久、万寿无疆之意;
等等,不一而足。
朱翊即位时,内阁拟定了三个年号,泰昌、永历、正和。
其中“泰昌”与“永历”原本大明历史上就有皇帝使用过,只是历史轨迹已经改变再见已无可能,虽然寓意也很好,但朱翊直接否决掉了。
而寓意正统和顺的“正和”,朱翊感觉也不大满意,一来与“郑和”音同,二来取“正和”这个年号好像有故意彰显他得位正统似的,其实没这个必要。
故而内阁呈送上来的三个年号都被朱翊否决了没有用。
记得嘉靖皇帝朱厚继位,内阁当时也拟定了三个年号:绍治、明良、嘉靖。绍治之寓意,即希望朱厚能继承弘治中兴,清除正德朝的所有弊政。
但朱厚最终还是选择了“嘉靖”作为年号,而不是群臣普遍看好的绍治,意在表明自己继承帝位只不过是继统不继嗣。(题外话:可以说“大礼议之争”在那时候就已经在朱厚心中酝酿了。)
朱翊不想走那条路,即位就是即位,什么礼仪不礼仪正统不正统,他压根儿不想在这方面纠结。
所以他有意弱化,不用“正和”这个年号,而定为“泰和”。而“和”他也不取意和顺,明确寓意“和谐发展”。
泰和,寓意国泰民安和谐发展。
虽然“和谐发展”有些超越时代,但经朱翊一解释,得到了内阁几位成员和朝中重臣的一致赞同。
这样年号就确定下来了。
大赦天下。
一时朝野上下无不沸腾。都知道皇帝已经是朱翊而不是朱翊钧,原万历皇帝朱翊钧被废改封藩王。
……
江陵城朱氏集团个个欢歌载舞,沉浸在一片喜悦当中。
尤其是张静修,得知朱翊正式登基为帝的消息后大呼大叫,抱着大肚子的秦涵茜放声痛哭。
“老大当皇帝了!”
“老大他终于当皇帝了!”
“老大曾经说过要为爹平反的。”
“我们张家以后再也不用担惊受怕可以扬眉吐气了!”
“……”
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张静修之所以激动得放声大哭,除了他是朱翊的铁哥们儿,为朱翊感到高兴、骄傲之外,还有一个重大的原因,张家可以得救了。
再也不会因为万历皇帝清算他爹使得他张家抬不起头来,而一旦平反,他几个哥哥便可以回家了。
没有什么比这更值得开心。朱翊当皇帝对张家的意义非凡,可以说这不是普通人所能理解的。
朱氏集团的员工们当然也高兴、骄傲,但他们也只是高兴、骄傲,与张静修他们张家人不可同日而语。
游七第一时间跑到密室去通知张居正、冯保和潘季驯,也不管时间是否白天还是晚上,反正在他的眼里,朱翊登基为帝,他们就彻底解脱了,他家老爷也不必藏头露尾不见天日。
“老爷,老爷,潞王爷登基为帝,大赦天下了!”
听到游七的热情欢呼,潘季驯激动地站了起来,冯保喜极而泣,唯独张居正坐着那里一动不动,像是一时间没有反应过来似的。
“老爷,潞王爷登基为帝已经大赦天下,老爷可以出去了。”
游七又眉飞色舞地说道,提心吊胆一年多时间,张家已经支离破碎,迎来这一刻是多么的不易。
其实邸报上的消息,也就是两宫太后的懿旨他们已经知晓。
只是朱翊尚未登基,一切还存在着变数,所以这些天他们始终紧绷着神经,生怕出现任何变故。
尤其是张居正,暗中通知了几位总兵官,包括辽东总兵李成梁,告诉他们朝廷一旦发生变故该怎么办。
还好,一切看起来很是平静,并没有发生兵变,武力没用上。
这当然是最好的结局了。
所以若说提心吊胆,没有谁比他更担心,他知道朱翊想取而代之,一旦失败,不知有多少人要陪葬。
张居正并不是没有听到游七的欢呼声,而只是没有将自己的情绪像冯保潘季驯他们那样表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