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明白这不过是场面上的话。
文武百官接着劝进,反正按照规矩要反复好几个来回才行。
给人的感觉就好像是:我可不想当皇帝啊,是你们这帮文武百官以及军民代表一定劝我当的哈。
几个来回下来一天时间肯定不够。
朱翊还在翊坤宫里。
朱翊钧和王喜姐也在。放他们两个至少得等到朱翊登基即位后。
张鲸这两天太忙,所以跑翊坤宫这边汇报情况的任务只好交给陈炬。
尽管陈炬这个人老实,可他懂得感恩,当初就是得冯保提拔重用,而冯保的背后是朱翊,这点他早就知道。
本来谁当皇帝本来就不是他们这些宦官所能决定的,更何况两宫太后都已经下旨颁告天下,而文武百官以及军民代表又都在劝进……
所以陈炬他们当然不会像邱他们那样非要表达自己的“忠诚”,准确地说他们不需要所谓的清名。
“潞王爷,午门前的那帮官员还是不肯离开,引来了不少为围观的人。”
陈炬向朱翊禀道。这时候他还是称呼朱翊“潞王爷”。
“随他们去吧,不用管了。”朱翊还是坚持认为。昨晚骂那帮官员一顿,将他们重新戴上铁木枷,罚跪一晚,只是为了给张鲸出口气,不然昨晚就不管他们,原本就答应放人的。
“可他们依然跪着不肯起来,誓要见废帝,围观的人群又越来越庞大,怕是影响不好。”陈炬担忧地道。
“无碍。”朱翊不以为然,“大局已定,他们终究翻不出多大浪花的,这件事暂且不用操心了,随他们去。”
“好。”
“刚好你来我与你商量另一件事。”
“潞王爷请说。”
“我大明王朝鲜有司礼监掌印与东厂提督由同一个人担任。伴伴冯保是个特例,张鲸是赶鸭子上架,这个必须得改变。我问你,司礼监掌印与司礼监秉笔兼东厂提督,这两个职位,你更倾向于哪个?”
“潞王爷为何这样问?”
“因为我决定让你担任其一。”
“潞王爷,奴婢何德何能?万万不敢贪图。”陈炬受宠若惊,忙诚惶诚恐地说道,“奴婢上头不仅有张鲸大公公,还有潞王爷的伴伴冯保大公公,眼下由张鲸大公公一人兼任,即便潞王爷登基后让他退出一职,那也不该轮到奴婢啊。冯张两位大公公都正值盛年,尤其是冯大公公比奴婢还小四岁呢,继续服侍潞王爷当不在话下。”
陈炬是个规矩的人,朱翊听得出来,他过说这番话的确没有半点掩饰的成分,冯保确实也比他年轻。
可朱翊自有另一番考虑,接着又问:“那你的意思是要请冯保再度入宫?”
“只要冯大公公愿意,奴婢以为未尝不可。由冯大公公担任司礼监掌印,再由张大公公担任东厂提督兼头号秉笔太监,奴婢以为这样的安排无人不服。至于奴婢,潞王爷暂时不必考虑。”
朱翊还是不以为然地摇了摇头。
……
“你知道张先生也就是张居正还在世的消息吗?”朱翊问陈炬。
起初陈炬还以为是自己听错了,惊恐地望着朱翊,但发现他的神情异常笃定,断然没有说谎的意思。
仿佛让陈炬一下子明白了朱翊为何离京后第一站会是江陵。
而朱翊之所以能够成功取而代之挤掉万历皇帝,也绝非如同外界有人所传说的那样,是因为朱翊挟持了万历皇帝所以成功逼迫两宫太后。
如果张居正还活在人世,那这一切自然另当别论了。
想想李太后是如此信任张居正,而万历皇帝偏偏如此对待张居正,加上朱翊最近的表现又是如此耀眼,张居正自然支持朱翊反对万历皇帝……
如此一来,陈炬顿时间感到豁然开朗,如果说在此之前他还心存疑虑,那现在什么都不难解释了。
原来除了两宫太后,朱翊背后还有一棵参天大树张居正。
有了张居正,朱翊取代万历皇帝似乎就没有任何悬念了。
想到这里,陈炬觉得也没必要再去追问张居正是否真的还活着。
他只是轻轻地问道:“潞王爷为什么要告诉奴婢这个?”
朱翊微微摇头,缓缓言道:“也没为什么,只是觉得你应该知道。实话实说吧,现在知道张先生在世这个消息的人也不少,接下来我将重用你,所以选择将这个消息告知,是希望你不要像午门前那帮官员一样纠结,什么都不知情却站出来执意反对我。”
“多谢潞王爷的信任!奴婢当然不会学午门前那帮官员。他们或许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忠诚,但奴婢相信他们多半是为了博取一个清名。”
“其实我也是迫于无奈才被逼到这个地步。”朱翊微微叹气。
“既然张先生尚活在人世,那接下来潞王爷是否请他还朝?”
“还是不吧。”朱翊又是摇头,喃喃地道,“无论怎么说,张先生诈死欺骗了我大哥是事实,我认为还是让他退居幕后为宜。你觉得呢?”
“潞王爷觉得好就好,待潞王爷登基即位,您的话就是圣旨了。”陈炬继而话锋微微一转,“但奴婢以为,潞王爷可以将冯大公公请回来。”
“嗯,我也是这么想的,只不知伴伴的热情还没有从前那么高了。”朱翊担忧地道,“伴伴见的太多,或许已经对宫廷的生活感到厌倦了。”
当然这只是朱翊的猜测。最近他确实也没有与冯保谈心。
毕竟自打张居正“去世”的消息传出后,冯保就一直处于郁闷中,不断遭到万历皇帝的冷眼与排挤。
最终万历皇帝成功背着李太后将冯保驱逐出了紫禁城。
那一刻冯保的心指定凉透了,如果愿意回来,想必也是因为他。
“奴婢认为冯大公公是一位出色的大内总管,潞王爷一定要请他回来。”陈炬这回几乎带着央求的语气。
“不瞒陈公公,我是想着请他回来担任司礼监掌印的,而东厂提督由你来接任。”朱翊认真地说道。
“不行,不行……”陈炬又是摆手又是摇头,诚惶诚恐地道,“倘若潞王爷真的这样安排,那置张大公公于何地?这次潞王爷能成功取而代之,奴婢以为张大公公可是出了很大力气。”
“这个我当然心知肚明。”朱翊点头道,“小鲸我会另有重用。”
“潞王爷有心,奴婢就放心了。”
“那这件事暂且就这样议定下来,你做好心理准备。”
“但奴婢还是觉得……”
“你不用多说了,也不必多劝。”朱翊直接抬手打断。
陈炬也就不吱声选择了沉默。也不知朱翊给张鲸安排什么重任,这时候他感觉需要静一静,张居正依然活在人世的消息实在让他震撼。
……
劝进的事宜反复了三个来回,就在两宫太后懿旨颁发的第四天,朱翊身着服到文华殿,接受文武百官以及军民代表的第四次劝进。
当皇帝固然是万人钦慕的一件大乐事,可对于一向习惯自由松弛的朱翊来说,这些枯燥无味的繁文缛节,实实在在是一种痛苦的折磨。
坐在文华殿的丹墀之上,朱翊听宣读官读完文武百官所献的第四道深奥艰涩的《劝进表》,然后便召内阁、五府、六部等大臣进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