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管一路北上。
甚至回到真定府的时候,他都没有想着去找那个知府钱永良。
这是明智的选择。
即便去找,他也见不到钱永良。
其实所以塞过他“茶水钱”的知府,在他回京的路上都有打听他的行踪,拒绝见他的理由早已想好了几十条。
总之一句话,就是不见。
就像钱永良,当李得时率领的人马刚一踏入真定府的境内时,就有人偷偷给他这位知府汇报了。
然后他就对外宣称自己病了。
因为他感觉李得时会来找他。
然而李得时并没有,路过驿站时连问都没有问及。
钱永良倒是有些诧异。
再一打听,原来李得时收到的茶水钱,一份儿都没送出去。
看样子只能带着进京了。
钱永良与他的师爷笑得很开心。
当然,笑的不止他一位知府,还有另外四位。都感觉自己做得漂亮,这下可以得到嘉奖了。
驸马严永凡也没有与李得时在途中相遇,尽管两人相向而行,可为了不招摇被人认出来是驸马,严永凡尽量选择小道儿,并没有走官道投宿驿站啥的。
与李得时行走的路线刚好相反。
所以两人在途中叉过了。
并没有相遇。
京城里的官民关于议论李得时与朱翊的声音并未减退。
就在一片热议声中,李得时郁闷而忐忑地带着原班人马进京了。
途中的安全倒是没有一点问题。
官员不见他是一回事儿,但他途经所有驿站时,驿站里的驿臣都还是履行义务般,给他们准备吃喝提供住宿。
没有哪个驿站里的驿臣说要将他们赶走不接待他。
所以,在回京的途中,除了见不到那帮曾经恳求他的官员,其它都还顺顺利利,安全抵达京师。
而且,到了北京郊外,万历皇帝同样派出官员前来迎接他。
这让李得时的心稍宽两分。
然而,张大受却提醒,这时候万历皇帝越热情,结果或许越恐怖。
李得时的心又扑通扑通七上八下。
李得时进京的消息瞬间传开了。
各方代表都很关心。
万历皇帝早已派大公公张宏前往郊外迎接。李得时南下时也是张宏代万历皇帝为他饯行的。
张宏是司礼监秉笔太监兼内官监掌印,与冯保、张鲸、已故张诚并称四大公公。万历皇帝派张宏饯行又迎接,基本上算是最高规格了。
因为小儿朱翊的缘故,李得时进京,李太后也很关心。
准确地说,不是李得时进京时才关心,而是李得时回京的这一路上,李太后都关心。她派人一直暗中盯着,怕李得时尚未抵京就出事了。
万历皇帝派出张宏迎接,李太后则派出付大海。
付大海地位虽然比不上张宏,但也是李太后能派的最高规格。
付大海是慈宁宫的管事牌子嘛。
李得时抵京,冯保也很关心。
本来他也要派人去迎接的,可得知李太后和万历皇帝都派代表去了,只好作罢,在司礼监坐等消息。
内阁首辅申时行同样如此。
还有因为关心朱翊而关心李得时的吏部尚书梁梦龙、兵部尚书吴兑、两京都御使王篆等等,那些重臣一个个都在翘首以盼。
只是,他们像冯保一样,得知李太后和万历皇帝都派人迎接去了,也只能选择坐在衙门里等消息。
代表万历皇帝的张宏和代表李太后的付大海都到了京南驿。
李得时抵达时,发现两位公公正在争执,谁也不让谁,僵持不下。
争执的原因很简单:都要李得时跟他走。张宏要带李得时第一时间去见万历皇帝,而付大海要带李得时第一时间去见李太后。
谁也不让,都要抢先。
付大海的地位虽然远不及张宏,可他仗着李太后的懿旨倒是也不怕。
“张大公公,慈圣太后娘娘可是下了懿旨,让奴婢定要带李院长去见她。”
付大海搬出李太后,态度强势。
张宏肯定也不退让:“付公公,万岁爷同样下了圣旨的。”
“张大公公,那您说怎么办吧?咱俩只能有一个人带走李院长。”
“圣旨为大,当然我带走。”张宏比付大海年长,又有万历皇帝做后台,加上自己地位又高,所以很有底气。
然而付大海也毫不示弱,摆出一副据理力争的架势:
“张大公公,话也不能这么说吧。理论上,圣旨是比懿旨大,可太后娘娘还是万岁爷的娘亲呢,这又怎么说?儿子难道要与自己亲娘争吗?”
反正谁也不让谁,你一句我一句都要带走李得时。
这也是现在才会发生争执,倘若放在张居正去世之前,也就是万历皇帝尚未亲政的那会儿,压根不会发生类似今天这样的情景。
万历皇帝现在掌权亲政了,所以才敢与李太后争。
与其说是张宏与付大海之争,不如说是万历皇帝与李太后之争。
面对这样一种情景,李得时感觉他插不上话,也不宜插话。
毕竟,张宏与付大海是宫中两位大,而他只是一所私立学院的院长。
可也不能这样一直僵持下去呀。
李得时不禁轻轻地对张大受道:“张大公公,要不你去劝劝吧?”
“我去劝劝?”张大受连连摇头,“这种事儿可不是劝就能解决的哦。”
他嘴上这样回答,可张大受心里想着,即便能劝也不敢呀!
让他怎么劝?
是劝张宏让步,让李得时跟着付大海先去慈宁宫见李太后,还是劝付大海让步,让李得时跟着张宏先去乾清宫那边见万历皇帝?
一个是太后,一个是皇帝,帮谁?
张大受当然不会胡乱劝说。
他与张宏、付大海立场不一样,他完全可以不说话保持中立。不像张宏代表万历皇帝、付大海代表李太后,两人的立场与标签非常明确。
之所以发生争执,除了一个是明着领了懿旨,一个是明着领了圣旨,谁都不敢拱手相让,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他们两个人都被千叮万嘱过。
张宏受万历皇帝叮嘱,一定要将李得时第一时间带到他那儿。
同理,付大海也受李太后叮嘱。
这不难理解,李太后和万历皇帝都要抢先控制住李得时。
只是母子俩的出发点不一样。
李太后要控制李得时,是因为要保护他,以确保他的安全。
而万历皇帝要控制李得时,是因为想通过李得时控制朱翊。
然而,世事莫过如此,都是想得容易,做起来很难。
可以说,这是李太后与万历皇帝因为朱翊第二次对峙了。
第一次是在朱翊秘密离京时,那次对峙以李太后胜利而告终,毕竟李太后还没有完全放权给万历皇帝。
这是第二次对峙,明着是两人争李得时,但暗着是为了朱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