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竟,没有摸清李太后对张居正的态度,那些个当官儿的心里终究感到难安。
冯保从乾清宫出来,欲往司礼监去,走到西边的砖道上,忽然听见一个熟悉的声音在说话。
他轻轻走过去,见是御膳房的司膳太监孙大龙,正和一名身穿六品鹭鸶补服的官员站在砖道旁边高一声低一声地唠嗑子。
冯保沉着脸,冲孙大龙没好气地斥道:“瞧你这厮,越发地没有规矩了,大白天不去好好做事,跑这儿来瞎鸡ji巴扯淡。”
孙大龙一方面害怕冯保,一方面受了委屈似的,连忙解释道:“老祖宗,恭妃娘娘这几日胃口不好,昨天想着要吃醪糟蛋,小的做了一碗送过去,她尝了一口就放下筷子不吃,说不是那个味儿,要小的再做。”
说起王恭妃,冯保精神陡然一振。他既感兴趣,又多留了一个心眼儿,所以竖起耳朵,静心聆听。
孙大龙接着道:“恭妃娘娘说不是那个味儿,小的也不敢多问,她想吃的醪糟蛋究竟是什么味儿呢?正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忽然有人提醒说,恭妃娘娘是苏州人,让咱去找苏州人打听苏州醪糟蛋的做法,小的一想,这还是个不错的主意。只是小的生在北方,自入宫以来每日围着灶台转,哪里认得什么苏州人?亏得早上碰到大公公秉笔太监爷张鲸,他告诉小的,六科廊的这位柳大人是苏州人,小的便寻他来了。”
冯保点了点头,想着王恭妃临产期将近,这时候李太后重心偏移,当然会对她呵护有加。
因此,冯保相信孙大龙说的是真话。他眯眼儿一笑:“哦,原来你是来拜师的,那请教完过后,你赶紧回去做一碗送给恭妃娘娘,如果合了她的胃口,本监让太后娘娘重重有赏给你。”
“小的遵命,多谢老祖宗!”孙大龙一溜烟地跑了。
内廷二十四监局里的太监,一般称冯保为“冯大公公”,也有叫他“冯老公公”的,或“老祖宗”。
望着孙大龙离去的背影,冯保偷偷地一笑,然后瞧了一眼还没离开的六科廊官员。
“你是六科廊的?”冯保问道。
“嗯,卑职在礼科供职。”
“你是苏州人?”
“是的。”
“最近六科廊有没有特别的动静啊?”冯保看似,也听似完全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
“不瞒冯公公您说,大的动静没有,但一个个都想弹劾潞王爷。”那姓柳的官员回道。
“又弹劾潞王爷什么?”冯保无比诧异地问道。
“太多太多了,卑职一时也说不出来,潞王爷最近做了几件能够引起大家关注的事儿,风头太盛。”
冯保“哦”了两声,感觉六科廊的言官就是不怕事儿,弹劾朱翊居然毫不隐瞒……这是有多么自信啊!折子还没收到,话都已经放出去了。
对冯保而言,算是一个,哦,不,算是两个意外收获,没想到在这儿撞见一内一外两个人正在唠嗑,唠的都是他感兴趣的人或事。
冯保似乎察觉到什么似的……
这样,本来准备回司礼监的他又突然改变主意,反剪着双手朝慈宁宫方向去了。
两件事,一王恭妃生子,二弹劾朱翊……冯保都想推心置腹地与朱翊交流一次。
不过可惜,每次当有这个想法时,也确实付诸了行动,但与冯保想要的结果都相差甚远。
这次,尽管来了,可面对朱翊时,冯保依然没有底气。
而且,关于王淑蓉生子一事,朱翊一句话都没说,实在是觉得多说无益;
而关于第二件事弹劾他,朱翊听完,不骄不躁,不生气,反而付之一笑,好像终于等到这一天似的……
任凭冯保混迹官场多少年,对朱翊的反应也是一头黑线。
要知道,在大明一朝,被言官弹劾,可是一件让人瑟瑟发抖的事啊!
虽然对朱翊是越来越信任了,但不可否认的是,冯保对朱翊也越来越好奇,甚至感到迷惑了。
有谁不怕言官?
皇帝和首辅都怕呢。
在明代,言官主要由都察院御史和六科给事中组成。
大部分言官品秩都不高,或者说很低,但其政治地位极为突出。
比方说:六科的掌印长官都给事中不过是正七品,另有给事中(从七品)若干,各科人数不尽相同,但六科给事中的权力却大得惊人。
因为明代六科给事中不隶属于其他单位,而是一个独立的机构,他们代天子以察百事(但凡言官,都有代皇帝巡视地方的权利和职责),由于给事中分掌六部,故称之为六科给事中。
六科给事中有“封驳”权:即辅助皇帝处理奏章的权利;有“科抄”或“科参”权:即稽察六部事务的权利;有“注销”权:指圣旨与奏章每日归附科籍,每五日送内阁备案,执行机关在指定时限内奉旨处理政务,由六科核查后五日一注销。
因为身份特殊、权力重大,所以言官的品秩尽管都不过六七品,但享受的待遇却是正四品,例朝时也是站在靠近皇帝的地方。
明朝从明太祖朱元璋开始,便从制度上赋予了言官广泛而重大的职权,其中尤为人们所关注的是规谏皇帝、左右言路、弹劾纠察百司与百官,巡视按察地方吏治等。
大凡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大小衙门,从皇帝到百官,从国家大事到社会生活,都在言官的监察和言事范围。所以,明代言官在整个社会形态中形成了一股巨大的威慑力量。
在中国古代社会,统治者为了有效地监察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员,都十分重视对监察机构与监察制度的建设。
而在这方面,明朝所建立的监察制度与组织机构可以说是最为完善的,由此形成的明代言官群体也十分独特。按明制,这个群体总人数一般保持在两百人左右,为历代之最。
另一方面,统治者既然把特权赋予言官,也就会对言官的政治素质提出特别的要求。
如宋朝司马光曾就专门说过选择言官的标准:“凡择言官,当以三事为先:第一不爱富贵,次则重惜名节,次则晓知治体。”
由此可见,统治者对言官的道德品性及政治素质的要求是非常苛严的。
从明代选用言官的情形看,有几条最基本的要求:一是“必国而忘家,忠而忘身”;二是必正派刚敢言;三是必学识突出,既通晓朝廷各方政务,又博涉古今。
除此之外,还须具备一定的仕途经历,历练稳重;甚至对年龄、出身以及文章、词辩等方面的能力也有具体的要求。
因为权利大,身份特殊,人选要求又严格,所以明朝的言官在政治舞台上确实也声名赫赫,在诸多重大问题上都做出过震撼人心的举动,尤其对皇帝的规谏最为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