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李太后微微点头,显然表示同意,不过她脑海中第一时间想起那个“二龙不相见”的魔咒。
因为她的丈夫,也就是隆庆皇帝的悲惨经历,每每想到这个魔咒,她就感到心有余悸。
见李太后心事重重的样,朱翊轻轻地喊道:“娘。”
李太后“嗯”了一声,但依然一副沉浸其中的神情。
“娘有心事?”
李太后抬头望着朱翊:“儿相信二龙不相见之说吗?”
“娘,这不可信。”朱翊十分确定地回道。在他看来,完全是迷信或者说纯粹是一种巧合。
那“二龙不相见”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这还得说到嘉靖皇帝,也就是朱翊的爷爷。
放眼整个大明王朝,可以说嘉靖皇帝是一个拥有顶级流量的大明星。
嘉靖皇帝即明世宗朱厚,他是明宪宗朱见深之孙,是明孝宗朱樘之侄,是明武宗朱厚照的堂弟,是兴献王朱之子。
在明朝的皇帝中,嘉靖皇帝排行第十一,也被大家称之为是最有头脑的皇帝”,也是唯一的一位外藩皇帝,和“一”的缘分不浅。
那他怎么就对“二龙不相见”这说法深信不疑呢?
按现在的话说,嘉靖皇帝是个有宗教信仰的人。他信奉道教,而且是一个非常虔诚的道教徒,所以也被称之为“道君皇帝”。
都知道,嘉靖皇帝不是正儿八经的皇室,他血统不纯,只是一个王爷。当皇帝他可是做梦也没梦到过的啊,能享有荣华富贵就很不错了。
可意外偏偏发生在他身上,比走狗屎运还要离奇。
正德皇帝即明武宗朱厚照突然驾崩,不巧的是,他没有儿子来继承皇位。没有儿子怎么办?总不能让皇位空着吧,是不是?
正德皇帝的母亲张太后以及大臣们于是就从近亲中选出一位王爷来继承帝位,刚好选中朱厚。
在古代,皇帝可不是凡人,而是真龙。朱厚做了皇帝,自然就是真龙天子了。
他在二十六岁时喜当爹,有了皇长子朱载基。
他非常高兴。
其实,光是“高兴”一词表达不了那种心情,古代皇室对男性后代的重视,绝对不是简单的一两个词可以形容得了的。
嘉靖皇帝经常跑到后宫抱着朱载基玩耍,兴奋之余,他想要将朱载基立为太子,可就在此时,突然祸从天降。刚刚只有两个月大的朱载基突然不幸夭折。
面对如此大的冲击,嘉靖帝悲痛万分。这时候,与他一起修道的陶仲文说:皇子是由于“二龙不相见”这原因而毙命的。
因为皇上是真龙,太子则是潜龙,两龙相互克制,所以皇帝和太子是不能见面的,不然真龙就会伤害到潜龙!
听起来还是有点吓人。
嘉靖皇帝一直都信奉道教,和所有人一样,当时并不相信。三年以后,他的妃嫔们又陆续为他生下三个儿子。但他想起陶仲文的话,于是决定无论如何要避免与儿子们见面,以免儿子受到伤害。
不久,嘉靖皇帝又立三岁的朱载为太子。但是,由于上一次的教训,他从来不见这位太子,这个太子在十四岁的时候,并且还是在太后的帮助下,才见到了自己父亲。
然而,蹊跷的是,就在两人见完面以后,悲剧再次重演,太子突然间大病不起,没多久就不幸去世了。
经过两次失子之痛,嘉靖皇帝彻底信了这个说法。
痛定思痛。
从此以后,他下定决心再也不以同样的方式失去后代,既不与儿子见面,也不立太子。
在没有经历过的人看来,嘉靖皇帝似乎是个绝情的人,但其中的苦楚怕也只有他自己知道。
两次痛失儿子让他对“二龙不相见”的说法奉为信条,深深迷信毫不怀疑,简直到了谁说不对就要与谁拼命的地步。
嘉靖皇帝长子和次子都早夭。后来第三子朱载,也就是隆庆皇帝出生,嘉靖皇帝都不封他为太子,只封了他裕王。直到死,嘉靖都不肯见裕王这个儿子,更别说裕王的儿子万历皇帝朱翊钧了。
本来,随着嘉靖皇帝的去世,“二龙不相见”的邪说逐渐淡化,然而蹊跷的是,到了隆庆皇帝那儿,他先头的两个儿子,也就是万历皇帝朱翊钧的同父异母的两个哥哥,都早夭死去……
如此一来,“二龙不能相见”的邪说又让人耿耿于怀。
包括聪明一世的李太后。
尽管这个魔咒并没有发生在万历皇帝身上,但余威不容小觑。
李太后担心的正是这个。
对“二龙不相见”的歪门邪说,朱翊肯定是不信。
尽管他努力解释了一大通,可李太后依然有些耿耿于怀。
当然,这也不难理解。
万历皇帝与王皇后已经成亲四年多了,还没有孩子,好不容易等到王淑蓉,即现在的王恭妃怀上,而且朱翊还断定是个男孩儿,李太后当然需要确保万无一失。
关于是否晋升永年伯王伟,万历皇帝依据李太后的懿旨,谕旨给京城里的各大小衙门。
其实,站在李太后,尤其是站在朱翊的角度看,等于是李太后已经默许晋升永年伯王伟了。
李太后的意思是:王淑蓉诞下男孩儿就晋升,否则再行定夺。
而王淑蓉肚子里,朱翊肯定是个男孩儿嘛,男孩儿的名字都已经知道了,叫作朱常洛。
所以,李太后实际上已经答应晋升,只是变换了一个方式,好像有心避开张居正和两个国丈的比较。
然而,在朝中大臣看来,就不是那么回事儿了。
让他们首先想到的是,对待老国丈李伟和新国丈王伟晋升的问题明显是有差别的!
一个无条件地晋升了,一个却要将希望寄托在王恭妃肚子里的孩子是男是女上……若诞下公主是女,看样子还不能马上晋升。
他们可不能确定王恭妃肚子里的一定是个男孩儿。
这就意味着,王伟晋升的希望只有一半。
王伟本人倒真觉得晋不晋升无所谓,反而觉得这是李太后和万历皇帝对他的格外开恩。
可朝中有些大臣,尤其是为王伟写奏疏请愿晋升的,认为李太后偏心。
只是没人敢说。
但本心试探李太后对张居正的态度这个目的好像是达到了:若说晋升李伟一事上,可以看作是“反对”张居正;那是否晋升行王伟一事上,确实又看不出啥……
如此一来,自然看不出李太后对张居正态度的变化。更不能将答应晋升武清侯作为判断李太后对张居正态度变化的依据。
由此,人们只能勉强这样理解:当初不答应晋升武清侯,只是碍于张居正的面子。张居正一离开京城,顺理成章就给办了。
至于为何将王伟的晋升完全寄托在一个尚未出生的孩子身上,那或许只能说明李太后求孙心切。
然而,得出这样的结论后,又有官员很不甘心。